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洛秦:世界音乐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2010-03-07 作者:洛秦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世界音乐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成果类型  论文类      
  出版时间  2006年12月      
  出版单位  中国核心期刊《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4期     
 
  成果内容简介
  一、文章的结构和基本观点
  1、世界音乐的概念
  从广义、中层、次中层和狭义四个层面对世界音乐概念进行了界定。
  2、世界音乐研究的学术价值
  世界音乐所涉及的学术问题也就是音乐人类学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世界音乐研究大致分为两大层面,一是介绍和了解的层面,以信息和知识为特征,以简要讲解、图片观赏和音乐聆听为方式,以普及和推广为目的,它属于音乐教育的人文内容的基础性课程,因此还不具有研究和学术的含义;另一层面即是专题类型的世界音乐研究,以深入详尽的材料拥有和分析为前提,通过探讨和思考,将世界音乐活动和事项中的现象梳理和总结出理论化、规律性的哲理高度的学术研究成果。两个方面的综合,构成了世界音乐研究的具有目的、范畴、手段和宗旨的学术研究性质。本文提出,世界音乐中的论题研究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以下可以是我们现阶段比较重要且可实行的七个方面:1)音乐文化传播,2)音乐在特定地理、自然环境中的生存方式,3)移民音乐中的文化认同,4)社会学意义中的音乐功能特征,5)音乐观念的认知与文化象征的关系,6)城市音乐中的市民文化特性,7)文化产业中的民族音乐商业化。
  3、世界音乐研究的文化意义
  世界音乐研究的文化意义的关键就是“文化相对”思想的充分体现,它对西方道德文化概念下的西方音乐文化价值体系提出了挑战和质疑,摧毁“欧洲音乐文化中心论”,推动世界音乐研究的目的、范畴、方法和宗旨探讨的深入和发展。所以,梳理世界音乐的概念、分析和开展世界音乐研究的学术价值,充分认识世界音乐研究的文化意义,体现了该研究领域积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影响。

  二、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1、提出了世界音乐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学术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永远是基于文化的影响,同样,文化概念和行为也随着学术思想的推动而产生深刻变化。因此,认识和理解世界音乐研究中学术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推动该学科的发展,特别在中国音乐学术界处于广泛重视音乐文化研究的阶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首次从四个层面对世界音乐的概念提出了界定:
  1)广义:人类所有音乐事项。这是一个有关世界所有民族和地区,以及所有音乐风格和种类的笼统的、广义的世界音乐概念。
  2)中层:商业市场的分类。它在音乐的内容、形式和风格,特别在文化层面上是没有严格界定的,商业效益是这种分类的主要特点。
  3)次中:新的音乐创作方式。作曲家从各类民族音乐的旋律风格特性、音律构成特性,以及乐器音色特性的音乐创作层面来理解和倡导世界音乐。它是文化整合的表现和表达层面,而非学术和思想研究的角度。
  4)狭义: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介绍和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在音乐形态构成上和音乐文化内涵上具有显著民族特征的那些民间传统音乐事像。这一层面的概念的产生、研究领域的建立,以及学术范畴的确立都是与音乐人类学学科的发展紧密相连的。
  3、世界音乐研究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为: 
  1)结合音乐人类学的思想,从认识论上提高世界音乐研究的学术价值。文章指出,虽然音乐人类学的许多研究方法和理论在中国音乐研究,特别是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已经大量被接受和采用,而且在产生许多优秀学术成果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中国特征的音乐人类学研究方法和理念。然而,学术的本土化研究的深入发展总是伴随着学术的国际化视野的扩大而推进的。没有广阔的、跨国界的学术思想和方法的交流和互通,缺乏广泛的、世界的音乐人文知识的给养和充实,我们的学术发展和理论研究必将受到一定的限制。
  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一定程度上的“学科硬件”建设工作,诸如一般音乐形态的乐器与器乐、记谱与分析、音响与结构研究等,然而“学科软件”建设更为重要,也就是世界音乐中的论题性研究(Issue Studies)。因为“学科硬件”是在研究过程中内容的数量化扩展,而“学科软件”是研究过程中思想的抽象性总结。如果说,我们把“学科硬件”视作为事物研究的横向范畴性的基础建设,那么,“学科软件”就是学科发展在学理层面上的深入和哲理性上的提高。没有理论、缺乏思想是不成其为学术,只有硬件建设而没有软件研究是没有学科意义的。也就等于只有骨架而没有血肉的躯体是没有灵魂的。因此,“学科软件”性质的论题研究成为我们世界音乐研究的学术价值的关键所在。 
  2)从学理上、研究范畴上对世界音乐研究提出了七个方面:1)音乐文化传播,2)音乐在特定地理、自然环境中的生存方式,3)移民音乐中的文化认同,4)社会学意义中的音乐功能特征,5)音乐观念的认知与文化象征的关系,6)城市音乐中的市民文化特性,7)文化产业中的民族音乐商业化。
  3)成果的最显著特点,体现在结合世界各地不同的音乐及其不同文化属性的实践和表现形式,对研究的学理问题和研究范畴一一作出论证。例如,文章指出,传播学说一直是文化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将人类文化及社会活动的变化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归结为物质文化和行为由一社会起源传播到另一社会。虽然比较音乐学家的“柏林学派”受弗里茨·格雷布内尔(Fritz Graebner)影响,提出的“音乐文化圈”理论具有片面和局限。但是传播学派提倡的“形式标准”、“数量标准”、“性质标准”和“连续标准”,为我们考察和研究音乐文化传播现象具有很好的价值。例如,地区传播特征所体现的“筝文化”。在东亚三国及东南亚的越南的音乐活动中,筝文化是其中比较有特点的乐器文化传播现象。日本筝(Koto)、韩国筝(Kayagum)即俗称“伽?琴”、越南筝(Dan Tranh)都是由中国筝的传播发展而成的。它们的历史源头是一个,因此而产生了相同的乐器缘起传说、相似的形制构造、相仿的演奏方式。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影响非常多,再如,尺八、三味线、雅乐的中日历史渊源关系;韩国玄琴(Komungo)与中国古琴、韩国牙筝与中国轧筝,以及韩国宫廷音乐中使用的“Piri”、“Kaegum”与唐代的筚篥和奚琴的关系。其它地区之间的文化传播现象,诸如西非地区的弓琴现象;木琴乐器在不同地域的发展;马达加斯加与东南亚的竹筒琴的渊源。
  4、纠正国内长期以来仅以审美作为音乐价值的唯一性的片面理解
  通过对世界音乐的教学和研究,使得人们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来全面认识音乐的本质,纠正长期以来仅以审美作为音乐价值的唯一性的片面理解,建立音乐是一种文化的认识基础,从而把人类的音乐理念、行为和作品的关系提升为一种学理层面的思考方式,将人类文化活动的所有内容都涵盖在对音乐意义的认识之中,即其包括审美、娱乐、交流、生产劳作、象征、商业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宗教习俗、社会整合、战争、联姻、教育和心理的方面。因此音乐的意义是多重的。同时,对于世界音乐研究在中国现阶段的作用或意义来说,其挑战“欧洲音乐文化中心论”,建立“文化相对”观念的文化意义是最为突出的。

