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俊杰:《山西神庙剧场考》
2010-03-05
作者:冯俊杰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山西神庙剧场考》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6年12月
出版单位 中华书局
成果内容简介
篇章结构:
全书除《前言》外,正文共八章,每章下分二至四节:一、山西神庙剧场的代表:晋祠。1、晋祠的历史及主要庙宇;2、晋祠剧场的历史变迁;3、晋祠的祭祀演剧传统。二、宋金山西神庙剧场的形成。1、宋金露台式神庙剧场;2、宋金亭楼式神庙剧场。三、元代山西神庙剧场的普及。1、临汾市现存之元代戏台;2、翼城县现存之元代戏台;3、石楼、永济现存之元代戏台;4、元代神庙剧场的遗迹。四、明代神庙剧场的改进与改革。1、戏台实用性能的改进;2、神庙剧场的锐意改革。五、清代山门舞楼式剧场的流行。1、标准型山门舞楼式剧场;2、标准型山门舞楼式剧场形制的变通。六、山门舞楼式剧场的其他形式。1、简易型山门舞楼式剧场;2、复杂型、流变型山门舞楼式剧场。七、清代神庙剧场的多样化发展。1、戏台顶制的多种多样;2、剧场形制和台口的多种类型。八、清代山西神庙剧场的全面繁荣。1、佛教寺院剧场递增;2、三晋圣贤本庙剧场的创建;3、神庙木偶皮影神庙剧场的兴盛。书中考述的戏台有180余座,收录彩色图片1000余福。
基本观点:
在中国,神庙戏台作为一种物质性的文化遗产,曾是宗教侑神、娱神的主要工具,并因此获得极大的发展和普及,千百年来一直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戏剧的主要载体。中国历史上信仰的诸多神灵可分作四大系统,即民俗神系、政统神系、道教神系和佛教神系,并由此形成各类庙群。调查表明,政统神系的本庙重视雅乐而轻视俗乐,建造的主要是表演歌舞的露台而不建戏台,但其散落于民间的行祠却多有戏台建筑。道教神庙一般不排斥民间的社火活动,其戏台建筑也可有可无。佛寺祭祀法乐齐全,故有排他性,宋金元时均无戏剧演出,没有剧场。但自明中叶以后,随着群众娱神自娱要求的愈加强烈,少数寺院才顺从民意建造了戏台。凡是拥有戏台的庙宇,皆因其神灵的假定性和崇高性,使其戏台也被赋予了浓郁的灵性,自始就和神殿一样受到人们的自觉维护。神庙戏台建筑经历了一个由雄伟古朴到华丽繁富的发展过程,大抵和戏曲的发展同步。山西现存神庙戏台约有2000余座,数量最多,金元明清历朝俱有存留,文化底蕴深厚,形制也多种多样,实为缩小版的中国神庙剧场史,很有持续调查研究的必要。
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用蒋星煜先生在为本书所写的《序》中总结的话说:本书第一次把寺庙所奉祀的神灵加以综合分类,然后归纳为民俗神系、政统神系、道教神系和佛教神系,其所属之神庙亦随之为民俗神庙、政统神庙、道教神庙和佛教神庙,再分别论述其剧场之概况。第一次同时从宗教、建筑、戏剧三个方面对神庙进行研究、考察,并借助《山西通志》和各府州县的地方志以及多种历史文献、神庙现存所有碑碣等进行了梳理;第一次在全省范围内作拉网式的调查研究,能够对供奉同一神灵的神庙剧场进行联系和对比。正因为这是在全省范围之内进行的拉网式的田野考古,所以还发现了未见诸记载而被人遗忘的一处极有研究价值的古代神庙剧场——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舞楼。按:此舞楼已经著名古建专家柴泽俊等证实为金代原物。我个人认为,首次发现并考述这座金代大定年间的神庙戏台,是我从事中国剧场史研究过程中最主要的成绩。
研究方法:
本书采用文物资料、文献资料、宗教民俗资料相结合的考述方法,虽以神庙剧场研究为使命,却非孤立地只谈剧场,也注意对某些神的来历、神庙的创建及其历史沿革的追述,注意对古代建筑艺术的概要描写,以期实现剧场史研究的突破。由于本书是国家艺术类课题的结项之作,故有专家评审意见。专家组认为:“本成果涉及田野调查和文献整理等方面,又涉及建筑学、宗教民俗学、戏剧学、文献学,作者在掌握各个学科的基础上作交叉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创新价值。”
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本书受到相关专家的很高评价,著名古建学家郭黛?教授评论说:“神庙剧场是我国古代剧场的重要类型,但长期以来缺乏对该领域的深入研究。造成此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神庙剧场的研究横跨中国古代建筑和中国古代戏曲‘截然不同’的学术领域,鲜有能够通晓双方面的学者来进行此项研究。《山西神庙剧场考》的作者,以戏曲文物学为其学术背景,又努力钻研中国古代建筑学,并结合大量的实地考察的神庙为实例,完成了一项学术水平较高的课题。”李占鹏说:“《山西神庙剧场考》既注重神庙剧场的全方位观照,也注重文献资料的勾稽、考证,而大量的彩色图片又使这部厚重的学术著作具有了形象生动、美不胜收的文物观赏价值,是唯一将山西神庙剧场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著作,其中披露了许多不为世人闻知的新发现。它的出版,可以说既是冯俊杰先生学术生涯日臻胜境的有力体现,也是我国戏曲研究事业取得的一个可喜收获。”书中的考述,对于中国戏剧史、剧场史、建筑史、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均有裨益;其中关于许多神庙文物现状的如实考述,也能给各县市文物管理部门加强保护措施提供一些帮助。
成果社会反映
李占鹏《发覆解析,钩沉采逸——读〈山西神庙剧场考〉》评:从建筑学的角度观照、评介山西的庙宇祠堂及其戏台剧场,是本书最引人瞩目的显著特征;注重文献史料的发掘和梳理,是本书的又一突出特征;本书还非常重视对山西民间风俗传统与宗教信仰的著录和考述;对神庙剧场产生影响、保留记忆的历史人物及当代人物的著录、采访,也是本书的一个主要内容。本书采取了将神庙介绍、描述与文献资料的勾稽、梳理以及民间风俗传统、宗教信仰相结合的著述方法,非专门从事文献研究的书斋型绝大多数学者所能及。这些方法的应用增强了此著的缜密性和整体感。(见《书品》2007年第四辑)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被4篇论文引用,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被2篇论文引用,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被1篇论文引用(详见检索报告)。另外主要引用情况如下(详见附后复印件):
1、杨平《曾经的优雅与辉煌》(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列为主要参考书目;
2、王奕祯《山西繁峙岩山寺戏曲文物考》,《中华戏曲》(CSSCI来源集刊)第38辑94页;
3、郝成文、席庆华《雁门关下的几座古戏台》,同上,112页、1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