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义龙:西周早中期甬钟的音列及其数理特征
2010-03-05
作者:孔义龙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西周早中期甬钟的音列及其数理特征
成果类型 论文
出版时间 2005年第3期
出版单位 《中国音乐学》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前言
至西周中期,编甬钟的件数由早期的3件增加为5至8件不等。从测音数据上分析,件数不等的甬钟在音列上表现出不同的音高关系与音程关系特点,它们与弦长等分制取音法的各等份节点所获得的音高关系与音程关系有密切联系。从各组甬钟音列中底部音程出现的分歧可发现,这种不同的音高关系与音程关系是以等分框架内作不同等份的选择为前提的。
一、成编甬钟音列的音高与音程关系
1、眉县杨家村编钟的分组及各组的音高系列
通过眉县杨家村编钟测音数据的分析及形制纹饰的比较,确定应按它们的音高重新分组和编列,它们原本为两组。
眉县杨家村甬钟重排一组的正鼓音列相邻各音间音程结构为:“小三度(羽—宫)→大三度(宫—角)→纯四度(角—羽)→纯五度(羽—角)→纯八度(角—角)”
眉县杨家村甬钟重排二组的正鼓音列相邻各音间音程结构为:“大三度(宫—角)→纯四度(角—羽)→纯五度(羽—角)→纯八度(角—角)”。
2、 钟的分组及各组的音高系列
通过扶风白庄 钟测音数据的分析及形制纹饰的比较,确定应按它们的音高重新分组和编列,它们原本为四组。
扶风白庄 钟二-四组、三式组的正鼓音列相邻各音间音程结构为:“小三度(羽—宫)→大三度(宫—角)→纯四度(角—羽)→纯五度(羽—角)→纯八度(角—角)”。
扶风白庄 钟一-七组的正鼓音列相邻各音间音程结构为:“大三度(宫—角)→纯四度(角—羽)→纯五度(羽—角)→纯八度(角—角)”。
扶风白庄 钟五-六组甬钟的正鼓音列相邻各音间音程结构则为:“纯四度(角—羽)→纯五度(羽—角)→纯八度(角—角)”。
3、甬钟的音程系列与弦长等差关系
编甬钟正鼓音列相邻各音间产生的音程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音越低,相邻两钟正鼓音间的音程越小;音越高,相邻两钟正鼓音间的音程越大,呈现出一种底小上大的趋势。
二、底部音程的分歧与等分框架内的不同等份前提
1、弦长六等分制与甬钟音列结构
2、弦长五等分制与甬钟音列结构
3、弦长四等分制与甬钟音列结构
分析说明两个问题:其一,在西周中期,编钟正鼓音列的设置是有数理依据的,而且这种数理依据是在一根弦上建立的,即在一弦上分别选择了四等份、五等份与六等份三种取音方法。取音便捷,既依赖于数理理论的指导,又不乏实际操作的灵活性。乐师们积累了经验,为后来的编钟音列设置提供的理论指导;其二,西周中期作一弦四、五、六等份取音产生的三种编钟正鼓音列,至西周晚期才统一到一弦六等份取音法产生的正鼓音列上来。
结语
西周甬钟音列结构的理论依据来自弦律的等分节点规律。甬钟音位所依赖的一弦等分制取音法主要有三种,即四等份、五等份和六等份取音法。三种等份取音法均获得“羽 宫 角徵”四声结构,但正鼓音列的音程关系各不相同。它们与明朱载?在其《律学新说》中论及古琴定徽采用的纸折法同出一辙,说明这种数理在西周已运用于钟乐实践。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本文认为,西周甬钟正鼓音列表现出3种形态,它们的音高关系呈现出一种底小上大的等差数列形态。各组甬钟的音高和音程特点取决于弦长的等差数列,3种底部音程对应于3种等差数列,即在不同的等份前提下产生了不同的音程系列。音乐考古学界已经对这一时期的编钟进行过大量研究,本文没有重复以往的研究,采用了不同于以往的研究视角,提出的编钟以一弦弦长的六分、五分、四分取音的规律,以及这一时期编钟出现的“羽宫角”音列背后的乐律学规律,由此推及文献中“钟尚羽”的提法,都是解释古代文物和文献的新视角。这些新颖的学术见解,都对以往的传统看法具有矫正意义。本文通过计算和分析,指出了由于考古学界缺乏乐律学的学术背景而难以揭示的乐器史的内在发展规律,揭示了编钟音列现象背后隐含的深远乐律学背景。
3.研究方法
音乐形态分析、音乐实物分析与音乐文献印证三者相结合。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包括本文基本观点在内的的博士论文于2005年6月被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学术委员会评为优秀博士论文。
包括本文基本观点在内的博士论文于于2006年5月获第四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学术论文评选博士组特等奖——“杰出论文奖”。
本文观点被学术同仁2006年、2007年、2008年多次引用,也在作者后期发表于国内核心刊物上的其它论文中再次引用和肯定。(见第3页)。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1、郭树群《关于中华传统学术思潮影响古代律学发展的几点思考——兼议中国律学学术史的学科建设》,《音乐研究》2006年第1期。
2、王子初《先秦编钟的音乐学断代》,《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1期。
3、李枚《2005年乐律学成果综述》,《2006年中国音乐年鉴》,将由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
4、王清雷《也谈 钟的堵和肆》,《音乐研究》2007年第2期。
5、申莹莹《西周早期甬钟双音与周族“四声”问题探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6、孔义龙《论五弦取音法与东周编钟正鼓音列》,《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1期。
7、孔义龙《西周晚期甬钟音列的定型及其设置规范》,《音乐研究》2007年第2期。
8、孔义龙《论两周之际编钟正鼓音列的转制及其成因》,《黄钟》2008年第1期。
成果获奖情况
1、包括本文基本观点在内的的博士论文于2005年6月被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学术委员会评为优秀博士论文。
2、包括本文基本观点在内的博士论文于于2006年5月获第四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学术论文评选博士组特等奖——“杰出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