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昭铭:天台方言研究
2010-03-06
作者:戴昭铭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天台方言研究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6年12月
出版单位 中华书局
成果内容简介
《天台方言研究》系国家社科基金2000年度项目成果,中华书局2006年12月出版。
本成果包括序言(王福堂)、凡例、绪言、语音编、语法编、词汇编、附录等7个部分。主体部分为语音、语法、词汇三编,共18章。“语音编”为第一至第五章,描写天台方言的音系、与北京话的语音对应关系、两字组连读变调情况、变音(小称变调)的规律、来源和性质及相关启示,并描述了天台方音的内部差异(包括文白异读、地区差异和新老派差异)。“语法编”为第七至第十一章。本编不取全面描写的方式,而是择取若干重要语法项目加以细致深入的描写,并与北京话语法进行对比分析,以突显天台方言语法与他处方言(尤其是北京话)的不同之点,以便据以作深入的探讨分析。除了对代词、否定词和否定方式、动词体貌作专项描写外,还通过共时比较和历时比较,探讨了吴方言人称代词的来历问题,阐述了吴方言实词在语法化过程中伴随语音促化的演变规律。“词汇编”为第十二至第十八章。第十二章概述天台方言词汇的特点和研究价值,其后五章分别选取最能体现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县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习俗的词汇专题,依次描写了天文气象、节令时间、农林牧渔、亲属称谓、一般称谓等词语,共收词 2000馀条,皆作标音并释义;最后一章为对天台方言中的“语言活化石”的考辨,选取曾活跃于古代汉语而现代已罕用的天台方言常用词11条加以考辨,纠正了流传多年的误释误考。 “附录”共3个文件:1、民国县志材料《天台风土略•方言》及校勘记;2、《标音举例:懒夫妻》;3、天台方言调查合作人名单。
本成果的创新之处首先表现在所提供的材料均为全新材料。现代意义的汉语方言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吴语中有研究成果的地点方言已有数十处,有的已研究得相当充分,却唯独不见有天台方言的调查成果发表。然而天台县作为一个有1800多年历史、在中国文化史(主要是佛教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名县,其境内方言的状况和价值不宜再长此以往被忽视下去。由于天台方言是本人自幼习得的母语,调查时有非母语者不具备的优势,描写时能达到准确细致的程度,故本成果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真实可信,所作的分析判断确切可靠,本成果的出版终结了方言研究无天台话材料可资征引的历史。
其次,在成果内容和研究方法上,本项目研究不取单纯的静态描写法以求对天台方言现时结构状况的了解,而是取静态结构研究与动态演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描写性研究尽量发掘天台天方言中有语言史学价值的材料,再利用这些材料,用历史比较法进行综合的比较研究,由此得出了关于吴方言或汉语演化的规律的一系列新认识。 由于天台方言中许多材料具有语言年代学上的古老性质,据以得出的结论就可以刷新此前因材料和方法所限得出的片面的甚至错误的结论。比如,由于方言口语中人称代词复数的流行形式是在历史演变中严重变形的结果,关于吴方言各地形式纷繁的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来历问题一直未能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释,而当代学者钱乃荣提出的韵母“屈折变化”说则令人生疑,本书(见第十章)根据天台方言中保留得较为完整且更近原始性质的人称代词复数后缀“-拉个[-laʔ kou] / -拉[-laʔ]”和“-等”[-təŋ]”, 通过综合比较,提出了全新的结论:吴方言各地人称代词表示复数意义的“-拉/-伲类”后缀来源于“两”,“-笃”类后缀来源于“等”。