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巫永平:A Political Explan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2010-03-06 作者:巫永平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A Political Explan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State Survival, Bureaucratic Politics,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in the Making of Taiwan’s Economy, 1950-1985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5.5         
  出版单位  哈佛大学出版社(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成果内容简介
  一、基本观点与篇章结构
  基本观点:台湾地区是一个典型的以出口为导向的工业化地区,但不同于日本和韩国大企业成为主要出口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台湾的出口主力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以发展型国家理论为代表的国际学术界,认为台湾经济成功是政府实施产业政策的结果。本书质疑这种理想化和简单化的观点,认为政治因素是决定台湾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具体观点如下:
  1. 政治因素是决定台湾经济政策的最重要因素,国民党政权的主要经济政策是服务于维持其在台湾统治的最高目标。绝大多数对企业的公共和经济政策都由政治目标决定,而不是出于经济目标。
  2.台湾经济政策的制定是政府内部官僚政治运作的结果,而不是一个内部统一一致的制度运作的结果。这一观点纠正了当今流行的制度主义的观点,把政治而不仅仅是制度纳入政策过程的解释。
  3.解释台湾特殊经济结构形成的政治根源。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其独特的产业结构,这个产业结构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上、中、下游的严格区分,国营企业、民营大企业、中小企业分别控制着这三个领域;二是出口和内销的二元结构,其中,中小企业成为出口企业,而国营企业和民营大企业只专注于岛内市场。本书首次解释了产生这种特定产业结构的政治根源,即国民党政权出于政治原因采取的对于民营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不同公共政策的结果。国民党政权为了扶持其政治拥护者,培育和支持一大批民营大企业,同时又担心这些企业成长为政治对手,因此一方面限定民营大企业的规模,另一方面阻止其进入关键领域,即国民党政权对民营大企业采取既扶持又限制的政策,这使得台湾的民营大企业热衷于和国营企业分享岛内的垄断利润而不愿意从事出口。同时,因为中小企业既不构成对国民党政权的威胁也不具备直接的支持作用,国民党政权对其采取既不限制也不扶持的政策,结果意外地为中小企业在出口市场上的崛起提供了一个偶然空间。
  4.区分产业成功与产业政策的成功。台湾经济的成功不能简单地归功于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有成功的例子,如半导体、计算机、石化产业,但产业政策也有失败的例子,如汽车产业,因此要区分产业成功和产业政策的成功。产业成功不一定和产业政策有关,如台湾中小企业的成功就不是产业政策发生作用的结果,而是一个独特的经济和社会网络,这个网络的成功源于各种社会资本、降低交易成本、发挥社会组织和文化优势,从而发挥比较优势进而产生竞争力。
  5.解释中小企业成功与政府的关系。本书认为台湾中小企业的成功,首先得益于独特的产业结构,其次是台湾存在一个以企业外包为核心的中小企业网络。另外,政府的宏观政策、新台币改革、重视教育、压低劳动力成本、维持和规范地下金融市场,均为中小企业的成功创造了间接的有利条件。
  篇章结构:
  《经济发展的政治解释:政权生存、官僚政治和私营企业与台湾的经济成长(1950-1985)》
  第一章 政府与市场:重新认识台湾的经济发展
  第二章 政权形成:国民党政权在台湾的重建
  第三章 私营经济的崛起
  第四章 政权与大企业的关系(1950—1960)
  第五章 转向出口:鼓励或不鼓励?
  第六章 出口导向的工业化:中小企业的成功(1961—1975)
  第七章 产业升级:新的思维?(1976—1985)
  第八章 政府、市场与中小企业的成功第九章 结论
  A Political Explan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State Survival, Bureaucratic Politics,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in the Making of Taiwan’s Economy, 1950-1985
  1 State and Market: Reinterpreting the Taiwan Experience
  2 Formation of the State: the Rebuilding of the KMT State in Taiwan
  3 The Emergence of the Private Sector
  4 Relations Between the State and Large Firms,1950-1960
  5 The Shift to Exports: Encouragement or Discouragement?
  6 Export-Oriented Industrialization, 1961-1975: SME Success
  7 Industrial Upgrading, 1976-1985: A New Commitment?
  8 State, Market, and SME Success
  9 Conclusion

  二、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1.提出解释经济发展的新视角。本书突破了把经济增长仅仅视为经济现象的局限,把台湾经济增长置于更大的政治经济背景来分析,重视政治因素对于经济的影响。这对比较政治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点在本书的各种书评中得到充分肯定。
  2.对台湾经济发展经验提出了一种崭新的解释,探讨台湾当局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各个时期主要经济政策的政治背景,帮助我们了解决定经济政策的关键因素,突破仅从经济角度来看待经济政策的局限。
  3.本书同样认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是一个关键因素,但其解释不同于现有文献对于台湾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理想化解释,本书从历史、政治的角度分析一个政权如何根据国际和内部形势的变化,从维护政权本身利益出发,制定和执行经济政策,展示一种更加真实和客观的政府选择,这对于我们理解公共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4.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是台湾经济成就的主要特点,本书认为中小企业的成功主要依赖于特定的社会结构和市场结构而不是政府的直接帮助,这对于理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中国大陆未来经济发展中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三、研究方法
  本书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历史研究法,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和访谈的方式。作者利用当时在荷兰留学的便利,在当时台湾当局对大陆学者限制较严的情况下,得以长期在台湾进行研究,两次总共一年的时间使得作者能够进行深入的资料搜集和访谈。在此期间,作者查阅、搜集、整理各种丰富的档案、学术著作、报刊杂志、口述史料等重要历史文献,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李国鼎档案”。由于偶然因素,作者被允许使用当时尚未解密的这批档案,该档案收藏了本书所研究时间段内的大量异常珍贵的历史文献,包括会议记录(如蒋经国主持的会议记录)、书信、银行贷款记录、各种政府文件、当时的媒体报道和评论等等。这批档案使我们看到了当时各种经济政策的真正背景。作者还访谈了十几位已经退休的财经官员,他们都是当时经济政策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其中包括李国鼎——那个时代最重要的决策者。这些访谈进一步帮助作者了解经济政策的背景。在这个领域,如此扎实的研究是台湾本地学者都无法做到的。这种研究方法使得本书的结论和观点建立在极为丰富的史料基础上,能够对现有的各种观点进行判断,能够突破现有研究的局限,得出的结论经得起时间检验。

