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刚:《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史》
2010-03-05
作者:尚刚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史》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5年8月
出版单位 人民美术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史》全书六章二十四节,总逾32万字,附图285幅,是申报人历时十余载,潜心完成的学术专著。其基础为申报人1992年的博士论文《唐代的工艺美术》和1998年出版的《唐代工艺美术史》。虽属学术专著,但其中的大多数内容具有论文性质。
第一章《绪言》讨论了历史分期、时代背景和生产格局;第二至五章为对丝绸、陶瓷、金属器、漆木器、玉石器等各工艺美术品类的梳理和考证;第六章《结语》则讨论了风格与其演变、承传与影响。
写作形式颇具新意,全书主体由正文和史料简编两部分组成,正文概不整段引文,但加方括号,方括号内有数字,其次第同史料简编中各则文献史料的编号相符,各则文献史料相当于通常的引文。这种形式不仅令正文阅读更连贯,且免除了重要文献史料的反复称引,令正文更加简洁。之所以将文献史料单独编出,是因为它们极其分散、零乱,大量的重要文献史料尚未被以前的研究者使用。申报人则历时十余年,潜心阅读了现存的全部唐代文献史料,将检索出的工艺美术史料集中刊布,可为学人进一步研究提供方便。
书中,申报人努力对隋唐五代工艺美术的各门类、各品种及其时代背景、文化意义、历史地位、传承影响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试图借助工艺美术对世风民情做些说明。由于古代工艺美术品是人为着某种目的,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内设计、制作的,许多问题不能靠工艺美术自身索解,故书中的分析尽可能地联系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民族、中外交流等大背景,以人为核心,努力解说工艺美术的发展演变和承传关系,并大见成效。由于先前的古代工艺美术研究总是侧重于单纯的艺术分析,对年代学不大重视,从而,招致了学科内外的种种不满足,故书中的分析尽可能地建立在年代学的基础上,不仅广泛引用了考古学的成果,还对一些重要器物的时代做了新的解说。
作为艺术史,应当首先努力讲清哪个时代有什么,哪个名词指什么,而后再去解说某种艺术现象何以在此时,而非彼时,它何以是这样,而非那样。此书的研究和写作便以此为宗旨。申报人全面收集了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用两者互相对证、互相补充,互相阐发,以努力建设一部尽可能全面、准确、客观的工艺美术断代史。相信这样的著作不仅具有足够的理论价值,也会对当代的艺术设计家理解中国的工艺美术,以至文化传统有不小的帮助,从而对其设计实践发生有益的影响。
语言凝练,表述严密,学术视野宽广,资料丰富可靠,逻辑明晰,说理充分,在分析工艺美术品类时,注重与其他品类的联系,努力做综合的考察。既体现出良好的综合把握能力,又在具体问题上颇多创见。此书得到学界广泛认同的学术贡献为:
1、将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做了合理的细致分期,剖析了发展的轨迹,说明了演变的缘由;
2、认为隋唐工艺美术所受的西方影响直接来自粟特,而非通常所谓的萨珊波斯;
3、利用土贡史料,准确说明了以丝绸为代表的隋唐五代各工艺美术品类、各工艺美术产区的升降盛衰;
4、说清了隋唐五代各主要丝绸品种的源流,提出并初步解决了中亚织锦撒答拉欺在中国的基本问题(其 主要内容被申报人修改为论文《撒答拉欺在中国》,它作为专论刊登于《丝路五千年》(俄罗斯中国年文物展图录,2007年,圣彼得堡出版,被译为俄文和英文)。
5、分析了隋唐五代丝绸等装饰的演变,在时代上理清了唐代装饰纹样的中国化进程;
6、指出白瓷首先出现在陶瓷传统并不悠久、技艺并不高超的北方,且发展迅猛的原因同北方民族曾经信奉的萨满教有直接关系;
7、证明了著名的秘色瓷的“秘色”所指为上贡的品类,而与多年来流行的颜色说无关;
8、将典型器物做了系统的比对,具体说明了唐代金银器的中国化进程;
9、指出唐代金银器采用的捶揲和錾刻两种主要技法既有不同的技艺渊源,又往往在表现不同文化内涵的装饰;
10、以纪年器为基础,对唐代铜镜的形制与装饰方法做了系统梳理,辨明了若干历史名词的真义(其中的部分内容被申报人修改为论文《唐代的特种工艺镜》,此文发表于《装饰》2008年第5期,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造型艺术》2008年第4期全文转载);
11、指出公元9世纪以后,中国铜镜艺术衰落的基本原因是铜材的紧缺;
12、率先对著名漆器品种库路真的用途和面貌做了大致的勾勒;
13、认为由盛唐至明初,“金漆”的含义为一种天然树脂或以之髹饰的器物,而非通常所说的须调入颜料或黄金的漆液及以之髹饰的器物;
14、指出唐代高脚桌椅的启用令置于其上的器具造型由挺拔转向圆柔;
15、以联珠纹、唐三彩等的盛衰为例,深入说明了工艺美术样式的转变往往取决政令,而来自纯粹的艺术原因;
16、认为主要由于民族和地域的因素,隋和唐前期主要在继承北朝的传统,唐后期与五代则同南朝联系更多,辽较多地延续着唐前期的典范,宋则较多地发扬着唐后期的风格。
此书出版后,得到艺术史、考古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专家的高度评价,大多数学术观点已被学界普遍接受,被一再称引。对打破学科樊篱,此书也发挥了一定作用,成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教学的重要参考书。
书中约9万字的《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史料简编》亦广受同道称誉,认为将多年辛勤搜罗的珍贵文献史料无私刊布的做法,与秘藏资料的积习不可同日而语。
成果社会反映
社会反映甚好,被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美术界人士一再称道,国内外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也颇多赞誉。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申报成果与其前身《唐代工艺美术史》被工艺美术家、艺术设计史家、美术界史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广泛称引,惜具体引用次数不详。
申报成果为中国工艺美术史断代系列的一种,出版后,由申报人主编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断代系列》被列为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中国出版集团的重点资助项目。
成果获奖情况
北京市2001年精品教材,而其修改前的主体部分《唐代工艺美术史》2000年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