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2010-03-07 作者:邓小南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6年9月      
  出版单位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成果内容简介
  一、本书的基本观点与篇章结构:

  作为儒家礼制的核心,祖宗崇拜的原则与实践,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社会等诸多方面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宋代,这种原则与实践凝聚为所谓“祖宗之法”。遵行“祖宗之法”,说得浅白些,就是“一切按祖宗的既定方针办”。这一类寻求既定方针的思维方式,执行者对于既定方针的界定修饰,以及在“既定方针”的说法下各行其是的做法,自古至今的人们都并不陌生。
  本书突破了王朝框架的限制,详细比较了前代“祖宗”观念,认真梳理了晚唐五代以来的政治史脉络,对宋代“祖宗之法”的形成、内涵、影响进行了细密的剖析。指出它是一个核心精神明确稳定、而外缘宽泛富有弹性的综合体,其基本精神是“事为之制、曲为之防”,保障政治体制与社会秩序的稳定。进而对北宋诸多政策、事件中“祖宗之法”的深刻影响,进行了深入阐述。
  全书分为“序引——问题的提出”、“家法与国法的混溶——‘祖宗’与‘祖宗家法’”、“走出五代——10世纪中原王朝统治人群的转变”、“‘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宋太祖、太宗的创法立制与‘祖宗家法’基调的形成”、“从‘保祖宗基业’到‘守祖宗典故’——真宗朝的过渡”、“‘祖宗之法’的正式提出——仁宗朝前期”、“概览:‘祖宗之法’对于两宋政治的影响——北宋中期到南宋后期”、“结语:对于‘祖宗之法’的再认识”等八个部分。
  本书论述“祖宗之法”在宋代的发展与变化,虽以北宋前期为重心,实则阐明两宋君臣因时事变异,对于祖宗言行予以选择,做出不同的解释和利用的过程,既塑造可供仿效的祖宗形象,也为其为政施治的护身符。
  书中指出,“祖宗之法”既包括着各种“做法”,如守内虚外、重文轻武、限制宦官外戚、尊重士大夫等;同时也包括各种“说法”,是士大夫的一种话语集成,对其理解可能因人因时因具体情形而异。它由“涂抹”、“层累”和“叠加”而形成,集中反映着宋人的“宋史观”。

  二、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距今千年之前,宋代的士大夫们对于“祖宗之法”即有许多诠释与阐发。宋人议论中这一提法出现的频率之高、应用之广泛,使得无论做宋代哪一方面研究的学者,都无从绕过这一问题。从明清到当代,都有对于赵宋“祖宗之法”的评判,相关的议论已经持续了将近一千年。近二十年来,学界对于这一重要议题给予不少关注,但基本上未能实现明显突破。
  本书作者将“祖宗之法”视为赵宋一朝“做法”与“说法”的集合,书中强调了如下两个交错叠加的过程:太祖太宗的创法立制过程,和申说“祖宗之法”时帝王与士大夫们出于己意而加以发挥阐释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到,在北宋政治中,“祖宗家法”作为传统的稳定性,与“祖宗不足法”的变革要求,所构成的矛盾,不仅要从政治史、制度史的角度去观察,还需从文化角度去观察;该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处于三者的交界面上而错综纠结。
  作者以丰富的资料、精练的文字、严谨的态度、娴熟的分寸感和切当的把握力,深度挖掘并令人信服地阐释了宋朝“祖宗之法”话语背后的意涵与事实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本书所揭举的论题,不仅是理解宋朝政治特性的主要线索、整体把握宋代政治发展的主要课题,更将传统社会的“正家之法”、皇帝的“家法”和朝廷“国法”的关系予以综合认识。这样本书就超越了一般的断代政治史,把政治与文化的复杂互动关系呈现出来,从而为从文化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史,提供了新鲜启示。
  
  三、研究方法:
  本书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采取长时段、宽视野的研究方式,整体眼界大为拓展,思路独辟蹊径。作者所使用的,虽然多是常见史料,但对于史料的组织与诠释方式、把握的正确度,都体现出审慎犀利之匠心独运处。作者自“祖宗之法”切入,以“过程·行为·关系”为讨论对象,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多侧面地把握“祖宗之法”,阐发新鲜丰富,论述细致而富于层次感,生动揭示了一时代之政治文化精神的特性,提供了“活的政治史”的研究范例。

