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曾晓渝:论次清声母在汉语上古音系里的音类地位
2010-03-07 作者:曾晓渝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论次清声母在汉语上古音系里的音类地位        
  成果类型  论文         
  出版时间  2007年1月10日         
  出版单位  《中国语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办)        
 
  成果内容简介
  一  主要内容
  目前国内外关于汉语上古音系单辅音声母的研究成果,都构拟有一套次清(送气清塞音、塞擦音)声母,这篇论文对上古汉语次清声母的构拟依据提出质疑。
  论文首先提出问题:1)上古声母主要依据谐声字系列进行构拟,但同一谐声系列往往包含全清、次清、全浊声母字,难于分辨其音类对立;2)中古音系塞音声母是全清、次清、全浊三分的格局,是不是上古汉语也肯定是相同的呢?从上古到中古一千多年里汉语单辅音声母系统的格局一成不变吗?
  然后,论文从语言类型学、亲属语言历史比较、汉语古文献考证以及汉语自身历史音变的事实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讨,得出主要论据:(1)当今世界语言及中国各族语言以塞音清、浊二分的平衡格局为主流;(2)原始藏缅语、原始侗台语只有清、浊声母的对立;(3)中古汉语次清声母大多源于上古的清流鼻音、带前缀声母、复辅音等;(4)上古汉语经典文献中的“声变构词”主要是清、浊声母的变换。
  最后提出设想:先秦汉语音系里的次清声母尚不具备独立音类地位,汉语塞音声母的分类格局经历了上古清、浊二分(平衡)→中古全清、全浊、次清三分(不平衡)→近代官话全清、次清二分(平衡)的演变过程。

  二  学术价值
  关于上古汉语声母系统的构拟,就单辅音声母塞音、塞擦音而言, 国内外最具权威性的研究成果均分为全清、次清、全浊三类(李方桂1971,王力1985,白一平1992,沙加尔1999,潘悟云2000,郑张尚芳2003)。曾有学者著文《古无次清音》(罗智光1999),但罗文所列举的仅为谐声偏旁、异切、壮语汉借词及梵汉对音的零星材料,没有理论阐释,尚不足以证明其论点。本文所提出的系统性证据和研究的理论深度,都是前人没有论及的。可以说,这篇论文在同类研究中达到前沿水平,在理论上具有突破性,可以切实推进汉语上古音研究的进程,是当今汉语音韵学研究领域不多见的力作。

  成果社会反映 
  (1)论文的初稿在首届汉语上古音构拟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12月,复旦大学主办)上宣读,引起与会国内外学者的强烈反响。
  (2)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Baxter William(白一平)、专著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古汉语音韵手册)(1992)的作者,于2007年4月7日打电话给作者,说他已读到该文,评价论文“厚实”(dense),表示将认真考虑文中提出的观点。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7年第5期全文转载。

  成果获奖情况 
  获天津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8年12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