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经济 > 文章详情
陈晓锐:用民工的眼睛看“民工荒”
2010-03-15 作者:陈晓锐 来源:证券分析师陈晓锐博客文章

  最近有新闻媒体称随着经济的企稳回升,沿海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缺工的现象,并列举了一系列的数据进行说明。缺工现象的原因真的是经济企稳回升吗?或许并不这么简单。
  当然经济的企稳回升肯定是有的,我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多种保增长、促发展措施,其积极作用已经显露,随着企业生产的恢复、经济的增长,在一直处于经济发展前沿的长三角、珠三角对用工需求出现较大增长,所以,短暂出现的“民工荒”现象恰;还有不少地方和企业致力于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随之带来了对民工素质结构、技能水平的不同要求,因而一时出现了民工供需脱节。  
  其实还有别的原因,2月21日《武汉晚报》一篇题为《沿海地区现严重缺工现象珠三角缺工超200万》的文章才真正说出了事情的真相。文中提到“深圳的制造业需要大量普工,月工资基本在1700—1800元(含加班费)”,那么这 1700元在深圳是个什么水平呢?该文中又提到了“深圳市上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是在2008年7月,标准为特区内1000元/月,特区外900元/月。有调查数据显示,70%的人认为深圳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应该定在1500元到2000元之间。”也就是说,1700元的水平是深圳的实际最低工资标准。  
  1700元又是什么呢?按照一个标准深圳打工仔的一日三餐:两盒正餐盒饭加一个早餐(10+10+3)应该在23元左右,深圳地铁分段收费太贵,公交车最便宜的1元,按照往返各一次计算是2元,每日合计消费 25元。那么一个月30天就是750元;住房就不能单租了,几人合租一个月最低500元,合计已经用掉1250元了。也就是说说,深圳制定的1000元最低工资标准确实低了,那么不够用怎么办?公司老板也不肯多发钱,于是就有了加班和“加班后1700-1800”元的说法。    
  当然文章中还列举了广州、东莞等地,具体数字并不相同,但是计算结果大致相当。这个现实的问题告诉我们,这些缺工严重的地方的民工工资收入水平和支出相比没有过多的结余,因此没有诱惑力。大胆设想一下,如果深圳的最低工资标准降到500元每月,那么缺工现象将会更严重。由此展开联想,我们经常出门见到的空姐,这些“漂亮的女生”应聘的时候都说自己怀揣着 “飞上蓝天”的梦想,实际上呢?大部分看上的还是高薪、高福利的诱惑了,据统计,国内三大航空公司的空姐们收入都在万元以上,同时享有国外度假等高福利,如果给她个最低生活保证金1700元,恐怕空姐就没有了“飞上蓝天”的梦想了,而会祈求下地狱去看看,高唱“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在沿海等城市为民工支付的工资不具有诱惑力的同时,国家连续出台了惠农政策,使农民自身收入也大幅提升,这样下来。与其在外面吃苦挨累还不如在家安心发展农业呢。这种政策的导向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那么说,是政策错了吗?显然不是!三农的关注点是“农民、农业、农村”,详细一点就是“农民要增收,农业要发展,农村要稳定”,惠农政策的出台让农民增收了,农民朋友更喜欢发展农业了,不出去打工、农村也稳定了!所以,这不是政策的错,而是政策运用的恰到好处。
  政策没错,缺工现象确实存在!这些沿海的工厂企业怎么办?
  我们先不谈这些企业怎么办?先来说说,这些缺工的企业是什么企业?为什么会缺工?答案很简单,这些企业基本都是劳力密集型的加工企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利用低廉的劳动力换取低廉的收益,再直接点,这些企业是产业链的利润最低端,也是我们国家产业转型准备舍弃的部分。没有更多的钱发工资,当然会缺工了。这些企业以后怎么办呢?当然是不办了,或者是转型成产业链的利润高端,或者是形成自身完胜的产业链。
  那么这样一来,会否造成高失业呢?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是天才!首先我们的民工扩展名字应该是“农民工”,也就是农业人口到城市的就业人员,这些人之所以不出去打工是有地可种的,不会失业;而像美国等国家,农业人口少,所说的工人主要是城市人口没有土地的,因此实际情况不一样。不可同样分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