  四、学术影响:
  本书出版后,引起海内外学术界强烈关注。不仅有多篇书评,而且先后被多篇重要学术论文引用,启发了许多青年博士、硕士的研究思路。本书堪称近些年来宋史学界影响最为突出的著作之一,而且在中国古代史领域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文汇读书周报》、《读书》、台湾《新史学》先后刊载了专题书评,《光明日报》《南方周末》亦有综合介绍。在网络学术论坛上,曾经有热烈的专题讨论。该书被认为是北京大学历史系1978—2008年间学术经典著述之一(见《中华读书报》2008年4月23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于2008年获改革开放三十年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百项精品成果奖”、北京大学杨芙清王阳元院士教学科研特等奖、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成果社会反映
  英文翻译(部分章节):
  The ‘Ancestors’Family Instructions’: Authority and Sovereignty in Song China, Journal of Song-Yuan Studies(宋元研究), V.35, March, 2005,pp.79-97.
  法文翻译(部分章节):
  Autorite imperiale et gouvernement dans la Chine medievale ,
  Annales: Histoire, Sciences socials (年鉴学报),59 annee n3, mai-juin 2004 ISSN 0395-2649 | pages 491 à 518
  报刊评论:
  李华瑞《重建宋代政治文化的力作——读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载《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11月24日,第9版。
  吴铮强《“祖宗之法”的虚与实——读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载台湾《新史学》第18卷3期,2007年9月,第213-220页。
  韦  兵《两种政治文化心性》,《读书》2007年12期,第22-25页。
  尚  莲《累积学术麦穗展现思想麦芒》,载《光明日报》2007年1月9日,第12版。
  罗  新《2008暑假阅读历史篇》,载《南方周末》2008年7月3日,D23版。
  学术网站评议:
  www.wangf.net/vbb2/showthread.php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论文引用:(个人所见,统计不全)
  阎步克《北魏北齐的冕旒服章:经学背景与制度源流》,载《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3期,第41-57页。
  吴铮强《在政治现实与儒学理想之间——也读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载《社会科学评论》2007年第3期,第98-102页。
  曹家齐《赵宋当朝盛世说之造就及其影响——宋朝“祖宗家法”与“嘉?之治”新论》,载《中国史研究》2007年4期,第69-89页。
  范学辉《宋人本朝军政体制论争试探》,载《文史哲》2007 年第4 期,第72-82页。
  杨  果、刘广丰《宋仁宗郭皇后被废案探议》,载《史学集刊》2008年第1期,第56-60页。
  吴铮强《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载《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2期,第151-164页。
  刁培俊《唐宋时期乡村控制理念的转变》,载《厦门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82-90页。
  路育松《从天书封祀看宋真宗时期的忠节文化建设》,载《清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42-51页。
  马斗成、王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宋代士大夫研究综述》,载《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6月第24卷第2期,49-56页。
  陈  峰《宋代军功集团在政治上的消亡及其影响》,载《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4期,第103-113页。
  陈  欣《胡宏“封建”思想研究》,载《船山学刊》2008年第4期,第97-99页。
  任  锋《近世思想传统中的政治正当性理论及其启示:以儒学“洪范模式”为视角》,载《学海》2007年第5期,第24-34页。
  博士学位论文引用:
  曾育荣《高氏荆南史稿》,暨南大学博士论文。
  耿元骊《唐宋土地制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王化雨《宋朝君主的信息渠道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杨世利《北宋官员政治型贬降与叙复研究》,河南大学博士论文。
  张  勇《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与演变》,西北大学博士论文。
  侯宏堂《从陈寅恪、钱穆到余英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引用:
  顾?娜《宋代立嗣制度研究》,华东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丁凌华《从“律令格式”到“敕令格式”》,华东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张儒婷《宋代外戚地位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李延勇《北宋社会控制途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杜芝明《北宋边疆问题的论争》,西南大学  硕士论文。
  王丽亚《论王曾》,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李旭然《王安石政治思想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
  袁愈雄《江山一统:试论宋初前代君臣的命运》,四川大学硕士论文。
  王滨《“三苏”社会建设思想研究》,青岛大学硕士论文。

  成果获奖情况
  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改革开放三十年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百项精品成果奖”
  2008年北京大学杨芙清王阳元院士教学科研特等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