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同旭:《元杂剧通论》(上、下)
2010-03-05
作者:田同旭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元杂剧通论》(上、下)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7年8月
出版单位 山西教育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一、《元杂剧通论》是元杂剧研究史上首部通论,全书115、9万字,分《多元文化论》、《艺术源流论》、《兴盛衰落论》、《题材名目论》、《元曲六大家论(上)》、《元曲六大家论(下)》、《元曲六大中心论》、《少数民族曲家论》、《风格流派论》、《影响研究论》等10章40节。对有剧本传世的54位元曲家(《元曲选》与《元曲选外编》共收51家),136种元杂剧作品(元杂剧现存作品162种),以及元杂剧研究中提出的各种观点,诸多悬而未决问题,都进行了系统专题论述,并且多属重新思考,提出较多独到的观点。
《元杂剧通论》的基本观点,即在元代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冲突与融合而形成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元杂剧进行全面深入的重新思考,并将其作为贯穿全书的基本研究思路,作为评价作家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从理论上系统论证了元杂剧是民族文化冲突与融合之艺术结晶这一基本观点。
二、提出较多新观点:
1、关于元杂剧到底如何形成,本书结合宋金杂剧与诸宫调,首次做了科学合理的艺术合成推演实验,对元杂剧的形成作了直观的论述。
2、将元杂剧兴衰与南戏兴衰进行对比研究,提出诸多观点,而这些观点只能用来说明元杂剧独有的兴衰原因,不能用作论述其他文学现象。
3、结合元杂剧兴盛地区的历史文化与艺术条件,系统提出元曲有大都、平阳、真定、东平、中州、杭州六大中心的观点,正好见证了元杂剧兴起、兴盛、流行、衰落的整个元杂剧发展的历史。
4、概括总结出元曲六大家的各自基本特点:关汉卿关注现实不平,白朴难忘故国沧桑,王实甫追求社会理想,郑光祖怀念古代社会,马致远探讨人生境界,乔吉追求自我价值等。
5、神道剧表现道家弃世思想,隐逸剧表现儒家避世思想,共同表现出不同于历代社会,只有元代才会出现的有道无道都要隐逸,以及全社会大逃亡的隐逸思潮。
6、马致远、郑光祖的文人剧,不仅再现元代文人地位问题,最主要的具体反映元代文人中的游士问题。
7、马致远神道剧,尤其是《任风子》,表现元代文人一再追求的推行汉化,以夏化夷的思想。
8、乔吉的三部爱情剧,是他与李楚仪爱情悲剧的自我写真,在戏曲观念上,与前期元杂剧爱情剧相比,已经初步体现出后期元曲家自觉的戏曲观念,为元末明初古代戏曲的自觉,做了必要的准备。(作者在《文学评论》2004-5发文《论古代戏曲的自觉》首次提出:古代戏曲是在元末明初走向自觉的)
9、元杂剧艺术与明代小说有同一性,多单线结构,人物多性格单一。元杂剧在结构艺术,人物塑造等方 面,给明代小说以深远影响。
10、系统清理了历代对元杂剧的评价:元人的评价是肯定的,明人的评价则是矛盾的,清人的评价则又是肯定的等等。
其学术价值体现在:
作者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即以民族文化融合与元杂剧为主要研究课题,先后发表《论草原文化对元曲的影响》(《山西大学学报》93-2)、《论中原文化断裂对元曲团圆戏的影响》(《艺术百家》04-3)等20余篇相关论文。《元杂剧通论》即在前期研究论文基础上,系统提出在民族文化冲突与融合之多元文化背景下,重新思考评价元杂剧作的基本思路;同时结合作家作品的具体研究,提出元曲家的潜意识创作意念问题。这是元杂剧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意在引发学界突破中原文化传统的思维理念,重新审视既不同于唐宋文学,也不同于明清文学而富有时代特色的元杂剧,启发学界转换一种批评模式,为元杂剧研究提出一个新的研究空间与思路,深化与拓宽元杂剧研究领域,使元杂剧研究走出目前的低迷与萧条,重振元杂剧研究的辉煌。
三、研究方法主要有三:
(1)、将元杂剧放在民族文化冲突与融合之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全面深入的重新思考,并将其作为评价元杂剧作家作品一个重要标准。
(2)、《元杂剧通论》仍然采用传统的研究方法,特别注重文本研究,对所论元曲家生平资料及历代评介,进行了系统检索深入考辨;对所论元杂剧原著,逐部进行系统深入阅读研究。认真阅读研究原著,进行独立思考,加上研究思路的创新,往往会有新的发现,得出新的结论,避免了人云亦云的一般性论述。
