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杨军:韵镜校笺
2010-03-06 作者:杨军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韵镜校笺        
  成果类型  专著        
  出版时间  2007年出版、2008年重印        
  出版单位  浙江大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 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本书共65万字,分为(1)《自序》部分,主要讨论《韵镜》的产生、发展与佛经翻译的关系,从而确定早期切韵图的雏形应该不晚于6、7世纪,同时介绍了《韵镜》在日本的流传及版本源流。(2)张麟之《序》、《例》校笺部分,主要是关于《韵镜》的术语解释,并对张麟之的切韵学造诣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说所反映的韵音演变如浊上、浊去合流等结合其他文献进行了讨论。指出张氏的功绩及局限性。(3)《韵镜校笺》正文部分,用2483条校语对《韵镜》列字异同与正误等作出考辨,对《韵镜》流传于日本时期产生的“层累”进行了剥除,为《韵镜》提供了一个精校本。(4)附录部分共收了3篇专题研究论文,对《韵镜》标注的“开合”以及正误进行了系统的校理,证明《韵镜》等切韵图原本只有“开”与“合”,“开合”这样的标注有悖制图原理,是流传中产生的错误。对《韵镜》每图标注的“内”、“外”做了深入研究,指出“内”即图内,“外”及图外,是切韵图列字的规则,与元音的前后、高低及开口度大小无关,解决了学术界70余年争论不休的重大问题。对《韵镜》在日本流传时期日本僧人的旁注也做了讨论,并指出这些旁注导致的相关错误。

  2. 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1959年龙宇纯作《韵镜校注》,1982年李新魁作《韵镜校证》,然二书所依据的版本太少,遗存问题甚多,实难应学术发展急需。而日本马渊和夫的《韵镜校本と广韵索引》,虽将十数种《韵镜》写、刻本之异同批注于应永本《韵镜》的天头,然于各本之正误、是非未加按断,且不跟其他音韵材料进行比勘,亦难当精校之大任。本书作者在《七音略校注》和一系列研究论文的先期成果基础上,以永禄本《韵镜》为底本,采用国内罕见的嘉吉元年写本、福德二年写本、应永元年写本、六地藏寺写本及宽永十八年刊本(北京大学影印本)、宽永五年刊本以及马渊和夫先生《韵镜校本》所录十数种写、刻本等,并参考龙宇纯先生的《韵镜校注》、李新魁先生的《韵镜校证》,先校出各版本之间列字的异同,并且与各版本《通志•七音略》比勘,然后用切三、王一、王三、《唐韵》以及所有其他今存唐五代韵书残卷、《广韵》、《集韵》等韵书资料,《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等其他音义资料,《说文》、《玉篇》、《类篇》、《尔雅》、《广雅》等字书、雅书材料,对每处异文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断定各版本列字的是非及字形的正讹。其中对于永禄本《韵镜》所列的许多违反制图体例,不合中古时期语音系统甚至悖于音理的字,例如一字一音而出现在两图或多图,同音两字在不同的位置出现等等进行了分析、考证,确定了这些错误产生的原因。
  正因为是“层累”的,今本《韵镜》能否代表一个单一、纯粹的语音系统,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不能反映一个纯粹的语音系统,《韵镜》这类早期切韵图的价值将大打折扣。所以,只有“还原”《韵镜》的原貌,才可能让它反映一个纯粹而完整的语音系统,也才可能对它所反映的语音系统有正确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让我们可以正确的把握和利用。《校笺》认为《韵镜》的层累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从《韵镜》的雏形到《韵镜》的定型,时间以张麟之刊刻为止。另一个阶段是从《韵镜》流传到日本开始,一直到永禄本刊行为止。由于早期切韵图的最初形式已无流传,所以第一阶段的层累很难系统的考辨,而对于第二阶段的层累,作者根据大量版本之间的差异,通过日本学者留下的旁注材料,再与各种资料比勘合按作出断制,力图剥除后人有意或无意造成的层累,以还张麟之刊行时的原貌。本书2483条校语所作的考辨,大大超过龙校的848条和李校的1357条,且考校深详,论证谨严。以充分的证据考辨明韵书正讹流变,并纠正龙、李二说之误。整部《校笺》且“集中日学者数百年研究之大成”,考论精审,创获尤多,“代表最高学术水平”,所以是《韵镜》最善的精校本。
  总之,本书采用了许多国内罕见的版本,做到了材料新。坚持“层累”学说且对两种“层累”性质作出了区分,这是理念新。因此得以提出并解决诸如“内外转”之类等重大问题,在充分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具有大量创新,为中古音研究提供了最好的《韵镜》校注本,当之无愧地站在学术最前沿。因此,本书出版后即成为研究中古音特别是研究早期切韵图的必读著作。

  3.研究方法:
  坚持文献考证与历史比较的“新二重证据法”,首先以各种写、刻本作出详细的比勘,参考其他同类著作完成长编,然后根据《韵镜》的体例对所列文字的中古音韵地位进行考察,参考其他各种韵书、字书、音义书反切加以断按,以大量事实证明列位的正误、标注和文字的错讹,辨明源流,剔除层累,去伪存真。做到无论巨细,言必有据。以内部证据为主,结合中古时期语音系统及语音演变情况,参以其他音韵资料,保证了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和规范性。

  4. 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韵镜校笺》出版后,被国内及港台地区多所高校作为汉语音韵学方向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重要参考书,北京大学中文系也将该书列入“本科生教材与参考书(最低限度书目)”,产生了重大的学术影响。

  成果社会反映
  2008年4月重印。
  鲁国尧先生以诸葛之津的笔名撰写了书评给予很高评价,发表在《南大语言学》第三编。
  白兆麟先生也撰写了书评,将在《民俗典籍文字研究》刊载。
  此外,何九盈、唐作藩、黄笑山、虞万里、陈雄根(香港)、黄耀坤(香港)、龙宇纯(台湾)、杜其容(台湾)、薛凤生(美国)、平山久雄(日本)、平田昌司(日本)、水谷诚(日本)、佐佐木猛(日本)等国内外同行专家以书信、电子邮件、电话等形式给予本书很高评价。
  这些评价概括起来大抵为“本书集中日学者数百年研究之大成,代表最高学术水平”。是“占有大量新材料,应用最新学术理念,历长期思考和研究而成的一部体大思精,吸收并超越前人同类著作的最新成果。”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北京大学中文系列入本科生教材和参考书目(最低限度书目),国内以及港台许多大学已将此书列为本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重要参考书。

  成果获奖情况 
  该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韵镜》再研究”(项目编号002031)的最终成果,2006年7月该成果验收结项,鉴定等级为优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