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娣:《汉藏工艺美术交流史》
2010-03-07
作者:吴明娣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汉藏工艺美术交流史》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7年7月
出版单位 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
成果内容简介
●篇章结构:
《汉藏工艺美术交流史》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对唐代以来汉藏工艺美术交流进行了系统梳理。全书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唐宋时期汉藏工艺美术交流
第二章、元代汉藏工艺美术交流
第三章、明代汉藏工艺美术交流
第四章、清代汉藏工艺美术交流
书中各章分别论述内地工艺美术对西藏的输入及影响、藏传佛教艺术在内地的传播及对工艺美术的影响。并根据工艺美术的不同门类主要划分为丝绸、瓷器、金属等节,此外还涉猎玉石、珐琅、漆木、象牙、佛经、敕书等工艺品,对各个时期汉藏工艺美术交流的状况和特征进行了全面阐述。书中将汉藏工艺美术交流分为:勃兴期、衍生期、繁荣期、圆融期及鼎盛期。
汉藏文化艺术交流一直是双向进行的,在工艺美术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内地工艺品向西藏及其他藏区的大量输入,对改善藏族人民的物质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涉及到了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事实上,藏族人民对内地工艺美术的需求在精神生活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历史文献和大量传世艺术品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即藏文化的发展及其自身面貌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汉地文化的影响,如果没有作为汉地文化重要载体的工艺美术品的大规模输入,15至17世纪藏文化的繁荣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藏传佛教艺术对内地工艺美术的影响,主要源于宗教自身的推动及宫廷工艺的垂范作用,这种影响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其影响的范围不仅涉及宫廷等政治、宗教中心,而且也扩展到各地民间,进而影响到内地民众的审美意识之中,这些均表明藏传佛教艺术对内地工艺美术影响的广泛性与深入性。
●基本观点:
本书通过对工艺美术在汉藏文化艺术交流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阐发,以说明工艺美术对汉藏人民物质 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工艺美术品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载体,汉藏民族在各自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相互吸收、借鉴,汉藏工艺美术呈现出相互融合的特征。汉藏工艺美术交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完全依赖政治力量一蹴而就的,它不仅带动了汉藏文化艺术交流不断走向深入,同时也见证了汉藏民族交往与融合的历史。
本书不仅通过大量的文献和实物资料论证了汉藏工艺美术交流的史实,而且致力于阐明汉藏艺术交流的内在动因,归纳总结汉藏艺术交流的发展规律,详尽分析交流给汉藏艺术作品带来的新变化,以及对汉藏民族审美观念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千百年来,汉藏工艺美术相互流传,相互影响,在汉藏文化艺术交流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在汉藏民族间搭起了文化艺术的桥梁,起到了维系汉藏民族情感纽带的作用,使汉藏及满、蒙古等民族“共尊中国”有了共同的物质基础和情感基础,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正是由于汉藏工艺美术交流对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对汉藏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均产生了显著影响,才使得中华文化能够成为汉、藏、满、蒙古等各族人民共同的财富和精神家园。
●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该书涵盖工艺美术各个门类,对汉藏工艺美术交流的梳理较为详尽,对各个时期汉藏工艺美术交流的状况和特征进行了全面阐述,并加以分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汉藏艺术交流研究的落后状况,匡正了大部分西方学者所持的西藏艺术是印度尼泊尔艺术附庸的观点。
该书注重汉藏民族间的双向交流,并将这种双向的互动关系贯穿始终。书中强调了藏族工艺美术是中国工艺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关注中国内地工艺美术对西藏及其他藏区影响的同时,同样重视藏族工艺美术对中国内地工艺美术的影响。
