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彭兆荣:民族志视野中“真实性”的多种样态
2010-03-06 作者:彭兆荣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民族志视野中“真实性”的多种样态       
  成果类型  论文类        
  出版时间  2006年第2期        
  出版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真实性”历来被视为民族志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当代“反思”原则的作用下,这一问题被引入到更为复杂的讨论层面。文章以各种不同的“真实性”的表现样态为“经”,以民族志研究历史为“纬”,选择三个不同时段的民族志样本进行分析,即传统民族志在“实践理性”和“文化理性”原则之下对“真实性”的理解;现代历史人类学通过“文化结构”对“真实性”叙事的建构;以及在当代“全球化”趋势的表述范式中,旅游民族志在认识和反映“真实性”所面临的情形与困境。论文作者试图回应学术界提出的三个问题:其一,民族志反映历史“真实性”的可能性;其二,不同时期的民族志对这一问题研究的特点;其三,民族志再现不同社会性语境中“真实性”样态的差异。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真实性”公认为民族志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尤其在最近的二、三十年中,它更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关注的一个热点。作为对“表述危机”(the crisis of representation)的反思和回应,传统民族志的知识政治与表述范式首先表现为对客观世界认知的转换,即由传统民族志对客观的忠实描述,转而对客观的“解释”。如果说传统民族志侧重于对“客观事实”(fact)的关注,实验民族志强调对深层结构的“真实性”(truth)解释的话,那么,民族志学家的田野作业(fieldwork)对现实社会的“真实体”(entity)的参与,民族志“写文化”(writing culture)也演变为人类学家理解和反映文化的一种实践,从而使民族志研究事实上成为一种“部分真实”的话语形式。而在当代全球化的语境中,“移动性”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属性,以及旅游文化与“社会再生产”所建立的新型关系,使“真实性”(authenticity)出现了新的样态,引起民族志研究的关注。尽管不同时段的民族志在“真实性”研究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其缘起与民族志研究的历史密切相关。鉴于此,文章对传统民族志在对待“真实性”问题进行简要的梳理,以厘清民族志历时性线索中的几个重要的“样本”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建立符合民族志发展的逻辑起点,加深了民族志对“真实性”反映的多种样态的认识。

  3.研究方法:
  文章主要采用民族志历史中几个不同的样态和案例以求对民族志视野下“真实性”不同样态问题的理解和反思。

  4.学术影响及社会效益:
  文章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后,《新华文摘》、《光明日报》、《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民族报》等对文章或全文、或观点进行介绍。文章的主要观点在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历史研究、遗产研究、旅游研究、文学研究等有一定的反响,不少学者引用此文(参见中国引文数据库引用频次)。

  成果社会反映
  1、论文的主要观点转载在《新华文摘》2006-12期上的“篇目辑览”(社会评论)上。
  2、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2006年第6期。
  3、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6年第8期。
  4、《光明日报》  2006年5月29日“论点摘编”。
  5、《中国民族报》2006年7月7日“理论动态”。
  6、《中国社会科学》(影响因子:4.163)2006年第2期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本科研成果被以下刊物和作者应用和采纳:

 

  成果获奖情况
  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