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周小兵:《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研究》
2010-03-07 作者:周小兵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研究》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7年12月         
  出版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 篇章结构与基本内容
  该书主要介绍如何分析、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中出现的语法偏误,如何针对语法偏误进行恰当而有效的教学、学习和相关研究。包括六部分:
  第1编(总论)介绍语法偏误研究的意义和现状,语法偏误研究的方法和程序。其中研究方法一章,列举了丰富的语料,详细介绍了语法偏误的类别、研究方法和程序,对偏误的研究、教学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第2编(汉外对比与母语迁移)以汉外对比为基础,参照对比等级模式,分析母语为英语、日语、韩语、越南语、泰语、西班牙语和法语的学习者受母语影响而生成的语际偏误。对比准确,分析细致。有了对比等级模式,使分析更为规范,具有可操作性和说服力。
  第3编(目的语规则泛化)从宾语、搭配、杂糅、语篇、结构诱发几个方面探讨偏误生成的语内因素。内容丰富,论述清晰。  
  第4编(教学误导)从教科书的外文注释、解释和讲解、课文、练习几个方面入手,探讨了教学误导引发的偏误,对“得”字补语句和概数表达两个语法项目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第5编(交际策略运用)从转述、有意迁移、回避三方面考察了学习者使用交际策略时出现的偏误。
  第6编(偏误的认知解释)试图从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来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从语言普遍性、标记性、自然度等角度探讨了诱发偏误产生的认知因素和心理因素,并具体对疑问句习得进行了考察。
  世界二语教学、习得界对本书3-6编中其他语种(尤其是英语)的研究成果较多,而汉语研究成果极少。本书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言之成理,发人深思。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主要创新点有:
  (1)内容丰富,角度新颖,将习得理论、教学理论和相关的基础理论,如生成语法理论、功能语法理论等融为一体,系统性强。使用多种理论、方法、手段,对收集的丰富语料(包括2000多条偏误)进行深入研究,解决了汉语偏误分析和习得研究中的一些具体难题。如,从度量差比句、“不比”句等语法点的偏误中探讨习得规律,找出汉外语法及思维上的一些基本区别。
  (2)对语法偏误的研究程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以往偏误分析有5个步骤:选择语料,确定偏误,偏误分类,偏误解释,偏误评估。本书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偏误纠正、偏误探源和教学建议3个步骤,使偏误分析和研究的程序更加全面,更有可操作性,跟教学结合更为密切。提出偏误纠正的4个原则:不违背作者原意,符合汉语规则和语感,最简化,接近学习者水平;使得偏误纠正一方面跟教学、学习紧密结合,能切实促进教学,一方面跟汉语语法研究紧密结合,有利于促进本体研究。在每个步骤上都有细致的分析、解释,挖掘出许多有意思的语言现象(如“真偏误”、“假偏误”的界定与描述,句法偏误、语义偏误和语用偏误的区别,陈述句和感叹句共存于一个句子中的条件与限制)等。
  (3)在第二编“汉外对比与母语负迁移”中,材料丰富,涉及大量语际对比材料,包括英语、日语、朝鲜语、越南语、泰语、西班牙语和法语,被认为是“目前偏误分析方面涉及语种最多的。”而且从词类、句法成分等方面探讨母语的干扰,明确找出了母语迁移的具体路径。更为重要的是,在多种语言与汉语的对比中,活用了西方对比分析中多个研究模式和对比等级,为对比分析与偏误研究找到很好的接口,具有易操作性。
  (4)多角度探索偏误原因,揭示出不少有趣的语言心理现象。如“目的语规则泛化”(第3编),“教学误导”(第4编),“基于交际策略的偏误”(第5编),“语法偏误的认知解释”(第6编),从不同角度解释偏误生成原因,使用多种理论、模式和方法,把汉语语法偏误研究推进了一步
  (5)在“教学误导”一编(第4编),考察了多套教材,分3章(教材误导因素分析,“得”情态补语句,概述表示法),从宏观到微观描写了教材直接或间接导致的多种学习偏误,分析了外语注释、词语和语法点解释不准确、练习设计不科学等造成误导偏误的过程。这在以往的同类研究中极为鲜见,不但需要科学、细致的研究,而且需要极大的勇气。
  (6)语料丰富。主要使用中山大学“中介语语料库”的60万作文语料。并使用了北京语言大学100万字的“中介语语料库”,及海内外某些大学(如中国暨南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日本大东文化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泰国华侨崇圣大学,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的偏误语料。如此丰富的语料,是以往研究中没有的。
  本书不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概念科学清晰,论述深入浅出,语料丰富,例子准确,容易阅读和掌握。将基础研究、开发研究有机地结合在应用研究上,展示的研究方法模式和分析技术,可操作性强,容易学习掌握,能切实促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的教学、学习和相关研究。

  3.研究方法
  使用了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方法;使用了描写法,对比分析法,中介语理论方法,生成语法和语言类型学的理论与方法。注重把中介语的描写与学习者母语和目标语进行多向对比;注重把偏误与原因解释相结合,探求偏误生成的根源和路径;注重把偏误分析跟语言本体研究、心理学研究和具体的教学实施结合起来,把偏误研究的成效落实到具体教学上。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该书对海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教师和研究者、对外汉语教学方向或相关专业(如汉语言、心理学、外语等)的学生都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作用,填补了相关领域中汉语中介语研究教材的空白。该书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提供更丰富的材料和研究模式,推进了汉语中介语研究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出版一年4个月,已有多篇发表的论文引用。不少学校把它作为对外汉语本科生、对外汉语教学方向和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

  成果社会反映
  出版一年4个月,已有多篇发表的论文和多篇研究生论文引用。
  不少学校把它作为对外汉语本科生、对外汉语教学方向和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在已发表期刊中被引用过6次。如:留学生“会”与“能”的使用情况分析,《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8(3);对外汉语副词教学研究中的难点与对策,《语文学刊》2008(21);广义转折关系复句偏误的三个平面分析与教学《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2);两种“得”字补语句的习得考察,《汉语学习》2009(2)。
  有多篇通过答辩的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引用。如:《汉语“在”字句的二语习得研究》陈凡凡,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08;《“不”和“没”在越南语中的相应形式和学习习得情况考察》琴秀才,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08。《现代汉语“一……就……”句式探究及在教学中的应用》苑艳艳,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8;《韩国学生汉语学习中的“把”字句、“被”字句偏误研究》黎氏红娥,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8;《汉越数词对比及越南学生习得汉语数词的偏误分析》朱虹,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能愿动词肯否不对称问题分析》褚智歆,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