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语言深度接触机制与藏汉语言类型差异问题》The study of language deep-contacting mechanism and the typolog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ibetan and Chinese(注:作者名英文转写为Yeshes Vodgsal Atshogs)
成果类型 学术论文
出版时间 2005.1
出版单位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Jan. 2005, Volume 33, Number 1: 1~33(美国《中国语言学报》,SSCI和A&HCI索引来源期刊)
成果内容简介
(一)论文结构和基本内容
本文是作者关于语言接触与语言历史关系研究的代表性学术论文。文章既是关于语言接触尤其是混合语的最前沿研究,也是汉藏语言历史关系研究的最新探索;同时也是将语言接触研究与历史语言研究相结合的崭新成果。
全文长达3.5万字,作为头条文章、以33页篇幅发表于“国际中国语言学会”会刊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美国)。
文章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包括两个方面的重要语言事实分析。
1)首先是关于语言深度接触机制的深入分析。以作者首次报道、也是国内最新发现的一种特殊语言——“倒话”为例,层层分析了藏、汉语言在深度接触中,从音韵、词汇到语法的复杂的内在混合层次。
在此基础上,作者首次揭示并提出了混合语异源结构形成机制说。作者发现,语言深度接触形成混合语的一个重要机制在于:来自不同源语言的成分,是按照语言系统(及其个层次的子系统)的“结构/要素”的不同分野,在新的混合语系统中表现为不同的语言来源;典型地体现为语法/词汇异源、和语音结构/音系格局的异源——亦即异源结构机制。
2)文章的第二方面着力分析了另一重大而特殊的现象。上述现实语言深度接触中的词汇/语法相背的“异源结构”现象,使得作者将眼光投向汉藏语言历史比较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谜团:被广泛认为有历史亲缘关系的藏语和汉语,在语法结构类型却表现出非常巨大的差异。作者以藏语为分析个案,并把相关问题出置于汉藏语与阿尔泰语历史关系的广泛背景上,同时巧妙地以语言深度接触机制的视角出发,揭示了藏语在汉语与阿尔泰语之间令人惊异的“异向结构”面貌:一方面是藏语与汉语在词汇和历史音韵结构上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藏语在原始语音格局和语法系统方面,却与阿尔泰语言表现出极高的一致性;特别是在体词的格标志、复数标志、以及动词的人称标志等方面,藏语和阿尔泰语呈现出了令人惊异的音义对应面貌。本文发现,藏语在汉语和阿尔泰语之间的特殊地位,不仅是在词汇/语法上,而且也体现在语音结构/语音格局上,这种性质也就与语言深度接触中的“异源结构”高度一致,本文称之为异向结构。
3)最后,当把现实语言深度接触机制,与藏、汉语言特殊历史关系加以比较时,则可以看到两类事实之间惊人的相似性——现实的“异源结构”与历史的“异向结构”有着相当高的同构性。在混合语层次分析中发现的“结构/要素”二分的异源结构机制,不仅在混合语言研究中有着价值,而且在亲属语言历史关系研究中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主要创新和价值
1)通过现实语言深度接触现象的深入剖析,总结出“异源结构”混合语理论。胡明扬先生在《中国语文》(06年2期)撰文认为作者的“异源结构”说是“混合语理论的重大突破”。
2)把藏、汉语言的语法类型差异问题放在整个汉藏-阿尔泰语言的广泛背景上加以研究,首次总结了藏-汉-阿尔泰语言“异向关系”面貌。著名语言学家王均先生评价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藏语在汉语和阿尔泰语之间的异向结构的发现,……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而且有着有力的论证”(论文评议书)。
3)揭示了汉语(上古—中古)、藏语(吐蕃—现代)辅音系统的平行演化现象。不仅成为论证“异向结构”关系的重要环节,也为作者赢得了国际中国语言学会首次颁发的“桥本万太郎汉语历史音韵学奖”。
(三)研究方法创新
1)文章创造性地设计采用了“结构/要素”二分的混合语内在层次分析方法,由此得以细致入微地梳理了混合语内在的复杂混合层次。
2)以现实语言深度接触机制为窗口,观察历史语言之间的复杂关系的方法,为厘清复杂接触背景中的语言历史关系提供了新的途径。
(四)学术影响
1)本文也是国际中国语言学会重点发言论文。论文包揽了国际中国语言学会十二届“青年学者奖”和“桥本万太郎汉语历史音韵学奖”全部两个奖项。这是中国大陆学者首次获得该奖项;也是两个奖项首次颁与同一位学者的论著。
2)本文的内容也是作者博士论文的核心内容和拓展。博士论文《藏汉语言在倒话中的混合及语言深度接触研究》获得2005年天津市优秀博士论文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3)本文以33页、3.5万字的篇幅头版发表于 “国际中国语言学会”会刊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美国);同时“国际中国语言学会通讯”Newsletter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Linguistics(美)摘要转载了部分内容。
4)本文为国际人文科研领域权威索引数据库A&HCI收录(收录作者名为Atshogs YV)。A&HCI是美科学情报研究所(ISI)之SCI系列学术文献数据库(SCI、SSCI、A&HCI)之一,是国际通行的最重要的人文科研评价依据。语言学学术论文主要收在A&HCI中。
本文同时也为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数据库(CSA)收录(收录作者名为Atshogs, Yeshes Vodgsal)。
5)本文为国内外重要学者引用和评介。著名语言学家王士元先生(2008,p7)在引用本文并说,“语言的濒危或消失,当然是由于跟其它语言接触与竞争;在这方面,潘悟云,阿错,……都作了宝贵的贡献”。《中国语文》以《混合语理论的重大突破》为题发表著名语言学家胡明扬先生的评论文章,认为“作者提出的有关混合语的理论不仅是对以往混合语理论的重大突破,而且对不少语言研究领域都具有启示作用”。
成果社会反映
1)本文也是国际中国语言学会十二届年会重点发言。论文包揽了该学会十二届“青年学者奖”和“桥本万太郎汉语历史音韵学奖”两个奖项。这是中国大陆学者首次获得该奖项;也是两个奖项首次颁与同一位学者。
2)本文以头版发表于“国际中国语言学会”会刊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美国);同时为“国际中国语言学会通讯”Newsletter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Linguistics(美国)Vol. 12, No: 2摘要转载。
3)本文的内容也是作者博士论文《藏汉语言在倒话中的混合及语言深度接触研究》的核心内容及其拓展。该博士论文获得天津市优秀博士论文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1)权威索引收录
论文为A&HCI索引收录。A&HCI为美科学情报研究所(ISI)之SCI系列学术文献数据库(SCI/SSCI/A&HCI)之一(收录作者名为Atshogs YV)。同时也为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数据库(CSA)收录(收录作者名为Atshogs, Yeshes Vodgsal)。
2)重要文章引用
王士元2008.《演化论与中国语言学》,首届“语言研究视野的拓展”国际研讨会,会议主题论文,2008.1.12~13. 上海师大包智明2005.《汉藏语言的接触现象以及接触语言学理论》,38届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大会主题发表论文,2005.10.28~31, 厦门大学
3)附录:博士论文引用
本论文也是作者博士论文(尚未出版)的核心内容,该博士论文在国内外也有所引用。国外1篇为Juha Janhunen 2005;国内10篇,其中CSSCI论文3篇。
成果获奖情况
1)获国际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二届“青年学者奖”(本届唯一)
2)获国际中国语言学会首次“桥本万太郎汉语历史音韵学奖”(唯一)
3)获天津市“第十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4)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本文是作者博士论文的核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