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张玉金:《西周汉语代词研究》 
2010-03-06 作者:张玉金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西周汉语代词研究》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6年4月        
  出版单位  中华书局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此书运用当代语法学理论和方法对西周时代语料中的代词进行了穷尽式的描写与解释。所使用的语料有西周时代的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传世文献有《周易》、《诗经》、《尚书》和《逸周书》,出土文献有西周金文和西周甲骨文。在对上述语料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中摘取了每一个代词的每一个用例。弄清楚了在西周时代到底有哪些代词以及每一个代词有哪些意义和用法。对于有关代词的一些理论问题和有争议的问题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
  全书共分五章:
  第一章研究的是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所涉及的代词有“余(予)”、“朕”、“?”、“吾”、“我”,研究了这些代词的语音、语源、称数、句法功能、有无谦敬功能以及时代性、地域性等问题。
  第二章研究的是西周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所涉及的代词有“女(汝)”、“乃(?)”、“尔”、“而”、“戎”、“若”,研究了这些代词的数量、频率、称数、句法功能、有无谦敬功能、活用以及时代性、地域性等问题。
  第三章研究的是西周汉语第三人称代词,所涉及的代词有“厥(?)”、“其”、“之(止)”,研究了这些代词是否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还讨论了这些代词的性质、数量、频率、所指、称数、句法功能、本用、活用以及时代性、地域性等问题。
  第四章研究西周汉语中的指示代词。首先讨论先秦汉语指示代词的体系问题,即上古汉语中的指示代词有哪一些、该如何分类。然后对西周汉语中的指示代词进行了分类研究,认为在西周汉语中体词性近指代词有“兹”、“是(时)”、“斯”、“此”,谓词性近指代词有“然”、“尔”、“若”,远指代词有“彼(匪)”、“伊”、“厥”、“其”、“之”,旁指代词有“他(它)”、“异”,无定代词有“莫”、“或”等。对这些代词的性质、功能、意义和用法都进行了研究。
  第五章研究的是西周汉语疑问代词,所涉及的代词有“谁”、“何”、“如何(如之何)”、“奈何”、“几何”、“曷(害、割)”、“胡(遐、瑕、?)”、“安”、“焉(爰)”等。研究了这些代词的数量、频率、分类、句法功能、询问功能以及时代性等问题。
  最后还研究了殷商时代的代词系统。认为在殷商时代的语料中还见不到疑问代词,只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人称代词又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第一人称代词,有“我”、“余”、“朕”等;第二类是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乃”、“尔”等;第三类是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之”。研究了这些代词的数量、频率、类别、称数、句法功能等问题。指示代词又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近指代词,只有“兹”;第二类是远指代词,只有一个“之”。对这些指示代词的性质、功能、意义和用法都进行了研究。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本书首次对西周时代语料中的代词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断代研究,填补了中国语言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项空白。
  本书最主要的理论创新是确立了上古汉语代词的体系。在上古汉语中有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是否同现代汉语一样分为近指和远指两类?对这样的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认识有比较大的分歧。本文在全面掌握西周时代语料的基础上运用当代语法学理论和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西周时代已经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它们是“厥(?)”、“其”、“之(止)”;西周时代指示代词可以分为近指和远指两类,但近指又可以分为体词性和谓词性两类。这样结论的得出,既建立在对原始材料细致考察的基础上,也基于逻辑性很强的理论分析,因而是可靠的。本书对有关代词的理论问题都进行了探讨,对同义代词的差异也进行了辨析,这对于上古/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是很有学术价值的。

  3.研究方法
  本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一是断代研究:即使用西周时代的语料对西周汉语中的代词系统进行断代研究;二是穷尽式的描写研究:我们使用了现存的所有西周时代语料,找出了其中所有的代词用例,对这个时代代词的意义和用法等问题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都有准确的数量统计;三是把描写与解释、疑难问题与分歧问题探讨、专题研究结合起来;四是系统方法:把西周时代中的代词看作一个系统,认为这个系统内又包括一些子系统和要素,适宜用系统方法来进行研究;五是比较方法:即对同一子系统内的同义代词从意义和用法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它们的异同;六是运用了当代语法学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当代代词研究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此书出版之后,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2007年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古汉语语法研讨会上,台湾著名学者郑锦全在大会发言中引用《西周汉语代词研究》一书的观点,并表示赞同。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已经有马贝加、陈丽、王占奎、夏先培、颜丽、徐?、陆荣、吴媛媛、刘春萍、王晓俊等人在论文中引用了此书。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已经有朱刚?、黄丽华、邱锡凤、李海燕、陆荣、郑益兵、郭爱平、曾亮、曾伟娟、高倩等人在其论文中引用了此书。学者们在其论文中都对此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此书运用了新材料和新方法,得出了新结论,对于古代汉语代词的研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是一项有填补空白意义的成果,把古代汉语代词的研究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成果社会反映 
  此书出版之后,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2007年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古汉语语法研讨会上,台湾著名学者郑锦全在大会发言中引用《西周汉语代词研究》一书的观点,并表示赞同。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此书出版之后,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已经有马贝加、陈丽、王占奎、夏先培、颜丽、徐?、陆荣、吴媛媛、刘春萍、王晓俊等人在论文中引用了此书。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已经有朱刚?、黄丽华、邱锡凤、李海燕、陆荣、郑益兵、郭爱平、曾亮、曾伟娟、高倩等人在其论文中引用了此书。学者们在其论文中都对此书给予很高的评价。

  成果获奖情况 
  广东省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著作类二等奖  2009年(成果公示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