  四、学术影响
  自2005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多家国际核心期刊发表了本书的书评,国际同行认为本书是战后台湾政治经济问题研究的一个突破,对于比较政治经济学也是一个贡献。本书已成为研究台湾政治经济问题的重要著作,被国外多所大学发展和东亚研究的课程列为必读参考书目。初步统计显示,本书出版后已被国外同行频繁引用。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由于本书的出版,作者的学术地位已经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肯定。例如,作者被多家国际学术刊物邀请撰写最近几年出版的有关台湾经济发展的英文著作,包括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State: 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Taiwan Government in the Econom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lobal Taiwan (M.E. Sharpe), The Origins of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in Taiwa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尤其能说明问题的是,预计今年8月出版的美国Charles Scribner’s Sons/Gale 出版社出版的Encyclopedia of Modern China邀请作者撰写“Taiwan,Republic of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1945”词条。该百科全书被认为是首部最权威的英文近现代中国百科全书,多达四卷本,共有900多条词条。编辑委员会对词条撰写人的要求很高,只邀请本领域的权威学者撰写词条。有关台湾战后经济发展只有这一个词条,而编辑委员会在国际学术界选择本书作者撰写。

  成果社会反映 
  自2005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后,本书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研究台湾政治经济问题的新起点。
  包括Gustav Ranis,Chao-Chi Lin,Christopher Howe在内的几位著名学者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对本书的书评。在所能看到的书评中,堪萨斯大学教授J. Megan Greene在《Harvard Business History Review》撰文认为,“在巫永平的《经济发展的政治解释》出版之前,很少有学者质疑台湾的经济发展符合发展型国家理论这一垄断性主张……巫永平认为台湾独特的产业结构是源于政治因素而不是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使台湾形成多种形式的经济结构……尽管该书和许多其它研究一样以政府为中心去研究台湾的经济发展,但作者为研究国家介入经济活动提供了一种新的有说服力的观点,即强调政治的作用而非政府的作用。”。
  利兹大学教授 Flemming Christiansen 在《The China Journal》撰文认为“巫永平详实的实证研究纠正了人们对台湾经济快速增长的普遍观点……该书基于关键人物的访谈和大量丰富的资料整理而总结的论点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使得其结论清晰有力……巫永平出色的研究表明一个优秀的具有批判性的政治史研究能够挑战现有关于全球发展趋势的各种解释范式。该书通过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经典的发展型国家理论的批判性分析,提出了一个更加清晰和有说服力的关于政策制定的新论点,即台湾的经济发展源于政治因素……巫永平的著作对那些对台湾发展感兴趣的学者以及研究东亚地区政治经济问题的经济学者和政治学者具有重要价值。” 详见附件一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1、专著
  1)“The Origins of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in Taiwan” By J. Megan Green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Apr. 2008)  引用7次
  2)“Global Taiwan  Building Competitive Strengths in a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y” By Suzanne Berger, M.E. Sharpe (Jun. 2005)  引用 7次
  3)“Institutions and Development: Advance in New Institutional Analysis” By Mary M. Shirley,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Nov. 2008)  引用5次
  4)“Political Regimes and Welfare State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 By Worawut Smuthkali,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引用4次
  5)“Asian States: Beyond th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By Richard Boyd, Routledge Curzon (July 2005)  引用3次
  6)“ Rent Seeking in China” By Tak-Wing Ngo, Yongping Wu, Routledge (Dec.2008 ) 引用3次
  7)“Under New Ownership: Privatizing China’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By Shahid Yusuf , World Bank Publications (Sep.2005)  引用2次
  2、研究报告
  被20多个境外报告引用,其中:
  1)“Pathways to the Developmen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usiness Structure in Korea and Taiwan” 坎特伯雷大学学术论文  引用32次
  2)“Special Relationships, Dollars, and Development: U.S. Aid and Institutions in Egypt, Jordan, South Korea, and Taiwan”  美国政治学协会年度会议论文 引用4次
  3)“The Nexus of Democratization: Guanxi and Governance in Taiwan and the PRC” 加州大学民主研究中心报告   引用2次
  3、期刊文章
  “New Political Economy”  Volume 13, Issue 1 March 2008
  另外,被30多本英文书作为参考书目,如“Disciplining the state: virtue, violence, and state-making in modern China”;被国外多所大学公共发展和东亚研究的课程列为必读参考书目。(注:因无法附上所有引用证明,仅提供引用例证,具体见附件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