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兰:《中国少数民族服饰》
2010-03-07
作者:钟茂兰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6年8月
出版单位 中国纺织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为章节结构,每章之前均有一简略概述。第一章、少数民族服饰概论,共分三节。第一节 人类服饰发展的活化石;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地域特征;第三节少数民族服饰的民俗特征。 第二章、少数民族服饰的形制与种类。 第一节 头服与头饰;第二节 衣与裳;第三节 服饰配件。 第三章、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分为七节,对七个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分别作出介绍。第四章、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分为十四节,对十四个民族服饰分别介绍。第五章、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分为二十五节对二十五个民族服饰分别介绍。第六章、中南及华东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分为九小节为九个民族服饰的历史沿革、形制和文化内涵分别介绍。
该书为了直观的介绍少数民族服饰,采用图文并茂、图表结合。从采风所拍摄的几千张图片中精选出771张,有的图为了说明结构,采用手绘(P3图1-3),为比较地对各地区各民族服饰差异采用图表说明(见P13-P20图2-3至图2-5)。
基本观点:
作者从事40余年设计艺术教学实践,深感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必须以中国文化为基础,才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设计艺术教育体系,才能培养出中国设计艺术人才。中国少数民族和汉民族共同创造了璀璨的中国本土文化,少数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显性特征,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文化积淀极为厚重深沉。风格各异的民族服饰反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从深层次认识解读民族服饰,对其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即从民族的生态环境、价值取向、宗教信仰、思维模式、风俗传承去寻找其生存形态,它们以千姿百态的形式表现在服装的款式、服饰的色彩、服饰的纹样以及着装的方式上。通过20余年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实地调查研究,尤其退休5年后有目的、有针对性多次田野采风,对各民族服饰历史与现状,对其外在特征与文化内涵以及各民族间相互影响与交融,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于2005年完成了《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一书。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1)以比较的方法来认识我国少数民族服饰特点;
我国少数民族服饰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各民族又有多个支系,服饰差异很大。为了有效地梳理和认识民族服饰之间的异同,采取了纵向与横向的比较,从一个民族服饰沿革与变迁的纵向比较,民族与民族间或同一民族支系间的横向的比较。如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汉民族的前身——华夏族的主要族源,在历史上曾创造了灿烂的牧业文化。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14个民族在历史上都与羌族有着渊源。上世纪90年代初,我多次到川北岷江流域考察羌族服饰,并扩展到与羌族有关的藏、彝、白、纳西、普米、哈尼、景颇、傈僳、基诺……等民族进行研究,从中发现这些民族服饰中一些相似的痕迹,再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及联系。如历史上牧业文化在这些民族服装款式上产生的影响,虽然他们早已迁徙至南方,成稻作农耕民族,但在盛大节日、祭祀祖先时仍保持穿长袍大褂的习惯。服饰纹样上也遗留着较多的游牧民族对火崇拜的痕迹,如彝族服饰的火镰纹、火稻纹,羌族服饰的“云云纹”。这些民族经历长期迁徙的历程,在服装上留下纪念祖先迁徙的路线图,如哈尼族送葬歌手要戴一种“吴芭帽”,记录了哈尼人迁移南下的历程。而基诺族男子则以“三撮毛”发型纪念先祖,为其“爹姆”留下三撮头发。
头饰、发型体现了各个民族不同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审美心理,成为各民族各支系重要标识。服饰可能有相似之处,但头饰一般不会相同。因此有的民族以头饰作为一个民族或支系的称谓,如平头哈尼、尖头哈尼或牛角苗、木梳苗等。我们选择了彝族、瑶族、苗族不同地区的妇女头饰和发型绘制成比较图(见本书P13至P20)。
2)突出对民族服饰组合与着装过程的调查与梳理。
少数民族服饰组合与着装过程不仅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亦体现了不同民族审美追求的不同取向以及对伦理道德的维护。如丽江白族妇女生活装均要包裹深蓝、浅蓝、黑色三层头帕,根据婚姻、生育状况,头帕色彩有所不同。新疆哈萨克妇女生育小孩后必须用两块头巾“克依米塞克”和“兹拉乌斯”将头、颈、肩全部遮住,仅露出眼睛、鼻子和嘴。云南花腰傣(傣雅)少女盛装时要穿三条筒裙,从里到外,由长至短露出裙摆花纹,为使筒裙穿在身上具有动感,她们将里层筒裙左侧裙腰上提10厘米后再捆扎在腰,使绣裙摆上翘,更增加其风韵。
学术价值:
