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平:《黄庭坚书学研究》
2010-03-05
作者:陈志平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黄庭坚书学研究》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6年10月
出版单位 中华书局
成果内容简介
1、基本内容、结构
本书着眼于黄庭坚的书学成就,在掌握大量语料和作品的基础上,尽可能沟通禅学、诗学与书学,对黄庭坚书学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本书分为三篇。上篇是黄庭坚书论研究,重点是梳理黄庭坚与“文字禅”的关系,同时详细论述了黄庭坚书论中“韵”、“俗”、“意”三个概念的禅学意蕴和文化内涵。中篇是黄庭坚书法创作研究,这一部分对黄庭坚把握笔墨的特殊方式及其书风的形成与演变展开论述,同时对黄庭坚“字中有笔”的创作方式和他的诗、书一体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下篇是黄庭坚书事、交游和作品考证,这一部分主要就与前面两部分相关的一些问题作些交代和补充,提供一些背景材料,并就一些具体问题作详考细绎。
2、主要理论创新和学术价值
兹节选方爱龙撰写的书评如下:
陈志平博士所著的《黄庭坚书学研究》在近年出版的书学研究专著中是最值得推荐者之一。在我的阅读视野里,这是一部内容详实、考述严谨、观点鲜明的关于书法家个案研究的深入之作,在广度有拓展创新,在深度上有掘进发明,不仅对我们年轻一代的书学研究从业人员有较强的启发意义,而且较好地在书学研究领域与其他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特别是文史领域)之间架构了一条学术对话线。
陈志平有敏锐的学术眼光。首先,作者是在自己已有的学术积累基础之上,摸清了当前黄庭坚研究的整体现状,掌握了有关黄庭坚研究的主流学术成果,作出了自己的学术判断:晚近以来的黄庭坚研究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即有关黄庭坚的书学研究与其他方面的研究有着明显的脱节现象,而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二,主观上是各自领域的研究者缺少沟通和互相借鉴,客观上是各自学问领域的研究思路与叙述语言存在差别。其次,作者通过对当前已有的黄庭坚研究成果的解读,既注意到了有关学者就宋代儒学的转型对黄庭坚书学的影响所取得的一定成果,也觉察到当代学者对黄庭坚书学与禅学的关系揭示不足,而这恰恰是深入研究黄庭坚书学所须突破的一大障碍。在这一点上,作者的学术思想非常明确:黄庭坚是他那个时代将书学和禅学结合得最好的人物,不对黄庭坚书学与禅学的关系展开研究,或在黄庭坚书学研究中不能正确深入地理解他的禅学思想,就无法窥见黄庭坚书学思想的精髓。正是有了如上的学术思考,作者敏锐地探悉到黄庭坚的哲学思想已经渗透于他对诗文书画的思考和探索之中,成为黄庭坚书学和诗学相互连接的纽带。因而,陈志平知难而上,颇具学术眼光地选择了这个以“文字禅和黄庭坚的书学”为核心的研究课题。
陈志平有严肃求实的学术态度。这首先表现在他对这一研究课题的整体框架的把握与阐论内容的选择上。陈志平十分细心地注意到了近年来的黄庭坚研究新成果,从书学研究和综合研究两方面进行分类解读,在书学研究成果方面,既注意到了徐邦达、傅申、水赉佑、曹宝麟等前辈专家的成果,也注意到了黄君、张传旭等中青年学者的成果;在综合研究方面,既关注到了黄宝华、刘维崇等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在黄庭坚评传类著作中所作的书学探讨,更注重陈用正、莫砺锋、钱志熙、杨存庆、孙昌武、周裕锴等黄庭坚研究专家从诗歌、哲学、文化等研究领域所作出的综合性阐论。陈志平很清楚,这些专家学者的成果既是自己的研究基础,有着或大或小的启发意义,也是自己研究课题的参照标杆,可以衡量自己的学术成色。基于此,陈志平在展开黄庭坚书学研究这一课题时,紧扣“书学与禅学”这一立论核心,重史料钩稽,也重理论思辨,重研究基础,更重学术出新。
陈志平有着勤苦兼洽、善思明辨的学术品格。陈志平以自己身跨文学、书法两肩的学力讨论黄庭坚这样一位诗、书巨匠,这不仅仅是一种自我挑战,而更应是出自一种心灵深处的向往之情。正是有了这种欲与先贤作一心灵沟通的向往之情,所以他在讨论黄庭坚的诗歌与书法的相似性联系(一体)时,引论频发而无寻章摘句之嫌,自然作论而似香象渡河,使人读罢掩卷而眼前依稀是黄山谷、苏东坡与释惠洪、释惟清等人相聚谈禅论艺的灵活景象。所有发论,均给出了古代的文献依据与自己的逻辑推断,言无妄论,句不虚出。尤其重视了诗论、画论、书论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重视了佛教哲学与艺术哲学之间的内在联系,重视禅宗之趣与宋人尚意的根本关联。不仅借用了“草蛇灰线”、“景语”、“隐括典故”、“意象”等等文学评论核心词汇,也使用了“穿插”、“顶真”、“拆字”、“颠倒”等等这样的修辞学专门术语。诸如此类的考论,细致新颖而颇具说服力,对于考察黄庭坚书风的形成与演变具有关键性的意义。陈志平正是基于这些考察,结合黄庭坚在《书草老杜诗后与黄斌老》中的自跋,兼及黄庭坚参禅学佛的经历,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黄庭坚书风的形成与演变的三大阶段。
3.研究方法
方爱龙先生《书评》:陈志平有新颖的学术方法。尽管目前的成果是以《黄庭坚书学研究》为题的专著,但陈志平显然不愿作成一种面面俱到的学术综述式的“大著作”,而是精心经营,使之成为一本每个章节都能体现出自己或大或小的思考与发明的“小书”。尽管这样的选择使自己的研究过程变得艰辛,需要有很大的学术突破的勇气与能力,但陈志平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将目前的黄庭坚书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有效拓展,从而使自己的学术成果在黄庭坚研究领域里赢得应有的“对话”资格与机会。陈志平最终切入到了一个新的学术视角——跨学科的综合交叉研究,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学术目标。从大处着眼,全书以黄庭坚书学成就为中心,在掌握大量语料和作品的基础上,尽可能沟通禅学、诗学与书学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在书学与禅学的关系上作出了深入探研。从小处着眼,对每个相关论题,都能依据翔实的史料作出具体的分析,不囿陈见,不随时流,不著空言,不行枝蔓,围绕中心而力求有所发明,时而辨伪订讹,时而据理出新,于微细处一一可见其谨严的治学态度与明确的学术结论。
4、学术影响或者社会效益
本书出版后,在专业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首先是获得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类一等奖的荣誉,其次是被同行们反复引用和参考。另外,对于从事书法创作的朋友提供了一些新的启示。
成果社会反映
1、杭州师范大学方爱龙教授撰写的书评《陈志平和他的〈黄庭坚书学研究〉》,载《书画世界》安徽美术出版社,2008年3月。
2、暨南大学蔡显良副教授撰写的书评《陈志平和他的〈黄庭坚书学研究〉》,载《中国书画》2008年第10期。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王宏生《北宋书学文献考论》(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3月)引用本书并列为参考文献。
成果获奖情况
2006年12月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类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