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西部能源开发利用中的跨区域产业联动战略研究
成果类型 研究报告
出版时间 2007年12月
出版单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报告《西部能源开发利用中的跨区域产业联动战略研究》,2008年1月被徐州矿务集团使用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西部能源开发利用中的跨区域产业联动战略研究”是2004年批准立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西部能源利用及其环境保护的若干关键问题”面上项目,项目编号为90410015。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项目评审专家的意见,在原申请书的基础上加上了西部能源开发利用中区域内产业联动战略的研究。本项目按照要求完成了以下研究内容:中国能源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产业联动理论体系的构建、能源产业联动的复杂网络建模、西部能源开发利用中产业联动(包括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实证研究、西部能源开发利用中产业联动的战略与政策。具体如下:
(1)中国能源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对中国的能源资源赋存、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能源生产、消费、供需矛盾及区域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能源与经济发展存在密切关系,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与保障,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导致能源消费的大量增加。虽然我国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但分布严重不均,且与经济发展呈逆向分布态势。作为我国经济重心的东部地区,能源消费量高,但资源量贫乏。西部地区能源资源量充足,但经济发展缓慢。这种能源资源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就构成了能源在区域间联动的基础,东部地区能源供需紧张导致高耗能产业西移成为能源产业跨区域联动的动力,西部能源开发热潮的兴起则成为推进西部地区区域内能源产业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动力。
(2)产业联动理论体系的构建
比较分析了产业联动、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关联等概念的区别和联系,界定了产业联动的概念,即产业联动是指为推动经济发展,产业联动网络中各区域产业进行的以生产要素的流动与优化重组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协作活动,其实质是产业联动网络上节点间的协同变动行为。界定了“产业联动系统”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产业联动系统的构造,将产业联动系统分解为四个构成要素:联动主体、联动关系、联动环境和联动机制。在此基础上形成产业联动的三个核心机制:刻画联动关系变化的耦合接近机制;刻画联动主体变化的耦合互动机制和刻画联动环境变化的耦合交互机制。分析了能源产业联动效应,包括能源保障效应、要素配置效应、产业协调效应、区域协调效应、产业结构优化效应、产业升级效应、产业集聚效应、产业结构同化效应、环境破坏效应及产业依赖效应。
(3)能源产业联动的复杂网络建模
应用复杂网络方法,本研究将能源产业联动网络界定为包含全国8个区域,27个产业部门,以n=i×j=8×27=216个区域产业为节点,以其投入产出关系为连边的复杂网络,给出了网络的准确数学定义。本研究建立了评价产业联动网络经济行为的指标,包括联动性指标、效率指标和能源利用强度指标,建立了评价能源产业联动网络结构的指标,包括边权分布(distribution of link weight)、点权分布(distribution of nodes weight)、单位权(unit weight)和差异性(disparity in the weight)以及加权聚类系数(weighted clustering coefficient)。界定产业联动网络及其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本研究建立了产业联动的复杂网络演化模型,构建了产业联动网络的分析范式。提出了从演化得到的产业联动网络全图中抽取产业和区域联动子图的方法及其分析指标,通过对指标的测度能够确定可联动的产业和区域。并针对特定区域产业建立了最优联动路径的搜寻方法,最后提出了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产业联动网络整体联动效率的评价方法。该分析范式能够从复杂的产业联动网络结构中获取对产业联动有价值的经济管理信息,为理论与现实搭建了桥梁。
(4)能源产业联动的实证研究
运用建立的产业联动理论、产业联动网络模型和分析方法对我国能源产业与关联产业的联动发展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产业联动时序网络的研究,界定了可与能源产业联动的核心产业;通过对能源产业区域空间联动网络的研究,界定了基于能源可联动的核心区域;通过对我国能源产业核心联动网络联动效率测度,发现技术效率及区域分割是导致我国能源产业核心联动网络联动效率损失的主要因素,技术效率的损失主要体现在西部地区,区域分割则体现为产业联动不足,认为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必由之路在于在西部能源开发与利用中实施产业联动。
(5)西部能源开发利用中能源产业链的区域功能划分、产业联动路径、产业联动战略及政策建议
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地区能源开发利用中的主导能源产业链及联动路径和策略为:①区域内产业联动。在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上,区域内优先发展三条联动路径: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与化学工业的联动;煤炭采选业与化学工业的联动;化学工业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联动。其核心在于开发能源资源的同时,大力培育发展电力产业和化学工业,推进西北电网建设,这有助于西北区域内实现能源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并保障全国的能源供给。②区域间产业联动。在培育西北内部能源化工产业集群的同时,大力发展与中部冶金产业以及东部沿海化工产业的联动。这样西北地区能够形成以能源和基础化工原料为核心的能源产业链,与中部冶金产业和东部化工产业(这里东部的化工产业是指精深加工化学工业)形成跨区域产业链,实现合理分工与协作。西南地区能源开发利用中的主导能源产业链及联动路径和策略为:①区域内产业联动。在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上,区域内优先培育两条联动路径:煤炭采选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工业。在于开发能源资源的同时,壮大电力产业,推进西南电网建设。②区域间产业联动。在培育西南内部能源化工产业集群的同时,大力发展与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农业的联动,在推进区域内电力产业的同时,建设区域外输送电网,实现电力的跨区域联动。研究表明,实施能源开发利用中的产业联动的基本战略有:同产业跨区域、同产业区域内、区域内跨产业、跨区域跨产业等战略类型,具体可以实施跨区域开采战略、大集团战略、产业链延伸战略、产业链转移战略等,并可以从建设“绿色通道”、协商制订投资准入标准、探寻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合作培育和建立区域性风险投资机制和市场及建立有效和专门的协商渠道等方面推进西部能源开发利用中的产业联动战略的实施。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本项目关于产业联动理论体系、基于复杂网络的产业联动模型、能源产业联动的实证研究及政策建议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根据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G04)的查新报告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鉴定报告,主要创新点和贡献有:
(1)在国内率先构建了产业联动的理论体系,界定了产业联动、产业联动系统、产业联动网络的概念,研究了产业联动的环境和机制,分析了产业联动的效应,为能源产业联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2)创造性地应用复杂网络方法,构建了产业联动网络拓扑结构分析的基本指标,建立了产业联动系统的演化模型,提出了产业联动的网络分析方式,为能源产业联动研究提供了模型和方法基础。
(3)实证研究了能源与关联产业的联动发展现状。研究发现:能源产业联动的核心产业节点为: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延压业、货物运输及仓储业以及建筑业;西部地区联动的核心区域为:中部、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区域分割及技术效率是导致我国能源产业联动网络效率损失的主要因素,技术效率的损失主要体现在西部地区,解决区域分割的有效方法就是实现区域产业间的联动发展。
(4)针对能源产业联动中的问题,提出了西部能源开发利用中能源产业链的区域功能划分、产业联动路径、产业联动战略及政策建议。西北地区能源开发利用中的能源产业链及联动路径为:区域内为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与化学工业的联动、煤炭采选业与化学工业的联动、化学工业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联动;区域间为与中部冶金产业以及东部沿海化工产业。西南地区能源产业链及联动路径为:区域内为煤炭采选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工业,同时发展电力产业。区域间为电力的跨区域联动,与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农业的联动。实施能源开发利用中的产业联动的战略有:跨区域开采战略、大集团战略、产业链延伸战略、产业链转移战略等,可以从建设“绿色通道”、协商制订投资准入标准、探寻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合作培育和建立区域性风险投资机制和市场及建立有效和专门的协商渠道等方面推进西部能源开发利用中的产业联动战略的实施。
3、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如下(图1):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经过四年多的研究,本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1)本课题研究中,在煤炭学报、财经研究、科技导报、中国安全科学学报、中国国土资源经济、中国矿业、中国煤炭、煤炭经济研究、工业技术经济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表1),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中作相关专题报告10余次,研究成果在结题汇报中得到了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专家的高度肯定,部分研究成果被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有色网等转载,公开发表的论文开始被广泛引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效益。
(2)本课题研究成果提交给徐州矿务集团推广应用,该矿务集团利用课题研究成果,结合企业,制定了徐州矿务集团西部煤炭资源开发的产业联动战略,降低了其跨区域煤炭资源开发的风险,增强了其跨区域煤炭资源开发产业规划和组织管理的科学性,应用本项目成果前2007年徐州矿务集团跨区域开采的总销售收入为70765万元,利润为12367万元,本项目成果应用后的2008年,总销售收入为126807万元,利润为45175万元,扣除其他影响因素,按本项目对其销售收入和利润增加的贡献率分别为5%和3%计算,该项目应用为该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达3786万元。
(3)本课题对产业联动理论、产业联动网络分析方法、西部能源开发利用中的产业联动战略进行的系统研究,具有开创性,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具体来讲,可以在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跨区域资源开发的产业规划和组织管理、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规划、国家西部能源开发战略规划中应用。同时,本研究成果也被区域经济领域的学者广泛引用,对于地方政府产业规划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代表着地方经济各产业联动发展、集群发展、链式发展的趋势。
成果社会反映
该成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西部能源利用及其环境保护的若干关键问题”面上项目,与研究报告相关的研究成果先后在煤炭学报、财经研究、科技导报、中国安全科学学报、中国国土资源经济、中国矿业、中国煤炭、煤炭经济研究、工业技术经济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中作相关专题报告10余次,研究成果在结题汇报中得到了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专家的高度肯定,部分研究成果被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有色网等转载,公开发表的论文开始被广泛引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效益。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1)课题研究报告2008年1月提交给徐州矿务集团推广应用,应用本项目成果前2007年徐州矿务集团跨区域开采的总销售收入为70765万元,利润为12367万元,本项目成果应用后的2008年,总销售收入为126807万元,利润为45175万元,扣除其他影响因素,按本项目对其销售收入和利润增加的贡献率分别为5%和3%计算,该项目应用为该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达3786万元。附应用证明。
(2)相关的研究论文也开始被广泛阅读和引用。例如,2007年5月发表在《工业技术经济》上的论文“产业联动的内涵、理论依据及表现形式”已经被引用9次,发表在《中国国土资源经济》上的论文“产业联动:西部能源可持续开发战略选择”先后被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有色网转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