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7.11
出版单位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一、篇章结构
全书共八章。第一章“引论”,讲述问题的由来、论述的聚焦点及研究的目标、隐喻概念合成理论研究的意义。第二章介绍并分析了国内外隐喻研究的各种视点:替代论、比较论、互动论、映射论和概念合成论。第三章探讨了始源域的诸种实现方式,指出始源域的语言表达形式表现为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介词性隐喻和量词性隐喻,论证了隐喻的始源之源:具体始源与抽象始源、抽象始源在隐喻中的现实性、抽象始源在隐喻中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第四章论述了施喻者的主体自洽,其内容包括隐喻使用的触发机制与自洽原则、导引作用与约束作用、自洽原则与概念合成理论、施喻者的主体性、认知主体的多视角、异隐喻性等。第五章阐述了受喻者的主体自洽,其内容涉及隐喻解读中的主体自洽、主体性、主体间性、隐喻间性、异隐喻性等。第六章考察了隐喻主体自洽中的认知相似性,重点对施喻者的主体自洽与隐喻相似性的构建、隐喻相似性对词义发展的效应、受喻者的主体自洽与隐喻相似性的解读三方面进行了阐析。第七章探究了隐喻主体自洽中的认知突显,其内容包括隐喻相似性的认知突显、隐喻相似性与突显的关系、隐喻认知突显的实现要素、隐喻的认知突显与施喻者和受喻者的主体自洽原则。第八章以“总结”收尾,从研究内容、研究意蕴、研究发现三个方面总结了本书的主要贡献,并对今后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若干问题作了学术展望。
二、基本观点
本书围绕首次提出的认知主体自洽原则,阐明以下七个基本观点:
一是在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过程中认知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主体在进行认知操作时既具有共性的认知规律,又往往存在个体的认知差异,而这种个体的认知差异必然会导致主体的认知主体性(subjectivity)和异隐喻性的产生。任何隐喻的构建或解读均是认知主体主观阐释和推断的产物,无可避免地带有认知主体的主观烙印。在隐喻及其意义的解读过程中,主体间性的存在是隐喻间性实现的条件,而隐喻间性的实现则是主体间性存在的归宿。主体性在隐喻的认知研究中无疑是一个不容漠视的问题。主体性和异隐喻性的存在,必然会导致隐喻唯一解读的困难和受喻者与受喻者之间对同一个隐喻解读的差异,但反之而言,恰恰是因为这种认知主体性和异隐喻性的存在,才使得隐喻及其意义解读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成为可能。
二是概念合成具有自洽性。概念的合成是隐喻构建或解读的最后结果,其间必然牵涉到主体的认知自洽。这就是说,在概念合成之前,认知主体必然会对隐喻的始源域和目标域这两个心理空间之间的关系进行认知自洽操作,作自我协商、自我核定、自我认同、自我满足和自我允准。在认知主体进行心理自洽之前,是不可能达成概念合成的。一切概念的合成,均是在认知主体主观参与下的效应体现,是认知主体主观判断的产物。认知主体的隐喻构建或解读必然会受到认知自洽原则的导引和制约。若认知主体自我满足地确认始源域和目标域在内在或外在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点具有相似的特性或特征,那么这两个心理空间才能最后“合流”或“合成”,否则,“合流”就会受到阻断,或“合成”就会流产。由此可见,惟有在主体进行认知自洽操作之后,始源域和目标域才能最终合流。
三是概念合成具有动态性。概念合成理论中的“概念合成”似乎更侧重于认知合成的结果,而本成果所提出的认知主体自洽原则中的“认知自洽”则更偏重于认知合成的动态过程,即认知主体的自洽过程。本成果坚信,隐喻的构建与解读的研究是认知思维的研究,在探究认知结果的同时,更需要对主体的认知过程作深度的剖析和考察。
四是认知主体的“连接”、“冲洗”和“合流”这三个运作机制具有交互性。本成果认为,认知主体在对始源域和目标域这两个心理空间之间的相似性进行自洽的过程中,其认知运作程序是一个如同水流一般的动态认知流程,其间牵涉到连接、冲洗和合流这三个认知运作机制,而其中的“冲洗”是隐喻构建或隐喻解读的关键。惟有借助这一认知运作机制,施喻者或受喻者才能根据自己的世界知识、对社会常规(social conventions)的把握、人生经验和对事物的记忆,充分发挥长期培养而成的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对来自各输入空间中的一切信息进行筛选或编辑,荡涤一切不相关的细支旁节,淘拣并存留始源域与目标域这两个输入空间在外在或内在方面的某一相似点,对隐喻进行构建或解读。这就是说,在隐喻的构建或解读过程中,认知主体通过对各输入空间的认知冲洗,对包含于或体现于各输入空间中的诸种信息进行取舍和挑拣,凡与隐喻毫无关涉的信息,将被冲洗干净,而与隐喻有用或关系紧密的信息,将被保留下来,最终形成两个心理空间的合流。认知主体之所以需要这样做,其原因是因为隐喻中的两个心理空间之间的关系,是“合而不同”的关系,并非处于“A就是B”的真值条件关系,充其量只是A在某一特征或特性上类乎于B。因此,认知主体对隐喻所关涉到的两个心理空间之间的关系只抓住一点或一个方面而不及其余的相似性的捕捉,在很大程度上是仰仗于冲洗这一认知机制,而且在此重要的是,认知主体进行冲洗的心理依据就是自洽原则。本成果还指出,连接、冲洗和合流是隐喻构建或解读所特有的认知运作机制,而推理作为人的一般思维能力对这三个运作机制起到统摄的作用。
五是隐喻的构建与解读具有多维性。在实际的隐喻认知构建或解读过程中,不同的施喻者对于同一个认知对象可能会构建出不同的隐喻,而且即便是同一名施喻者,在特定的情况下,对于同一个认知对象也可能会构建出不同的隐喻,由此造成异隐喻性(heterometaphoricity)的产生,即往往会出现“一物多喻”现象。再者,异隐喻性也同样存在于受喻者对隐喻的解读,因为不同的受喻者对于同一个隐喻,有可能会解读出不同的隐喻意义,而且即便是同一名受喻者,对于同一个隐喻,在特定的情况下也有可能会解读出不同的隐喻意义,即往往会出现“一喻多解”现象。