该书不仅对汉藏工艺美术交流的史实做客观陈述,而且深入地剖析汉藏民族的紧密联系及其内在动因,揭示了汉藏工艺美术交流对汉藏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汉藏工艺美术交流史》为汉藏文化交流研究增加了新的亮点。该书以工艺美术作为切入点阐述唐代至清代汉藏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以体现汉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紧密联系。为藏传佛教艺术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拓宽了藏学研究的范围,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改变了学术界不注重汉藏工艺美术交流研究的状况,对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佛教美术史研究走向深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汉藏文化交流、西藏历史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也不无助益。
●研究方法:
全书主要运用中国传统考据学的方法,史论结合,并借鉴了现代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汉藏工艺美术交流的历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作者利用了大量汉藏古籍、档案,并吸收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广泛收集了已经出版和发表的现存于中国西藏和内地各省市涉及汉藏艺术交流的珍贵文物的图片,其中还包括作者在西藏、青海、甘肃等藏区考察收集所得的第一手资料,做到了史物相证、以物补史,廓清了唐代以来西藏及其他藏区与内地工艺美术交流的史实,揭示了双向交流对中国内地和西藏及其他藏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本书是在2002年6月3日通过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博士论文自网上公布以来,文中观点及资料已为多篇博士及硕士论文引用。本书出版前曾作为《西藏通史》资料丛刊内部资料发行500册,供国家重点课题《西藏通史》研究的相关专家学者参考。2002年至今,本文的部分章节先后在《中国藏学》、《装饰》、《美术观察》等核心期刊发表,其中《明代丝绸对藏区的输入及其影响》与《明代瓷器与汉藏文化艺术交流》两篇文章被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的《明清史》以及《造型艺术》,并被译为英文发表于《中国西藏》英文版。
作者的相关学术论文:
1、《明代瓷器与汉藏文化艺术交流》,《中国藏学》2002 (3)。
2、《唐朝工艺美术对吐蕃的输入及其影响》,《装饰》2002 (7)。
3、《中国古代陶瓷佛教造像述略》《佛学研究》2002 (11)。
4、《明代瓷器与汉藏文化艺术交流》,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造型艺术》2003(2)。
5、Porcelain in the Ming Dynasty: Cultural and Artistic Exchanges Between Hans and Tibetans(《明代瓷器与汉藏文化艺术交流》) ,CHINA TIBETOLOGY(CSSCI) 2004(3)。
6、《清代瓷器与汉藏文化艺术交流》,《美术观察》2004 (12)。
7、《宋元瓷器与汉藏文化艺术交流》《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十一辑(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
8、《元明时期西藏佛经在内地的流传及其对装帧艺术的影响》,《美术观察》2006 (11)。
9、《明代丝绸对藏区的输入及其影响》,《中国藏学》(CSSCI) 2007 (1)。
10、《明代丝绸对藏区的输入及其影响》,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7(6)。
11、The Export of Silk to Tibetan Areas in the Ming Period and Its Impacts(《明代丝绸对藏区的输入及其影响》), CHINA TIBETOLOGY(CSSCI) 2008(2)。
成果社会反映
●书评:
1、奇洁:《以器知政 精微见著——评<汉藏工艺美术交流史>》,《西藏艺术研究》,2008年第1期。
2、筱洲:《<汉藏工艺美术交流史>评述》,《中国西藏》,2008年第3期。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1、《明代瓷器与汉藏文化艺术交流》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造型艺术》2003年第2期。
2、《明代丝绸对藏区的输入及其影响》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7年第6期。该文收录于《中国藏学》编辑部编:《<中国藏学>20年论文精选》,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英文翻译2篇:
1、Porcelain in the Ming Dynasty: Cultural and Artistic Exchanges Between Hans and Tibetans,CHINA TIBETOLOGY(CSSCI),2004(3).
2、The Export of Silk to Tibetan Areas in the Ming Period and Its Impacts,CHINA TIBETOLOGY(CSSCI),2008(2).
●《西藏通史》资料丛刊《汉藏美术交流史》(内部资料),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所,2006年9月。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1、杨鸿娇:《明代藏传佛教八吉祥纹样在汉地的传播及其风格演变》,《西藏艺术研究》,2008年1期。
2、王海燕:《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
3、童赛玲:《明代宫廷艺术与西藏本土佛教美术的交流》(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美术学院。
4、李福顺主编:《北京美术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