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
2010-03-07 作者:朱存明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汉画像的象征世界》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5年1月出版      
  出版单位  人民文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这是作者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写的博士论文。又在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批号:03BZX060)的基础上完成的成果。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本研究一共五章:
  第一章 导论:作为图像符号的汉画像研究
  第二章 汉象征传统
  第三章 汉画像的宇宙象征主义
  第四章 墓室、祠堂与棺椁画像的宇宙象征主义
  第五章 汉画像的符号分析
  本论著首先对汉画像研究的历史与方法进行了探讨,把汉画像的研究方法归为金石学的、考古学的、美术学的、文化学的,进而提出被论著的研究方法是美学的,主要通过图像学与符号学来研究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其次,论著追阙了中国文化象征性的根源,认为构成中国汉画像民族性审美的根源是汉民族的文字书写,《易经》符号思维与“铸鼎象物”的图像功能。汉画在某些方面,有着文字的符号功能,发挥着民族精神信仰的作用。第三,在理论上提出汉画像图像表现的是一种汉代的宇宙象征主义的图式,具体分析了这种图式在汉代墓室、祠堂与棺椁画像中的表现,第四,对几个具体的符号进行了美学的分析,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汉画像通过其隐喻的象征图像与符号,形象地传达了这种充满神秘色彩的、蓬勃向上的时代审美精神。中国汉文化奠基于汉代,汉画像是汉民族精神的一个“镜像”阶段。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
  a.图像与汉字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两大传统。由于汉字本于图画,汉字又是一整套符号书写系统,符号性构成了中国文化象征性的特点。这正是汉画像形象生成的民族性根源。这种探讨只有在今天“机械复制时代”才有可能。图像直接来源于人的视觉,是人的直觉性审美的存在方式。
  b.材料及方法上的当代性与前沿性,是保证本文产生新观点的基础。为了研究的展开,我们采用了图像与象征符号分析法,以保证能对汉画像的审美世界进行深入的研究。
  c.从汉画像存在的形式上,我们探讨了墓室、祠堂和椁棺画像,分析了其形制、结构、图像、符号的象征图式,并把它们放在一个宇宙象征主义的框架内。汉代的墓室往往造成上圆下方的样子,以象征“天圆地方”的古老宇宙观。祠堂和椁棺画像,往往也按天地人鬼的信仰观念来安排图像,以体现人在宇宙中的位置。通过对帛画、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的图像符号的详细考察,在理论上提出汉画像所体现出的总体观念是一种“宇宙象征主义”的。
  d.按我们对汉画像符号的分析,构成汉代象征的图式是,把宇宙分成天地人鬼四大部分,并把这四大部分放在一个整体的图式中来表现。天上是诸神世界(汉代主要是自然神),地上有昆仑山、三神山、天柱等可以与天上世界沟通。汉代人主要信仰的大神是“西王母”,她主宰生死刑罚。她与“东王公”以及神仙界的其它灵异在昆仑山上。人死后可以在祖先的祭祀中,升入神仙的世界。这一部分内容与秦汉道家及道教密切相关。
  e.汉代墓葬艺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宗法性。对祖先的祭祀,构成了中国人信仰的一部分,这种观念与儒家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表现的却是中国文化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祖先崇拜成了汉画像产生的社会与信仰性的根源之一。祖灵是活着的人肉体与权力的来源。汉画像中往往把汉民族传说中的文化英雄排列在诸神之下,反映了汉民族注重历史与民族的延续性的观念。这是儒家“克己复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观念的表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因循性与传统性。汉代的儒家及其经学对汉画像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在汉画像中还发现了许多佛教初入中土时的资料,可以补充文字记载的不足。
  f.汉画像反映了汉代人对人死后世界的看法。他们真诚地信仰人死后有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人生时的一个摹本,死后的世界是令人恐惧的,那里有许多妖孽及怪异的灵物。但汉画像所表现的及汉代人信仰的阴间世界,只是人现实世界的曲折反映。汉画中的怪异画表现了人潜意识中对死亡的恐惧。驱傩图像则表现了人的这种恐惧,处处求祥瑞的避凶趋吉的心态。汉代人的这种信仰,既不同与基督教死后升入天堂的信仰,也不同与佛教入中土后的诸天的极乐世界。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往往通过祥瑞观和吉祥观表现出来。在中国人看来,祥瑞和吉祥就是一种美。
  g.人个体的渺小和无助使人不断地求诸于外身,观象于天,俯察于地是汉画像所要表现的内容。汉画像既然要再现宇宙的图式,所以汉画像中充满了天文图像就不足为怪了。汉画像中的天文图与其说是科学的星象图,不如说是“占星学”的符号。汉画像的天文符号最能反映中国象征文化的特点,它的最大特征就是把不可呈现的“无形式”的宇宙用“象”的符号表现出来。如把天空分成“四象”,把“牛郎织女”星象拟人化等。这样人就在幻想的自意识中把握住了宇宙,使变化的大自然有了一个固定的形式。并根据人所确立的一个道德的标准来观测天象的变化,以得到灾异和瑞应的解答。以便人能行动并战胜天的灾害。怪异与妖孽就是一种丑。
  h.汉画像中所表现的天文符号不是纯天文学的,而是文化学的,天文与人文在汉画像中往往是互渗性的。天上的星象是按人在地上的社会等级,体制结构而幻想出来的。因此,汉画像中的天文、地理图像,都具有人文的意义,不是纯自然事物摹仿的结果,而是呈现意义的符号和图式。
  i.汉画像通过图像符号,反映了汉代人的审美观念,这种观念是建立在“天人合一”基础之上的。其来源于中国古代“萨满式的文明”的远古文化,又是人与自然关系逐渐和谐发展的结果。虽然汉代人思想中自然神灵的观念仍然存在,但汉代人神话的意识已经在淡化,血亲人伦的因素在增加。“天人合一”的现代意义,启示我们要与自然建立和谐一致的关系。汉代人“天人感应”的观念虽然存在着神秘的神学色彩,有一些迷信成份,但他们企图寻求人与天的互动形式仍然是有价值的。汉代人对自然的认识不仅是优美感的而且是崇高感的。
  j.通过对汉画像表现的象征世界的考察,我们发现,构成汉代人对世界的认识并不是自然性的,而是人文性的。人文信仰知识的来源并不是纯客观的反映,而是主观的不断建构。人把自己的本质通过人类的想象活动投射到客观事物上去,使事物在人的想象中审美化,人便生存在人为自己设计的美好图式中。视觉的呈现及其符号化是人的审美的存在。人通过自身的象征符号的创造,使人类栖息在一个意义的世界里。人类借此使虚无的生命获得生存的价值。

