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董志翘:中古近代汉语探微
2010-03-07 作者:董志翘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中古近代汉语探微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7年12月         
  出版单位  中华书局        
 
  成果内容简介
  《探微》为董志翘教授近七年来对于中古、近代汉语专题研究的论文集,全书从七年来发表的近50篇论文中拣选出32篇,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8篇论文,是汉语史(中古、近代汉语史)与训诂学的理论研究。其中多篇是站在总结20世纪,展望21世纪的高度,对如何拓展中古、近代汉语研究领域、使研究不断深入提出自己的看法。《21世纪中古、近代汉语研究随想》一文是对21世纪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提出了“微观与宏观结合”、“古今打通、学科打通”、“中土传世文献与汉译佛典研究结合”及“分领域词汇研究”等观点,《中古汉语语法研究概述》是对20世纪中古汉语语法研究做了一个全面梳理,指出了20世纪研究材料的范围得到扩展,研究方法有所更新,重视了语法的系统性。同时指出了“句法研究虽已铺开,但不够全面”“词法研究中的虚词研究尤待进一步加强”“运用现代化手段、特别运用计算机作随机统计的研究论文还是凤毛麟角”。《训诂学与汉语史研究》一文,主要是论述我国传统训诂学与汉语史研究之间的关系,对目前汉语史研究者轻视、忽视我国传统训诂学的倾向提出批评,认为“训诂学与汉语史是两个既不相同而又紧密联系的学科方向”“汉语史研究的主要对象并非活的语言,而是历代流传下来的文献语言,因此摆在汉语史研究者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广泛收集、认真鉴别、准确识读这些材料。如果没有前期的训诂工作,那么对汉语史研究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训诂的问题而造成误用材料,从而在汉语史研究中得出错误结论并非鲜见。”同时“汉语史研究成果同样能为古文献的训诂提供有力帮助”。因此提出应该将两者有机结合,隔绝则互损,沟通则双赢。另外几篇都是就目前中古佛教文献语言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汉译佛典面广量大,不少带有口语色彩,可以弥补中古汉语研究中因文言势力太大,口语性材料较少这一缺憾,同时指出,汉译佛典毕竟是翻译作品,语言形式上极有可能受原典影响,因此要慎重运用。而中土佛教文献既具有口语性,又是本国僧人撰就,更应受到重视。这些观点大多是个人研究中的切身体会与感受,故发表后受到不少学界同仁的认可,很多著作及博士生论文中均广泛引用。
  第二部分10篇论文,是中古汉语词语的考释与溯源。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比数”一词,2000多年来众说纷纭,各家说法不下五、六种,论文从两字的本义,以及两字结合的众多双音词以及出现“比数”一词的历代文献用例、这一词的内部语法关系等诸多方面进行考证,提出这是一个同义复词,乃“亲近”之义的新解。又如扬雄《方言》中有些方言词语仅是记音,我们必须突破字形束缚,用耳治而不是用目治,从语音上去探求。如“鼎”字实质上是记录了“碇”这个词,这不仅推翻了前人的一些陈说,而且将“碇”这一词的出现提前到了西汉,解决了汉语史上的一个问题。再如对于《世说新语》中的“逆风”“逆风家”,历来治《世说新语》的众多大家均未解释清楚,论文从《世说新语》与佛教的关系入手,从众多佛教文献中找到了这一词的出典,从而解决了这一1500年的悬案。另如慧皎《高僧传》中“顾惟”一词,因理解上的问题,汤用彤先生校注此书时误断成破句,而胡适在他的名著《白话文学史》中引用时也误认为是梵呗之名。其实“顾惟”乃“想来”“推想”之义,常用于句首,表示引出下文。论文用《高僧传》的内证以及中土文献、佛教文献中大量用例纠正了这一错误。诸如此类,这一部分共考释30余词语,大多能以证据说话,做到信而有征。而两篇《世说新语》的词语考证文章所涉及的均为历来未能解决的疑难词语,具有较大的难度,因此也更有意义。
  第三部分8篇论文,偏重于近代汉语词语的研究,涉及敦煌文书、法律文献、笔记小说、佛教类书等,所考证大多是“字面生涩而义晦,字面普通而义别” 的近代汉语疑难词语。比如对《唐律疏议》中的“绝时”、“阑遗”、“手实”、“造意”,敦煌文书中的“射”、“构闪”、“招”、“??”等词,均经过考证均作出了新解,同时指出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启颜录校注》中的18个词语注释的严重错误。对敦煌本《诸山圣迹志》及近代佛教类书《法苑珠林》的校点、注释做了商兑,这些都对敦煌文献等近代汉语文献的识读整理、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四部分6篇论文、杂文,除对中古近代汉语的语法、方言词作了一些杂考,即使是两篇书序也对中古、近代汉语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总之,《探微》研究对象包括传世中土文献、敦煌文书、汉译佛典、禅宗语录以及外国人的汉文典籍。研究方法注重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的结合,宏观把握与微观考察的结合。所作工作涉及汉语俗语词、俗字的考释、口语语法规律的探索、俗语言文献的整理、俗语言辞书的编纂等多个领域。论文均为原创性质。
  32篇论文中有3篇发表于《中国语文》、2篇发表于《语言研究》、1篇发表于《方言》、3篇发表于《语文研究》、2篇发表于《古汉语研究》、3篇发表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其他均发表于语言学CSSCI刊物,其中9篇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其中不少论文及观点为语言学界引用或作为参考文献。
  《探微》所收文章有不少涉及词语考释,有抉发新词新义的,有决疑祛惑的,无论新词还是新义,都例证充分,分析入微,令人信服。其中大多数词语都能做到溯源探流,不仅是阐明词义而已,还进一步说明其由来及在什么时代运用。《探微》中溯源探流的词语可以说是微观的词汇史研究,也可以说是训诂学与词汇史的有机结合。
  汉语史的研究是以历代流传下来的文献语言为主要对象,而在古代,文言文始终占据着正统地位,那些口语程度较高的俗语言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正是这些俗语言能够真实反映历代语言的发展演变状况。因此,发掘口语程度较高的俗语言材料,是汉语史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探微》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多篇文章中谈到俗语言的语料价值问题。关于佛教文献语言和中土文献语言的关系,作者指出:佛教文献包括汉译佛经和中土佛教撰著,后者“一方面受到汉译佛典用语较为口语化的熏染,……用词上已较为通俗。另一方面作者大多是中土文人(僧人),因此有较高的汉语素养,其作品大多是规范的语言材料,并且对中土其他文献语言的直接影响也远比汉译佛典为大,其语料价值不可低估”(p.61)。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些撰作也有一定的数量(p.61具体列举了16部)。因此作者认为“在汉译佛典语言研究的同时,应加强对中土佛教文献语言的研究”。《探微》对中古、近代汉语语料价值的揭示,对于还不甚了解这一时期文献特点的人、特别是青年学子来说,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学术界同仁认为:“《探微》从全局出发,站在更高的角度对于中古汉语语法研究、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无疑会对今后的研究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其中关于未来研究的一些设想,将会引导学界同仁朝着这些方向去努力,使中古、近代汉语的研究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见刘百顺教授书评)

