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刘则渊:科学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思考
2010-03-06 作者:刘则渊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科学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思考——基于科学计量学的中外科学学进展研究报告
  成果类型  论文类       
  出版时间  2006年第1期:1-11页       
  出版单位  《科学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认定期刊;CSSCI源期刊)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1.1篇章结构:论文分五个部分,包括1.科学学理论体系建构的一般范式;2.中国科学学理论体系现状与态势;3.国际科学学理论体系现状与态势;4.中外科学学理论体系与研究活动比较;5.新世纪科学学理论体系与学科发展思考。
  1.2基本观点:
  (1) 坚持科学学奠基人贝尔纳(J. D. Bernal)和科学计量学创始人普赖斯(D.de S.Price)以来的科学学研究传统与范式,把科学学放在整个科学技术活动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两种关系,即科研生产力和科研生产关系之间互动作用的基础上加以考察,用科学计量学方法研究科学学及科学计量学本身的规律与理论;
  (2) 坚持从实际到理论的思路,通过最近10年期间国内外科学学进展的历史考察与定量分析,从科学学研究的现实活动来探讨科学学理论体系的建构问题。在研究确认了科学学的理论、应用、方法三个研究层次,确认了科学学领域的四个基本学科,确认了科学学以科学、技术、创新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按“研究维-学科维-对象维”三维结构进行科学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主要创新1: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对最近10年来中外科学学研究的主要领域、相关学科以及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比较,首次揭示出:以科学、技术、创新以及相关的科技政策与管理等为内容的应用研究,是当前科学学研究的主流领域;网络计量学、科学知识图谱和信息可视化技术,正形成科学学方法研究的前沿领域;有关科学、技术与创新相互作用规律、某些学科的演化规律以及科技合作理论等,正成为科学学理论研究的热门领域。
  主要创新2:通过中外科学学理论体系与研究活动的比较,特别是首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绘制出中外科学学期刊高频关键词共词网络知识图谱,发现了中外科学学在以科学、技术、创新及其关系为研究主题上的共识,并揭示了中外科学学研究对象与内容上的差异,中国存在孤立研究技术创新而与科学分离开来的倾向,以及中国科学学理论研究的薄弱,在科学学方法研究上与国际上蓬勃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及信息可视化技术的巨大差距。
  主要创新3:以全面考察国内外科学学研究的现实活动为基础,将科学学研究领分为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方法研究三个层次,将科学学分支学科分为科学能力学、制度科学学、科学体系学和科学计量学四个基本学科,以科学、技术、创新活动及其相互关为研究对象,从而创造性地按照“研究维-学科维-对象维”三维结构建构了逻辑严谨、领域宽阔的当代科学学理论体系的新框架。
  学术价值:本文的这些创新性成果,不仅对于我国科学学与科技管理领域的学科建设、理论发展、研究水平提高和科学计量学进入国际前沿,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前沿领域布局、研究方向选择、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政策制定,缩小本项研究揭示的中外科学学理论与方法上的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战略意义。

  3.研究方法
  科学计量学:用数理统计与数学方法定量研究科学技术活动与发展。它是科学学的四个基本学科之一。科学学的另三个分支学科:科学能力学、制度科学学和科学体系学,无论在理论层次上还是应用层次上,都必须以科学技术的历史研究和计量研究作为基础与手段。因此科学计量学成为科学学中重要的方法性分支学科。本文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来研究中外科学学的发展进程与理论体系,尚属首次。
  知识图谱绘制:是本项研究的基本科学计量方法。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是集成了科学计量学、信息可视化技术、应用数学、图形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将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的海量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图像,以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交叉科学方法。本文以引文分析(Citation analysis)为基础,应用多维尺度分折(MDS)和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等知识图谱方法,客观、形象地展示了科学学研究的总体图景、前沿领域、学科关系和演化规律等。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本文作为2005年12月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研讨会的特邀主题报告,在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方新教授高度评价这是近年来少见的高水平成果,当即决定在《科学学研究》上不惜篇幅全文发表。该文在2006年第1期上,作为封面文章第一篇重点推荐,其后三年内被引31次,引起广泛影响和关注。