  三、研究方法
  1、从理念上采用音乐人类学的方法,使得研究具有人类学视角下关注与音乐相关的社会和文化关系研究的人文特征。因此,本文的研究的目的、视角和意义在于从音乐与文化的关系来探索人、行为及其音乐表现之间的相互影响,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揭示其在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中所产生的价值和意义。
  2、采用的重要手段为“田野工作”,成果中的不少例证为作者亲自涉及某一特定音乐文化发生的环境中去做调查。体现了文本与实践的结合。
  3、文章视乐器为具有长期保存的物质性文化,其承载了从古至今音乐发展的历史状况,探讨乐器音乐传播的文化轨迹成为本文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4、成果还受到当代的音乐人类学的影响,将世界音乐中的各种文化现象置于“后理论”的环境中,反思田野工作实践和民族志表达的多种方式。因此,研究也涉及到了一些边缘性、交叉性的理论视角,如“现代化”城市中流行音乐的发展、社区音乐研究、音乐中的亚文化族群、移民音乐“飞地”问题,以及西方化接触在城市音乐文化中的作用等。

  四、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成果发表后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中的许多观念和方法作了世界音乐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参考。

  成果社会反映
  论文《世界音乐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为国内第一篇系统论述世界音乐研究的学术论文。该文章在2005年10月的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的年会上作为主题发言,2006年发表于国内最权威的音乐学术期刊《中国音乐学》。
  文章发表后,在社会上获得积极反响。作者先后应邀前往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厦门大学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讲学,介绍论文的内容,以及帮助建立世界音乐教学和研究。
  同时,论文中对“世界音乐”的界定、研究的方法,以及所涉及的文化意义等观点,不仅得到了学界广泛赞同,而且作为重要的参考文献。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本文作为重要成果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艺术舞台》2007年第2期转载(详见附件1)。
  本文作为优秀论文被选入校庆八十周年的《上海音乐学院学术文萃1927-2007>·音乐学理论研究卷》(详见附录2)。
  中国知网刊载的本文被引用情况(详见附录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