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曹建:《晚清帖学研究》
2010-03-07 作者:曹建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晚清帖学研究》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5      
  出版单位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
 
  目 录
  1.绪论
  上篇 帖学经典与晚清帖学观念 11
  2.经典的固守与变异——以《淳化阁帖》与《兰亭序》为中心 12
  2.1 晚清《阁帖》题跋与帖学观念的演变 12
  2.2 晚清《兰亭序》题跋与帖学观念的演变 30
  3.观念的碰撞——以历代帖学经典书家为中心 52
  3.1 纯粹的帖学中心观念:郭尚先关于帖学经典书家的讨论52
  3.2 碑帖观念的碰撞:吴德旋与包世臣帖学论的异同 74
  3.3 碑帖观念的糅合:何绍基帖学论 89
  3.4 碑眼看帖:康有为帖学论 105
  下篇 晚清刻帖 118
  4.1 晚清刻帖的地域性:以广东地区为例 119
  4.2 晚清丛帖中的帖学名家书迹 132
  4.3 晚清帖学书家与刻帖 142
  结论 158
  参考文献 161
  附录A 晚清帖学年表(1800-1911) 170
  附录B晚清刻帖一览表 182
  附录C北京图书馆藏晚清墓志一览表 198
  致谢 207
  基本观点
  本著作为晚清帖学的专题研究。
  在晚清碑学大兴的同时,帖学并没有消亡。书法史研究中忽略晚清帖学的观点实际上已经落入了“碑眼看帖”的思维陷阱。本著作上篇为帖学经典与晚清帖学观念研究。笔者从晚清关于帖学经典作品与经典书家的讨论入手,探讨帖学经典的“经典性”在晚清的变化特征,从而揭示书家帖学观形成的合理逻辑,并指出传统帖学观念与逐步介入的碑学意识是并行发展的。下篇为晚清刻帖研究,从刻帖的地域性、帖学书家书迹的刊刻等进行梳理,突出晚清刻帖盛行的时代特征。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本著作为专题研究晚清帖学之始,目的在于批评以康有为“碑学笼罩”这一观念为中心所带来的对于晚清帖学大坏的认识,借以凸显晚清帖学的状况,从而纠正书法史研究中对于这段历史的误读,为当代书法取向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3、研究方法
  一、史料整理。本著作从现存晚清书家诗文集、书法作品以及刻帖等方面扩大史源,注重资料的挖掘、甄别以及书法作品的真伪鉴别。
  二、考据与阐释相结合。本著作力求较好把握研究中虚(阐释)与实(考据)的关系,论从史出,史从论入,史论结合。
  三、图文互证。本著作尽量关注、搜集晚清帖学书作,以期在图象的排比中论证历史。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晚清帖学研究》发表以后,受到书法学术界欢迎与肯定。作者多次被邀请参加香港中文大学、苏州文联、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等单位主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就论文的相关论题进行延伸论述并发表演讲。原重庆市文联副主席、书法家协会主席周永健评价此文“披沙简金,既论亦证不遗细”,南京艺术学院周积寅教授评价本文“将碑学笼罩100年的晚清帖学以其真面目凸现出来,澄清了中国书法史上对于这段历史的误会,填补了书法史研究的空白,为晚清书法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成果。”

  成果社会反映 
  《中国书法年鉴2006》刊登内容摘要;著名学者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王文章、王镛主编《渊源与流变·“ 二王”及帖系书风》等有相关评价。见附录教育部科技查新站检索报告。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经教育部科技查新站检索报告,本成果在CNKI数据库被引用25次,读秀知识库被引用8次,共计引文33篇。详细情况见附件。

  成果获奖情况 
  1、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颁中国书法兰亭奖(2006)
  2、重庆市人民政府颁重庆市第四届文学艺术奖(20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