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全球化制造与二次创新:赢得后发优势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6.01
出版单位 机械工业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 篇章结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
《全球化制造与二次创新:赢得后发优势》一书基于我国企业在引进技术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二次创新”的实践,从微观机制研究入手,实事求是地从我国的现实企业创新机制与战略实践出发,研究了在全球化大背景中的企业创新实践。该书以“全球化制造中的后发优势与二次创新的互动”为主线,围绕“开放条件下,我国制造企业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我国制造业如何赢得后发优势以实现关键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展开系统的研究,探索并总结了一条以赢得“后发优势”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式自主创新之路。出了以“学习”和“理解”为基本特征的“二次创新”动态非线性模型,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追赶的重要途径,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战略的正确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也为该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
本书共分为四篇十四章。
1)第一篇共五章,对“制造业全球化背景下的二次创新”问题展开全面的讨论,侧重现实问题的客观阐述。
第一章对制造业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就制造业全球化新形势下的中国企业技术追赶问题展开讨论,指出中国制造企业所面临的主要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对制造业全球化的相关理论作了系统的回顾,并在此基础上对制造业全球化的动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制造业全球化是企业一系列创新活动的结果,创新是制造业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第三章从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能力两个方面考察了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并从“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角度对我国制造业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制造业应对全球化的建议与对策。
第四章对创新与制造业全球化的关系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在二次创新理论基础上,结合当前技术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提出基于全球竞争的二次创新过程模型,历史地反映我国制造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演进过程。
第五章分析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生产全球化对我国制造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并阐述了二次创新对我国现代制造业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指出二次创新是全球化背景下提升我国制造业的产业能力、带动制造业全面升级的有效途径。
2)第二篇共两章,就“后发优势、组织学习与二次创新”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侧重理论原理的系统论述。
第六章总结了不同学科对后发优势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制造企业在获取后发优势中的问题,指出二次创新是发展中国家制造企业获取后发优势的有效途径,并就获取后发优势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展开讨论。
第七章结合杭氧案例对我国制造企业的二次创新周期与组织学习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适应性学习、维持性学习、发展性学习、过渡性学习及创造性学习五种模式,并把组织学习划分为战略学习、操作学习和基础学习三个层次,同时指出知识的动态发展应与相应的组织学习模式、学习层次相匹配。
3)第三篇共三章,对“基于核心能力的二次创新战略管理体系”进行详尽的阐述,侧重实施方法的具体说明。第八章、第九章及第十章围绕基于核心能力的二次创新战略管理体系展开讨论。通过对邦威、UT斯达康、联想、海尔等案例的实证分析,研究了技术引进战略、技术外包战略、技术联盟战略及企业集群战略四种具体的二次创新战略。
4)第四篇共四章,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技术追赶的现实选择”展开具体的实现方式的可行分析。
第十一章对国内外技术追赶及技术跨越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行业案例研究的逻辑思路——技术追赶的现实可能性、时机选择、方式以及技术类型选择。
第十二章、第十三章及第十四章在第十一章提出的逻辑分析框架下,结合浙江省实际,对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三个代表性行业进行了详尽的实证研究和分析。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其创新点和科学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创新性地提出并构建了“二次创新”理论。针对发展中国家在科技及产业经济发展中的后来者地位,申请人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界定了“二次创新”的概念,系统地研究了二次创新的进化过程,提出了与U-A模式不同的二次创新动态模式,建立了基于发展中国家实际、着眼于赢得“后发优势”的二次创新理论体系。
2)开拓性地将二次创新理论运用于全球化制造管理。申请人根据全球化制造对我国制造业提出的新挑战及带来的新机遇,在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的现实背景下,战略性地推进二次创新理论与全球化制造管理的融合研究,从产业演化过程入手识别产业技术创新、技术追赶的模式,提出我国当前促进制造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并在此基础上,慎重地提出防止我国制造业“边缘化”的战略思路。
3)引入组织学习理论探讨技术变革管理中的动态性与战略的关系。针对以往技术创新研究中研究的视野局限于单一的创新周期内的缺陷,以及组织学习研究中缺乏对组织及其技术体系的演化所带来影响的研究这一重要的缺陷,将组织学习的模式与二次创新的演化周期相结合研究提出了创新主体在技术体系演化过程中不同阶段上相宜的组织学习模式与发展战略。
3.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本书出版后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认可,书中针对技术创新领域长期受囿于西方发达国家学者的理论体系,难以正确理解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性质和规律的实际,创新性地提出并深入研究了“二次创新”理论体系,揭示了技术后进国家在引进技术基础上开展再创新活动的演进规律和动态创新模式,为基于发展中国家立场和特点的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同时政府部门在制定宏观政策决议时也开始重视书中的观点及内容,如2008年度省政府制订《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创新推动制造大省向创造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及后续出台的政策意见工作中,2008年浙江省委政研室《创新强省,创业富民》的相关文件,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 “先进制造业基地”、“浙江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大量采纳了本书中的核心研究结果与建议。
成果社会反映
1.书评情况
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英国剑桥大学制造研究院院长Mike Gregory教授(国际著名的制造业管理专家。因其在制造业管理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获英国女王授予的“一级巴思勋章”)都对本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欣然为本书作序。
潘云鹤院士认为:本书“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追赶的重要途径,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战略的正确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为该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这种从实际出发开展渐次深入的理论研究,体现了浙江大学一贯以来所倡导和坚持的‘求是、创新’精神,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务实作风的体现”。
Gregory教授指出:本书“深入地探索了‘二次创新’之路……相信这本书会受到发展中国家挨产业界成功领袖们的欢迎。因为该书向他们提供了识别有效地提升企业能力和拓展商机的途径。对于那些致力于正确理解制造业全球化发展轨迹的工业化国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全文转载、论点摘编情况
潘云鹤院士所作的《以“二次创新”实现技术追赶》在2005年11月17日的《中国企业报》上发表,其中对本书的论点做了概括。
3.承办研修班,传播该书核心思想
受国家教育部委托,于2006年11月18日-19日在浙江大学举办“自主创新与管理变革”高级研修班,在该培训班上,以本书作为主要参考资料,并围绕本书的核心思想进行讨论和培训。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1. 《全球化制造与二次创新:赢得后发优势》一书被引用情况:共被引用12次,其中自引2次。
2. 与本书相关文章的被引用情况:
成果获奖情况
2008年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基础理论研究类)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