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谢嘉幸:《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
2010-03-07 作者:谢嘉幸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5年5月      
  出版单位  上海音乐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基本观点与篇章结构
  本书的基本观点:音乐的意义结构中存在着三层“文本——语境”关系:第一层,是音乐材料与其上下文的关系,即特定音乐材料与特定音乐作品的关系,以及特定音乐与其形态环境的关系;第二层,是音乐作品的能喻与所喻的关系,即特定音乐形态与其审美情感的关系;第三层,是特定音乐文本与其社会背景,也即社会意念环境的关系。音乐文本——情感语境和音乐意念语境。借助这一框架,本文从语境概念的理论基础——当代解释学的学理分析、音乐解释学中的语境——基本观点,任务和方法、音乐的形态语境——音乐形态的内涵意义、音乐的情感语境——音乐情感的内涵意义、音乐的意念语境——音乐的约定性意义等五个部分全面阐述了音乐的语境问题。
  本书的篇章结构如下:
  第一章 “语境”概念的语境——当代解释学学理探析
  第二章 音乐解释学中的语境——基本观点、任务和方法
  第三章 音乐的形态语境——乐形态的内涵意义
  第四章 音乐的情感语境一音乐情感的内涵意义
  第五章 音乐的意念语境一音乐的约定性意义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1、在借鉴、消化、吸纳二十世纪解释学思维方式的前提下,提出音乐语境的概念;
  2、指出音乐的意义存在于音乐文本与其不同层面语境的相互关联当中,并力求参照中国传统思想的“知、感、悟”范畴对音乐语境进行“一分为三”,提出三大层面(形态、情感、意念)语境概念的框架,进而将这一框架移植于音乐美学根本问题的思考研究,并予以创造性发展,以达到从新的视角、以新的方式回答当前社会音乐生活转型过程所提出的一系列难解问题;
  3、创造性地提出“意念”概念,把传统习用的“观念”和“意向”两者予以融合,用以表明社会实践中不断萌生的、由特定认识(观念)转换成的特定感性目标(意向),具有广泛的学术价值。
  4、为新兴学科“音乐学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使用的分析框架。赵宋光先生说:于润洋教授提出了“音乐学分析”这一高瞻远瞩的课程建设目标,……而在通读谢嘉幸博士论文的过程中,我捕捉到了“意义之生成、发育、成长过程”这一解释学思维方式;潘必兴教授则认为:谢嘉幸的著作在理论和实践上回答了于润洋先生提出的(有关音乐学分析)问题。

  3、研究方法  
  本书为哲学、美学理论著述,采用了文献研究方法和理论批判的研究方法,值得指出的是,本书的论述还充分建立在两门课程《音乐学分析》、《音乐践上与批评》多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之上,因此本书当然还结合了“质化研究”、“个案研究”与“行动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除了上述的专家及学者的各方面评价与引用外,还得到台湾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该书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博士文库中最优秀的论文之一。

  成果社会反映 
  1、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原会长,著名音乐美学家给本成果以高度评价,认为该书“将社会音乐生活置于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艺术学的全局性哲学思考中加以审视。特别可贵的是能捕捉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问世的最新学术动态,其中包括超越了二十世纪既定学术观念的突破性学术见解,这使该文的学术品格处于当代人文社科研究态势的前沿”。
  2、吴跃华、马东风教授在《中国音乐》(2007年第4期)撰文“音乐意义的新视界—谢嘉幸教授的《音乐的语境》读后”,称该书“是一篇运用当代解释学原理来重新建构音乐意义的力作”。
  3、该书在“中国音乐学网”热门书理论类排行榜长达三个月期间位居榜首。
  4、在中国音协金钟奖首届理论奖评选中获三等奖第一名。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已有十余篇博士、硕士论文和学术论文引用该书,其中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博士张金玲的博士论文《弗朗索瓦·库普兰的羽管键琴音乐及其语境》(2007答辩通过)就采用了本书的理论框架,该论文在引言中说:“本文关于音乐语境的阐述借鉴了谢嘉幸博士的部分观点”(即音乐语境的三层次理论),并清晰地说明本书理论框架在其博士研究课题中的具体运用,显示了该书的学术价值。

  成果获奖情况 
  2007年获中国音乐家协会金钟奖首次理论奖三等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