  本文是作者带领大连理工大学WISE实验室研究团队,应用科学知识图谱与可视化方法的开篇之作,在本校和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
  (1) 校内影响:以此文为发端,推动大连理工大学WISE实验室广泛应用科学知识图谱的理论与方法,并使科学学与科技管理转到科学计量学为基础的轨道上,把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的学科建设提高一个新水平。以此为基础的一系列成果支撑的“科学前沿的知识图谱与知识可视化技术”,被大工“985工程”二期建设总结报告列为20项标志性成果之一。
  (2) 国内影响:本文是作者带领大工WISE实验室率先实际应用科学知识图谱方法的一次创造性实践,可以说在中国开启了科学学与科学计量学迈向科学知识图谱与知识可视化的新阶段。《科学学在中国》指出:这是一篇令人振奋的佳作,极大地鼓舞了我们——科学学的拓荒者,继续埋头苦干,为科学学研究事业奋斗终身。
  (3) 国际影响:在2006年法国召开的国际网络-信息-科学计量学研讨会暨COLLNET会议上,以本文内容为为基础的论文《基于科学计量学的中外科学学理论体系比较》做特邀报告(Liu Zeyuan, Chen Yue. Compare of SCIENCE STUDIES Theory System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Based on Scientometrics.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ebometrics, Informetrics and Scientometrics&Seventh COLLNET Meeting. 2 ALLEE DU Parc de Brabois 54514 Vandoeuvre Cedex. 2006,5. Nancy.),及大工WISE实验室的其他5篇论文在会上相继发表后,在国际学术同行引起强烈反响,国际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学会(ISSI)报道:中国大工WISE实验室在世界科学计量学界迅速崛起。这标志着中国科学计量学及知识图谱与知识可视化研究进入国际前沿领域。

  成果社会反映
  1、该文发表在本学科领域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认定的最高级别重要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科学学研究》上,作为封面文章第一篇重点推荐。
  2、作者以该文应邀在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和中科院主办的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会议(2005年12月)上做了大会特邀报告,展示了中外科学学进展与前沿的精彩科学知识图谱等研究成果,引起会议的强烈反响,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科学学与科技管理领域学者的高度评价与重视。
  3、2006年1月发表后一年内成为科学计量学领域高频浏览居首位的论文,引领该学科的学术热点。其后被广泛引用。我国科学学开拓者张碧晖等著《科学学在中国》一书给予高度评价:“这是一篇令人振奋的佳作,极大地鼓舞了我们——科学学的拓荒者,继续埋头苦干,为科学学研究事业奋斗终身。”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论文发表以来,在中国引文数据库、CSSCI数据库和Google学术搜索共计被引用35次,其中他引18次,另外包含本文作者但非第1作者的自引15次,体现了作者领军的WISE实验室团队在本文基础上的研究连续性:
  Ⅰ《科学学在中国》一书的引用与评价:
  由我国科学学开拓者张碧晖、王兴成等著《科学学在中国》(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一书中,有4次引用本文。该书第39页用了480多字全面介绍了本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给予极高评价:这篇论文“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中国与外国互动、宏观与微观互补、现状与趋势兼顾,全面而又重点地考察当今科学学学科建设工程的态势,这是一篇令人振奋的佳作,极大地鼓舞了我们——科学学的拓荒者,继续埋头苦干,为科学学研究事业奋斗终身。”
  Ⅱ  CNKI中国知网:该文对科学计量学发展趋势影响:
  CNKI中国知网显示:中国科学计量学领域,该文在《科学学研究》2006年第1期发表后一年内高频浏览的情况,表明该文成为该学科的热点论文:

  Ⅲ 中国引文数据库被引用21次:
  施引文章:
  1. 文庭孝,汪全莉,王丙炎,周永红. 知识网络及其测度研究[J]. 图书馆, 2009,(01) .
  2. 侯海燕,刘则渊. 国内外科学计量学元研究回顾与展望[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
  3. 侯海燕,刘则渊,陈悦,姜春林,尹丽春,庞杰. 当代国际科学学主流学术群体及其代表人物[J]. 科学学研究, 2006,(02) .