六是认知主体的聚焦方式具有多元性。本成果认为,施喻者的聚焦点选择大致有六种方式:外聚焦(external focalization)、内聚焦(internal focalization)、交叉聚焦(cross focalization)、单聚焦(mono-focalization)、多聚焦(multi-focalization)和零聚焦(null focalization)。
七是隐喻词义的生成具有不断延伸性,呈现出仙人掌式的开放型发展态势。隐喻词义在发展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一是辐射型,二是连锁型,三是辐射与连锁交叉型。
三、研究思路
本书以隐喻的认知主体性为突破口,在质疑“概念合成理论”的基础上,以思辨性的论证方式和翔实的英汉隐喻语言例证为依据,提出了隐喻认知构建与解读的“主体自洽原则”,强调施喻者和受喻者这两个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并以认知语言学、哲学、心理学、逻辑学为视野阐述、分析和佐证隐喻创造性、多维性和多样性形成的认知缘由。再者,本书以究考隐喻认知主体的认知运作、认知机制、认知本质及认知规律为旨归,力图透视藏匿于语言隐喻背后的那座主体认知冰山。
四、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1、理论:
本书首次提出了认知主体自洽原则,阐释并论证了在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过程中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发现:
(1)概念合成具有自洽性和动态性;
(2)认知主体的“连接”、“冲洗”和“合流”这三个运作机制具有交互性;
(3)隐喻具有多维性;
(4)认知主体的聚焦方式具有多元性;
(5)隐喻词义的生成具有不断延伸性,呈现出仙人掌式的开放型发展态势。
2、学术价值:
本书推进了学术界对隐喻及其意义的认知构建与解读过程的理论探索,对认知语言学领域是一个积极的贡献,在理论构思和研究思路上为广大语言学研究人员对该学科的考察应具参考价值。
五、学术影响
本书是2005年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被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学位委员会评为优秀博士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和充实而成的,其中的大部分内容以论文形式在国内学术会议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应邀在浙江大学、暨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作过学术报告,报告后反响积极。与本书相关的12篇论文主要发表在CSSCI外语类核心期刊《外国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学刊》、《外语研究》、《外语教学》、《四川外语学院学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上,发表后引起外语语言学界的关注,并被广泛引用,经查CNKI知识总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知识服务系统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等数据库,发现与本书相关的12篇论文被“他引”213次;本书自07年年底发表以来,已“他引”8次;作为本书雏形的博士论文《隐喻构建与解读的主体自洽》共“他引”8次。
成果社会反映
本书的出版曾获同行的充分肯定。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束定芳教授指出:“他(指王文斌)能在‘概念合成理论’的基础上,对隐喻的施喻者和受喻者的主体特征进行阐发,提出了‘认知主体自洽’、‘冲洗’、‘合流’等有创见的概念,比较深入地论述了隐喻理解过程的心理认知特征,对隐喻理论研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刘正光教授指出:“《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的著作”,“是新兴的认知语言学关于隐喻认知研究的成功之作”,“本书指出隐喻意义的理解过程是一个认知主体不断自洽的过程。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中肯的认识,也是本书的最大贡献”。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1、周大军在其专著《军语的认知研究-军语的产生、发展和理解》(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参考并有36处引用本书观点,探讨军语的隐喻构建与解读。
2、周大军在“泛化军语解读的认知过程”(载外语类核心刊物《外国语》2009年第2期:16-20)一文中指出:“王文斌提出了隐喻建构与解读的自洽原则,即施喻者和受喻者在建构或解读隐喻时需要有一个自我一致、自我协调、自我核定、自我认同、自我满足和自我允准(self-licensing)的过程。”“王文斌的上述见解是对概念整合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3、另外,经查CNKI知识总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知识服务系统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等数据库,发现与本书相关的12篇论文被“他引”213次;本书自07年年底发表以来,已有“他引”8次;作为本书雏形的博士论文《隐喻构建与解读的主体自洽》共“他引”8次。
成果获奖情况
作为本书雏形的博士论文2005年完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该论文于2007年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学位委员会颁发的“上海市研究生优秀论文奖”(优秀博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