(3)、同时采取纵横比较的研究方法,即每论述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个问题,先列举以往各家观点,给予公平客观的阐述论证,深入分析造成众说歧见的原因。通过审慎的甄辨与取舍,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深刻阐述论证。这样的研究方法,既使读者对有关问题有全面的了解,又领会到作者对该问题的深刻领会与独到认知。使得《元杂剧通论》不仅是作者对元杂剧重新思考的一部专著,也足以启发读者对元杂剧研究的许多问题,进行重新思考。
四、《元杂剧通论》问世之后,引起学界关注。河南社科院研究员、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原副会长胡世厚在《元杂剧通论》序言中认为:
《元杂剧通论》是至今我所见到的元杂剧研究专著中,论述作家最夥,评论作品最多,涉及问题最全,提出观点最新,汇集资料最为丰富的一部集当代元杂剧研究成果之大成,有着诸多创新观点,又有独到学术特色,且融通史与通论为一体,可以称为一部百科式的元杂剧研究专著,反映了当代元杂剧研究的最高最新水平……相信《元杂剧通论》的问世,以及它提出的总体思路、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等,将会成为从事中国古代戏曲教学与研究者的必读参考书,得到众多元杂剧研究者的关注与争论,也将会促进元杂剧乃至中国古代戏曲研究的深入发展。
南开大学宁宗一教授在《山西大学报》(2007-5)发表评论《转换一种思维模式重新审视元杂剧》云:
在民族文化融合多元文化背景下重新思考评价元杂剧,这是贯穿《元杂剧通论》全书的一个基本思路。这本身是元杂剧研究的理论创新,也是研究方法的创新,意在引发学术界突破中原文化传统的思维模式,转换一种批评模式,重新审视既不同于唐宋文学,也不同于明清文学的元杂剧这一富有时代特色的戏曲艺术,为元杂剧研究提出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新的研究空间。《元杂剧通论》如果真的能够给我们以如此启示,元杂剧研究完全可以走向深化与拓宽,完全可以走出从一门显学竟然陷入无课题可作亦无话题可说的低迷与萧条。
河南大学张进德教授在《太原师院学报》(2008-3)发文《对元杂剧的重新审视与全面观照》云:
作为一部百万字的大书,《元杂剧通论》尽管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学界也可以从不同角度给予臧否,但它对于当今的中国古代戏曲教学与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其独特的学术个性与研究理念,也一定能够对当今的古代戏曲乃至古代文学的研究起到启迪与推动作用。
太原师院杜改俊教授在《中国图书商报》 (2007-12-11)发文《民族文化融合与元曲研究的连接》云:
《元杂剧通论》是一部将元杂剧置于蒙元各民族文化冲突与融合之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全方位重新思考,又多属独立思考而多有创见的研究专著。
山西大学景宏业副教授在新华网《百万字的元杂剧新作<元杂剧通论>将出版》(2007-01-23)云:
《元杂剧通论》是至今所见第一部通论式的元杂剧通史研究著作,融通史与通论为一体,这本身就是元杂剧研究的一个新成果……学术界对于唐诗、宋词,对于古代各体文学,几乎都有通论式的研究著作问世。对于元曲,有学者曾作《散曲通论》与《元散曲通论》,但为元杂剧作部通论式的研究著作,却至今阙如。《元杂剧通论》的出版,无疑有元杂剧研究之补白意义,是件值得肯定的学术盛事。
《元杂剧通论》共出版3000套,目前出版社仅存不足500套。作为一部学术专著,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元杂剧通论》,不仅获第二届“三个一百” 原创图书出版工程终选书目,而且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成果社会反映
南开大学宁宗一在《山西大学报》(2007-5)发表《转换一种思维模式重新审视元杂剧》评论,河南大学张进德在《太原师院学报》(2008-3)发表《对元杂剧的重新审视与全面观照》评论,太原师院杜改俊在《中国图书商报》(2007-12-11)发文《民族文化融合与元曲研究的连接》,山西大学王建鑫在《太原日报》(2008-02-04) 发文《元杂剧的文化寻根》。中国社科院焦云霞在《文学遗产通讯》(2008-01电子版)、《中华戏曲》(2008-1),分别介绍了《元杂剧通论》的出版。山西大学景宏业在新华网先后发文《百万字的元杂剧新作<元杂剧通论>即将出版》(07-01-23)、《首部<元杂剧通论>出版》(07-11-7),太原师院杜改俊在《国学论坛》(2007-11-8)发文《走出元杂剧研究低迷与萧条》,还有十多家网站发表或转发了相关署名评论文章。
成果获奖情况
2008年12月《元杂剧通论》获国家新闻出版署第二届“三个一百” 原创图书出版工程终选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