这一结论不仅在这一问题上实现了知识创新,也纠正了钱氏关于韵母“屈折变化”一说的错误。再如第三章在对天台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规则的描写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概括分析,得出天台话二字组合的韵律模式是“前轻后重”,从而否定了日本学者平山久雄仅据苏、沪、京等地更具现代性的方言的韵律状况推出的所谓汉语祖语存在“前重后轻”韵律模式的片面说法。又如第六章中关于语序问题和双宾结构问题,根据天台方言中的语言事实认为南方方言中有逆序结构现象但不普遍,双宾结构的B式已趋于式微,从而纠正了日本学者桥本万太郎和余蔼芹夸大事实、认为南方方言“普遍存在”逆序结构的片面说法,指出了余蔼芹认为南方方言双宾结构至今仍“基本上用B式”是不合语言实际的过时结论。由于材料新鲜,证据确凿,分析推断过程严密,成果中对他人论断的纠正和刷新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较强的说服力。
再者,本研究在方式上和风格上不求浮泛的全面,而取重点的深入,在所深入的专题中求内部项目的齐全。因此,凡所涉及的专题,范围之内务求穷尽,有所发现则靡不毕载。专题项目虽不很多,而与专题相关的语言现象已几乎搜罗无遗。如代词(第七章)共描述了6大类84个,否定词(第八章)描述了3类17个(不计变体),动词体貌(第九章)共列出12种,“农林牧渔类”词汇(第十五章)共收列1000馀条,而一般称谓词语(第十七章)也有约600条。描写求精细、不烦举例、例句皆标音,凡论及的语言现象尽可能追本讨源,也是本项目成果深入细致的特色性表现。仅动词体貌一章,就举例句132条,不说分析讨论,仅标音一项,所费功夫已相当可观。语言的媒介是声音。方言语法例句不注音, 则缺乏可读性,也不便理解。这已成为当前许多方言论著粗疏风格的表现之一。本项研究尽量标音的做法,不仅有方便读者之用,也有补弊救偏之功。
本成果的学术价值首先表现在填补了汉语方言尤其是吴方言研究史中一项重要的空白。无论是是上世纪20年代以现代汉语方言学奠基之作著称的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还是80年代钱乃荣的后续性研究成果《当代吴语研究》,其中收录的33个地点方言均无天台方言。直至本项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发表前,关于吴方言的众多论著中仍无天台方言的研究成果发表过,故本人的成果(包括本项成果及此前的阶段性成果)实际上已成了关于天台方言的独一无二的成果。
其二,本成果可能对吴语史和汉语史的相关研究具有推助作用。语言史研究的困难在于语言中的古老成分在历史长河中被淹没而再难寻找,而天台方言的“存古”性质可在一定程度上补上其他地点方言已经缺失的早期面貌, 从中发掘出的材料其价值和作用等同于生物史上的“活化石”。比如前述第十章的研究,倘不是发现在天台话中的“-拉(个)”作为人称代词复数的标记,又进一步发现“拉个=两个”,我们便无从推断吴方言各地众多的“-拉/伲类”后缀来源于“两”,更无从建立起吴方言这一大类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起源和演化的链条。前述第十一章的成果也得力于天台方言相关资料的发现。随着天台方言这方面的价值受到关注,相信会有人发掘出更多有价值的语料。
其三,本成果发掘出的许多具有“语言活化石”性质的材料可为汉语及其方言的历史研究提供前所未有的佐证材料。比如“?”字,《集韵》谓“缚绳也,符遇切”奉母去声,折合今音为fù,而此字今天台音[bu35](阳去),义为柴草拧成的作简便捆扎之用的绳束,常用词如:柴?[za224-33 bu35]、稻杆?[dau 214-21 kᴇ325-32 bu35]、麦杆?[maʔ 23-21 kᴇ325-32 bu35]。又天台称常伏于浅水沙土底上的一种小鱼叫“土鱼付鱼[tu325-32 bu 35-33 ɦŋ224-51 ]。《汉语大词典》“鱼父” 字注音fù,释为“土附鱼”,引明黄省曾《鱼经》:“有土附之鱼,似黑鲤而短小,附土而行, 不似它鱼浮水,故名。《京江录》:首大而身小,谓之吐鱼父。”按“土附”、“吐鱼父”即天台之“土鱼付”,系字形之异写。“?”“鱼付”二字的声母正是古重唇音在天台话中的残留。 “木耳”一词音[muʔ5-1 zɿ214],“耳朵”一词则为[ni214-21 to325] 。同一“耳”字声母一为擦音,一为鼻音,可证日母中古音值兼为鼻擦的性质。再如第十八章对“歪赖”一词的考辨,纠正了自明清至今的误传误释,所凭借的也是天台话中此词的“肮脏、不洁”义。