  4. 孙兆刚. 论我国科学学的演进图景[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01) .
  5. 汤建民. 我国科学学研究的发展动向分析[J]. 科学管理研究, 2007,(03) .
  6. 侯海燕,刘则渊,陈悦,姜春林,尹丽春,庞杰. 当代国际科学学研究热点演进趋势知识图谱[J]. 科研管理, 2006,(03) .
  7. 张海燕,陈士俊,王江. 基于TDM的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科研方向潜力评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06) .
  8. 王续琨,田宇力. 中国科学学元研究成果的统计分析[J]. 科学学研究, 2008,(03) .
  9. 侯海燕,刘则渊,栾春娟. 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科学计量学研究前沿计量分析[J]. 科研管理, 2009,(01) .
  10. 谢彩霞. 国际纳米科技前沿领域研究热点图谱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09,(01) .
  11. 张雁,彭?. 基于词频分析的我国2005年科学学发展动向探析[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7,(02) .
  12. 尹丽春. 科学学引文网络的结构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 2006 .
  13. 陈悦. 管理学学科演进的科学计量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 2006 .
  14. 康宇航. 一种基于共现分析的科技跟踪方法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 2008 .
  15. 陈立新. 力学期刊群的内外关系与学科结构[D]. 大连理工大学, 2008 .
  16. 孙立真. 从三大期刊看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向[D]. 山西大学, 2006 .
  17. 田宇力. 中国科学学元研究成果及作者的统计分析[D]. 大连理工大学, 2008 .
  18. 侯剑华. 工商管理学科主干理论的演进[D]. 大连理工大学, 2008 .
  19. 侯海燕,屈天鹏,刘则渊. 科学学在中国大学的兴起与发展[A]. 科学学理论与科学计量学探索——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论文集[C], 2008 .
  20. 侯海燕,刘则渊,赫顿•克雷奇默. 中国科学计量学国际合作网络可视化研究[A]. 科学学理论与科学计量学探索——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论文集[C], 2008 .
  21. 刘则渊,梁永霞.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人因工程研究[A]. 第二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科学学与科学计量学国际学术论坛2006年论文集[C], 2006 .
  Ⅳ CSSCI数据库被引用5次:
  施引文章:
  22. 侯海燕/刘则渊/陈悦/姜春林/尹丽春/庞杰.当代国际科学学主流学术群体及其代表人物.科学学研究.2006,24(02):161-165
  23. 侯海燕/刘则渊/陈悦/姜春林/尹丽春/庞杰.当代国际科学学研究热点演进趋势知识图谱.科研管理.2006,(03):90-96
  24. 汤建民.我国科学学研究的发展动向分析.科学管理研究.2007,25(03):27-3
  25. 刘则渊/梁永霞/庞杰.国际人因工程主流学术群体及其代表人物.科技管理研究.2007,27(07):252-254
  26. 王续琨,田宇力. 中国科学学元研究成果的统计分析[J]. 科学学研究, 2008,(03) .
  Ⅴ Google学术搜索被引用9次:
  施引文章:
  27. 当代国际科学学主流学术群体及其代表人物. 产量侯海燕,刘则渊,陈悦,姜春林,尹丽春,庞杰 - 科学学研究, 2006.
  28. 当代国际科学学研究热点演进趋势知识图谱. 侯海燕,刘则渊,陈悦,姜春林,尹丽春,庞杰 - 科研管理, 2006
  29. 基于词频分析的我国2005年科学学发展动向探析.张雁,彭? -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7
  30. 国际人因工程主流学术群体及其代表人物. 刘则渊,梁永霞,庞杰 - 科技管理研究, 2007
  31. 基于TDM的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科研方向潜力评估. 张海燕,陈士俊,王江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32. 我国科学学研究的发展动向分析. 汤建民 - 科学管理研究, 2007.
  33. 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科学计量学研究前沿计量分析.侯海燕,刘则渊,栾春娟 - 科研管理, 2009
  34. 论我国科学学的演进图景.孙兆刚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
  35. 管理科学发展新动态的网络计量分析.于波,俞培果 - 现代情报, 20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