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传寅:《古代戏曲与东方文化》
2010-03-07
作者:郑传寅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古代戏曲与东方文化》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7年11月
出版单位 武汉大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全书共41万8千字,分为上、下两编。
上编《古代戏曲与东方戏剧》含“印度梵剧与戏曲之比较”、“日本能乐、狂言与戏曲之比较”、“越南嘲剧和 剧与戏曲之比较”、“朝鲜唱剧与戏曲之比较”四章,就戏曲是否源于印度梵剧、古代戏曲对周边国家戏剧的影响、戏曲的精神蕴涵和民族特征等进行了考察和论述,比较研究是这一章主要的研究方法。作者就印度梵剧《沙恭达罗》和我国现存最早的汉语剧本——宋代南戏《张协状元》进行了个案比较分析,认为同为“韵散结合体”的两个剧本其实体例并不相同,以“曲牌联套”为根本特征的古代戏曲不可能源于并无曲牌联套规则的梵剧;印度梵剧、日本能乐、越南 剧大体是宫廷戏剧,而雅俗共赏的古代戏曲则生长于民间,大体属于俗文化的范畴。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的传统戏剧虽然受到了古代戏曲的影响,但又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不是对戏曲的简单模仿。例如,日本能乐、狂言的创生与发展虽然受到戏曲的影响,但前者是具体而微的小型戏剧,戏曲则是体大思精的大型戏剧。又如朝鲜半岛的唱剧确有汉儒文化的浸润,《春香传》、《沈清传》等名剧就是显证,唱剧的表现形式与京剧有颇多相似之处,但唱剧也具有“半岛文化”的显著特点。
在东方,除印度梵剧先戏曲而诞生之外,其他东方国家的戏剧都在戏曲成熟之后问世。由于古代中国优越的历史地位和与东方各国比邻而居、和睦相处的亲密关系,由于中国古代戏曲富有鲜明的东方特色,包容丰富,表现力强,文学成就很高,作家作品众多,故对周边国家发生了“强力辐射”。中国戏曲文献在东方许多国家流传,有不少戏曲剧目被周边国家改编或移植,戏曲表演团体和艺人多次到周边国家传播戏曲文化,周边国家也有不少人到中国观赏、学习戏曲,东方有些国家的古代戏剧就有“中国根”,其创生源于对中国戏曲的“移植”或以“雏形的戏曲”——汉唐以来的歌舞杂戏为“母腹”。中国戏曲的精神取向、表现形式、审美特征等对东方各国古代戏剧的面貌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东方各国的戏剧又有其明显的差异性,这说明东方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国戏曲作为东方戏剧的杰出代表,它不但集中体现了东方戏剧的神韵风采,也有着很强的辐射力,对东方各国的戏剧——特别是日本、朝鲜、越南的古代戏剧发生了深刻影响。
下编《古代戏曲与东方宗教》含“东方宗教的特点及其对于戏曲的意义”、“戏曲宗教剧概说”、“宋元南戏中的宗教剧”、“元杂剧中的宗教剧”、“明代戏曲中的宗教剧”、“清代戏曲中的宗教剧”等六章,分别对元明清三代现存的宗教剧进行了全面清理,共析出宗教剧246部,其中,元代30部,明代98部,清代118部;其中,道教剧180部,佛教剧40部,佛道混合剧26部。按照剧作的主旨、题材(例如度脱、果报、佛法、道法、传记等)进行了分类研究,从精神蕴涵和形式特征两个层面揭示不同朝代宗教剧之异同。元代宗教剧的布道热情较高,避世出家是其要旨;明代宗教剧多以长生不老、服食丹药为主旨,因果报应成为强化世俗道德的信条;清代宗教剧数量虽多,但布道热情下降,世俗品格凸显。尽管宋元明清之世我国境内有多种宗教流布,但伊斯兰教、也里可温教等并未影响到戏曲创作,戏曲中的宗教剧主要属于佛、道二教,而且主要属于佛教的禅宗和道教的全真、正一二教。人鬼杂出、仙佛错综、三教圆融是戏曲宗教剧的共同特点。
戏曲作家中极少有专门的宗教剧作家,撰有宗教剧的作家通常是既写道教剧,也写佛教剧,同时也写与宗教教义相背的“世俗剧”的,他们所创作的宗教剧往往并不“纯粹”——虽宣扬宗教教义,但也杂有浓厚的“世俗之想”。东方的“混同之教”表现出东方多元价值兼容并包的文化价值观——亦即“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这种“混同之教”不仅直接影响了戏曲对宗教人物的刻画和对宗教生活的表现,同时也对戏曲的审美形态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戏曲中的“宗教剧”远没有西方的宗教剧“纯粹”,不仅有亦僧亦道的人物登场,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剧目既有宣扬教义的一面,也有关注世俗生活,揭露社会黑暗的一面。
成果社会反映
该书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99BZW011)的最终成果,2005年结项(结项证书号:20050413),国家“十五” (书中误为“十一五”)重点规划选题。出版后《光明日报》2008年1月15日“读书”版、《戏曲研究》第76辑、《戏曲艺术》2009年1期、《武汉大学学报》2009年2期分别发表了康保成等学者的书评,认为该书“境界高,视野宽,观点新,分析细”(见书评复印件)。2009年2月获得湖北省社会公益出版基金奖励(见鄂新出【2009】29号文复印件)。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台湾“国家出版社”已购买本书版权,即将在台出版本书的中文繁体字版(见“著作权让与契约”复印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