当前位置 > 观点 > 社会 > 文章详情
社科院专家:破解“民工荒”不仅要靠提高待遇
2010-03-15 作者:佚名 来源: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消息:中国农历新年――春节过后,经济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多个地方出现“民工荒”,据不完全统计,仅珠三角地区的用工缺口就达200万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民工荒”并不是个新现象,提高和保障农民工待遇和权益可以缓解这一现象,但从长远来看,破解“民工荒”还有待各地产业结构转型的进一步深入。

  由于许多中国人在春节时有返乡过年的习惯,因此节后一段时期出现“民工荒”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都阳先生表示,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则是近年来“民工荒”频发的深层次原因。都阳说:“从总量关系上来看,中国整个劳动力格局在产生一些变化,从区域间的关系来说,中西部的发展强化了东南沿海劳动力短缺的趋势。”

  随着环渤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农民工们在就业地点的选择变得更广阔,也引发了劳动力资源的重新布局。据不完全统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约有2000万名打工者离开东南沿海,选择回乡就业或转赴华北、西北和东北。

  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出外务工的农民工比上一代农民工更加注重在工作地的感受。他们不仅关注工资水平,更看重工作环境、发展前景和自身利益的保障。加上中国政府惠农政策的落实,如果他们发现出外打工的收入仅比在家乡高一些,但生活成本更高,福利待遇又跟不上的话,许多人会选择留在本地。

  都阳先生认为,在中国城市化加速的过程中,不应让农民工成为被遗忘的群体,只有他们的户籍、养老、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权利能够逐渐与城市居民均等,才能让他们对就业地产生归属感。

  他表示:“如果我们从城市化角度来说,让他们更好的融入城市社会,在更稳定在工作地点就业,那实际上就可以增加他们的工作潜力和劳动供给时间,这样也有助于缓解劳动力短缺。”

  但是,都阳也指出,仅靠提高待遇,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工荒”难题,化解这个问题的关键,恐怕还需要中国整体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形成各地区接替转移的产业梯队。

  据了解,广东省去年提出将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周边的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区纷纷建立承接产业转移工业园,很多珠三角的加工企业把生产基地搬迁至这些省份,分流走了一批原来在珠三角工作的农民工。类似的现象也发生在长三角地区。

  都阳研究员认为,这客观上也反映了中国正在进行的产业转型过程。打工者分流到各地,客观上有利于构成从低端到高端的就业梯队,拉动当地的产业发展。他指出:“这种短缺导致了普通工人的工资开始上涨。劳动密集型企业竞争优势力下降,诱导一些企业采取新的技术,比如资本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发展模式)来替代劳动力的不足。”

  都阳表示,对于目前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国人应积极看待,从劳动力市场角度上来说并不需要太多外加的政策干预。普通劳动力受到了企业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