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张吉生:The Phonology of Shaoxing Chinese(绍兴音系)
2010-03-06 作者:张吉生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The Phonology of Shaoxing Chinese(绍兴音系)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6年1月        
  出版单位  荷兰LOT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绍兴音系》(The Phonology of Shaoxing Chinese)系理论语言学学术专著,用英语撰写,约10万英语词(约25万汉字)。该专著是申报人在荷兰莱顿大学攻读音系学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改编而成,专著全稿通过了世界最权威的汉语音系学专家、英国伦敦大学(UCL)Moira Yip教授的评审(见专著扉页3),于2006年在荷兰Graduate School of Linguistics的LOT出版社出版。 《绍兴音系》也是当时(2004年立项)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编号:NM04YY02),分析研究绍兴吴方言音系体系。该课题主要运用当代最新音系学理论,包括特征几何理论、不充分赋值理论、优选论、成分理论、标记理论等,系统地阐述了绍兴吴方言的音系结构。
  该课题主要运用共时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绍兴音系的声母辅音系统、元音系统、声调系统、音节结构。该研究成果对理论语言学、汉语语言研究、汉语方言研究的主要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当代西方音系学理论,阐述了汉语方言---绍兴吴方言的音系结构的全貌。
  2、系统地阐述了绍兴吴方言音系体系的表层语音表达式与底层音系表达式之间的关系及其各种音系变化规则,首次提出了绍兴吴方言表层14个元音实际来自底层6个音位元音,系统地阐述了表层14个元音与底层6个音位元音之间的关系、分布状况和音系变化规则。
  3、系统地阐述了绍兴吴方言的音节结构,从现代音系学理论分析了绍兴方言构成音节的成分结构和规则,分析了绍兴方言理论上可能的音节数量和构成音节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音系参数。
  4、绍兴方言与其它汉语方言(包括普通话)一样,其音节内部结构的复杂性主要是介音在音节中的归属。该研究运用Chomsky的句法最简方案的X语杠理论,在国内外语言学领域首次提出多X-杠指示语音节模式,在多X-杠指示语音节模式框架内,绍兴方言的音节结构中的介音得到了合理解释:绍兴方言音节结构由韵核、音韵、韵母三个次成分结构构成;介音既不属于声母也不属于音韵,而位于韵母‘指示语’。这一多X-杠指示语音节模式同样适合解释汉语各方言和普通话音节中的介音归属。
  5、运用特征几何理论和优选论阐述了绍兴方言的连读变调的底层音系机制,研究发现绍兴方言表层连读变调多样复杂变化形式是由其音步右音节突显的节律结构决定的,而绍兴方言韵律结构的重音模式受句法关系的影响。该研究首次提出,绍兴方言表层连读变调的声调异化是由底层声调特征的扩展或/和脱落所致。该研究通过分析大量语料,确立了支配绍兴方言连读变调的制约条件等级序列规则。
  6、该研究运用成分结构理论和特征赋值理论阐述了绍兴方言声母-声调的相互关系,该研究从声门特征的几何结构分析了声母辅音特征和阴阳声调特征的内在联系,从理论上科学地解释了吴方言声母浊阻塞音-阳调和声母清阻塞音-阴调的自然匹配关系。
  《绍兴音系》不仅系统、全面地分析了绍兴吴方言的音系体系,主要通过分析研究绍兴方言,揭示了许多跨语言的音系学原则和音系规则,说明了现代音系理论的解释性,绍兴方言与人类许多语言一样具有系统的音系结构和有序的音系变化规则。《绍兴方言》所阐述的音系现象、变化规则、音系原理对我们研究其它汉语方言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方法,极大地丰富了国内汉学研究的理论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国内汉语方言研究与国际接轨的学术研究方法与水平的提高。《绍兴方言》(英文版)在荷兰的出版也让世界语言学界更好地认识了吴方言的音系面貌和音系特征。

  成果社会反映 
  《绍兴音系》(The Phonology of Shaoxing Chinese)在国际语言学网站(Linguist List:http://www.linguistlist.org/issues/17/17-300.htmlhttp://listserv.linguistlist.org/cgi-bin/wa?A2=ind0601e&L=linguist&P=957)发布和推荐;被Linguistic Blog推荐为国外语言学新书栏目:
http://language.blogchina.com/blog/4394118.html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绍兴方言》(英文)被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收藏http://catalogus.leidenuniv.nl
  被多篇国际A类语言学杂志文章引用,包括Ben Hermans and Marc van Oostendorp(2007)(http://www.vanoostendorp.nl/pdf/sonorityscale.pdf);Lingua (van de Weijer & Zhang 2008:118)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description.cws_home/505590/description#description)等。
  引用情况详见附件!

  成果获奖情况
  2008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三等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