  成果社会反映 
  1.《中古汉语语法研究概述》,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12期全文转载,商务印书馆2005年《中古汉语研究》(二)全文收录。
  2.《〈高僧传〉的史料、语料价值及重新校理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宗教》2004年第6期全文转载。
  3.《故训资料的利用与古汉语词汇研究》,原刊《中国语文》2005年3期,商务印书馆2006年《〈故训汇纂〉研究论文集》全文收录。
  4.《杨雄〈方言〉与中古、近代汉语词语溯源》,,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
  5.《世说新语疑难词语考索》,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7年第9期全文转载。
  6.《中土佛教文献词语零札》,,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4年第12期全文转载。
  7.《〈唐律疏议〉词语杂考》,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3年第2期全文转载。
  8.《〈法苑珠林校注〉匡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宗教》2007年第5期全文转载。
  9.《敦煌社会经济文献词语略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浙江与敦煌学研究》全文收录。
  10.《辑注本〈启颜录〉商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转型时期的敦煌学》全文收录。
  11.西北大学文学院刘百顺教授所撰长篇书评《烛幽探微,必得真谛而后止
  ——读董志翘〈中古近代汉语探微〉》即将由《古汉语研究》刊出。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32篇论文中有3篇发表于《中国语文》、2篇发表于《语言研究》、1篇发表于《方言》、3篇发表于《语文研究》、2篇发表于《古汉语研究》、3篇发表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其他均发表于语言学CSSCI刊物,其中9篇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
  书中不少论文及观点被语言学界论文、著作及汉语史博士论文引用,数量较多一时难以统计。

  成果获奖情况 
  其中《〈世说新语〉疑难词语考索》《佛教文献与〈世说新语〉疑难词语考释》(原在刊物发表时名《〈世说新语〉疑难词语考索》〔二〕,收入本论文集时改现名)两篇论文2008年获第六届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