通过比较的方法认识少数民族服饰从中提炼出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全面地理解民族服饰的特点。在纷繁的民族服饰中寻找其规律及识别的坐标,将少数民族服饰研究放在中国文化大框架中来识别。对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的认识,通过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关于民族走廊的学说来认识民族文化,他提出“藏彝走廊”观点说:“六江流域天然的河谷通道,民族种类繁多,支系复杂,相互间密切接触和交融。……能看到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历史和这历史的结晶,从而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比较生动的认识。”这对于认识少数民族服饰的多元性和复合性的特色有着重大的意义。
3、研究方法
1)以民族学、人类学和民族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进行田野调查,实地采风。
从80年代起以少数民族服饰为课题,我先后带6名硕士研究生以及青年教师、本科学生到川、滇、黔、桂民族地区进行实地田野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调查前阅读民族学、人类学等有关资料,回校后写出调查报告。如到羌族地区汶川茂县、理县等地,对织花带调查了解其纹样含义,羌族妇女称该纹样是已失传的羌族文字,“万字纹”即为五字。1997年应邀赴台北参加“海峡两岸传统艺术研讨会”时,对高山族服饰进行调查,1999年退休后到新疆、海南等民族地区调查,这均为这本书的资料搜集作了充分的准备。先后写出有关民族服饰研究论文二十余篇,出版有关著作5本。如论文《情系民间》获1991年四川省科协优秀论文奖;《羌族服饰织绣文化》1993年获国际服饰论坛“天山杯”三等奖。
2)从点到面、先近后远,先局部后整体的方法研究纷繁庞杂的民族服饰。
我国55个民族服饰内容庞杂,为了便于梳理,首先选择少数民族图案及印染、织绣工艺进行研究,并出版了《壮族、苗族、侗族织锦》以及《少数民族图案与设计教学》等著作和高校“95”国家重点教材《民间染织美术》,并开设了《民间工艺美术课》及《民间手工印染课》。1995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此基础上转入到从整体对少数民族服饰进行研究,将所掌握的有关知识进行整合与提升。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2006年《中国少数民族服饰》被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2007年被评为全国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原副院长、著名的工艺美术教育家李绵璐教授在“丰富多彩魅力无穷——介绍《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一文,称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55个民族服饰的起源与发展,服饰的民间传说,服饰的样式,纹样的装饰手法与精湛的技艺,以及服饰与其他民族民间的相互影响等,堪称文化艺术性的中华文明建设工程。……”“该书的作者长期从事少数民族服饰研究,积40余年的教学实践,深深感受现代艺术设计,必须以本土文化为基础,为此作者20多年来,多次深入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地采风,具体考察,获取第一手资料经过认真的整理编写。……我认为《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是当前最系统、全面、全方位地介绍了我国55个少数民族服饰的一部观点正确、资料翔实、行文通顺、图文并茂、版式新颖、印刷精美的好书。是一部具有文献性和收藏价值的著作。”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孙建君研究员称“《中国少数民族服饰》这部厚重的民族服饰文化宝库不仅展示出丰厚的服饰艺术,更沉淀着中华民族多样的民俗民间文化。……作者集20余年来田野调查之积累,大量运用民俗学、人类学及民族心理学研究方法,以少数民族地区的现实环境和生存状态为基础,结合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解读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作者还将多个民族的服饰特点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提炼出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著作。”
成果社会反映
2006年国家新闻出版署根据该图书质量高以及社会需要,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
2007年《中国少数民族服饰》评为全国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称该图书作者“持续20多年到云、贵、川、台湾等少数民族地区实地采风,获得了第一手调查材料,用800余幅图片直观介绍了各民族服饰的特点。……”(见附件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李绵璐教授认为《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是当前最系统、全面、全方位地介绍了我国55个少数民族服饰的一部观点正确、资料翔实、行文通顺、图文并茂……的好书,是一部具有文献性和收藏价值的著作。”(附件二)
中国艺术研究院孙建君研究员称《中国少数民族服饰》“这部厚重的民族服饰文化宝库……,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著作。”(附件三)
成果获奖情况
2007年获四川美术学院科研优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