  3.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汉画像的图像资料作为文本,结合汉代的文字资料,采用符号形式的分析方法,广泛吸收文化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哲学、美学、历史学、语言学、图像学、肖像学等的知识,对其作象征世界进行的研究。本课题是一种艺术史的研究,也是一种理论的研究。我们遵循理论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我们确定了汉化画像石的图像志,由于资料散见于全国各地,我们进行了必要的田野调查,一方面参观专业博物馆,另一方面去祠堂、汉墓实地考察,还从民间搜集散见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我们运用哲学、美学、神话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学科知识,分析其象征世界所表现的文化意义。我们采用考古资料和汉代文献资料,加上现代人类学的新的理论支点“三重证据法”来揭示汉代人图像中的象征世界。本研究在方法上,吸收视觉文化的研究成果,把汉代的图像与汉代的话语进行比较,把图像资料与文字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突破单纯美术图像的和文学话语的研究,从视觉文化的整体上把握汉民族的审美观。在内容上,根据我们对此选题的前期研究成果,我们将提出并详细论证汉代宇宙象征主义的审美观念。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本著作的章节已经在《文艺研究》、《民族艺术》、《艺术与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考察资料以《图像生存——汉画像田野考察散论》在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本论著相关研究成果受到好评,《民族艺术》2004年发表有该刊主编对作者的访谈录《汉画像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研究》,上海的《文汇读书周报》发表有《追踪汉画像的足迹——评朱存明的新著<汉画像的象征世界>》(2005-9-9),2005年《汉画像的象征世界》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5年《汉画像的象征世界》获中国汉画学会著述“学会奖”论著类二等奖(一等奖空缺)。本研究成果对历史、哲学、文化、美术、民俗等工作者和广大群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著作出版以来,被汉画像研究论文引用约百余次,产生广泛的学术影响。如张道一的《汉画故事》、汉画像学会编的《大汉雄风》等多次引用了著作。中国知网可以搜索到几十条有关论著引用、下载情况的数据。

  成果社会反映 
  1.《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9月9日发表宗亦耘的书评《追踪汉画像的足迹——评朱存明的〈汉画像的象征世界〉》。
  2.《文艺报》2007年7月24日发表《触摸千秋汉魂》,评论朱存明的《图像生存——汉画像田野考察散记》。
  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画像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研究”介绍》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
  4.《汉画像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研究》(访谈录),载《民族艺术》2004年第一期12000字。
  5.南京大学包忠文、周宪等教授的评价、东南大学凌继尧教授的评价。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1.《汉画像的象征世界》载《中国学术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2.发表在《文艺研究》的论文《汉画像宇宙象征主义图式的美学意义》被收入《中国美学年鉴》2005年;人大复印《美学》2005-12。
  3.被《中国美学年鉴》2005年美学论文摘要。
  4.《汉画像研究的图像学与符号学方法》《艺术与科学》第三卷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10月。(论著的章节改成论文十余篇见于《民族艺术》、《文学评论丛刊》、《美与时代》、《艺术学》、《美学与艺术评论》等学术刊物)
  5.论著被张道一《汉画故事》等著作引用。
  6.有关论文被引用一百余次。见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索引。
  7.学术论文在国际与国内重要会议上发表3篇,见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索引。

  成果获奖情况 
  2005年《汉画像的象征世界》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5年《汉画像的象征世界》获中国汉画学会著述“学会奖”论著类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