其四,本成果发掘出的天台方言所保留的古越语底层成分及特殊的结构规则,有助于推进汉藏语言的比较研究。比如第六章所描述的天台话差比句的独特结构已引起赵金铭的进一步研究,被认为具有语言类型学的价值(佐证三)。
本书的第四、七、八、九、十、十一等章曾先后以论文形式提交给在泰国曼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中国云南、苏州、上海、哈尔滨等地召开的国际性语言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宣读。其中第六、七、八、九、十、十一等6章曾以单篇论文形式分别发表于《方言》1999年第4期、2003年第4期、2001年第3期、《中国语言学报》第11期、《中国语文》2000年第3期和《汉语学报》2004年第2期(佐证九)。2002年12月,本项目的阶段性成果约22万字曾以《天台方言初探》的书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佐证十)。这些阶段性成果陆续发表和出版时,即已获多家学者肯定或引用。如上述赵金铭先生所引用的,即是发表于《方言》1999年第4期的论文《天台话的几种语法现象》。再如陈立中的专著《湘语与吴语的比较研究》中所引的天台方言语料全部取自《天台方言初探》;汪化云《汉语方言代词论略》一书对《天台方言初探》中关于吴方言人称代词复数形式来历问题的论证分析不仅予以全面肯定,并有多次引用。此外引用的还有冯力(法国)、秦海燕和曹凤霞等。本项目最终成果《天台方言研究》出版后,蒙著名音韵学家和方言学家潘悟云教授(上海师大语言研究所所长)称道,并向本人索去电子版做成数据库上网,供方言研究者使用。潘悟云为此专为本人开了一份证明,并称本书“是一本很优秀的学术著作”。(佐证二)。
成果社会反映
本书的第六、七、八、九、十、十一等6章曾以单篇论文形式分别发表于《方言》1999年第4期、2003年第4期、2001年第3期、《中国语言学报》第11期、《中国语文》2000年第3期和《汉语学报》2004年第2期(佐证九)。2002年12月,本项目的阶段性成果约22万字曾以《天台方言初探》的书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佐证十)。上海师大潘悟云教授出示证明采用《天台方言研究》为数据库材料,并称本书“是一本很优秀的学术著作” (佐证二)。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1、赵金铭在《差比句语义指向类型比较》中引用本项目阶段性成果《天台话的几种语法现象》(收入本书第六章并改题),并加评述。(佐证三)
2、汪化云《汉语方言代词论略》引用《天台方言初探》并评述。(佐证四)
3、邵敬敏《21世纪的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前言》中引用。(佐证五)
4、冯力在《中古汉语动态助词“却(去)”在现代方言中的表现》中引用本书阶段性成果(收入本书为第十一章)。
5、陈立中《湘语与吴语的比较研究》书中全部天台话语料均引自《天台方言初探》。(佐证七)
6、秦海燕、曹凤霞在《东北方言的话语模式研究》一书中引用《天台方言初探》。(佐证八)
7、郭利霞在《九十年代以来汉语方言语法研究述评》中引用。(佐证十一)
8、吴子慧在《鲁迅作品的方言运用》中引用。(佐证十二)
9、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检索情况。(佐证十三)
10、上海师大语言研究所采用本书电子版做成数据库供网上使用。(佐证二)
成果获奖情况
黑龙江省高校人才社会科学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委员会2008年2月25日授予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奖励等级:一等奖。(佐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