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滕小松:《潜在与显现——雕塑草稿研究》
2010-03-05 作者:滕小松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潜在与显现——雕塑草稿研究》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7年8月      
  出版单位  荣宝斋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篇章结构:

  全书由绪论和三大章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雕塑草稿研究的内容、意义和方法;第一章“雕塑草稿的典型个案”分析了米开朗基罗、罗丹、亨利·摩尔三位外国雕塑大师的雕塑草稿以及刘开渠、潘鹤、郑于鹤、刘骥林四位中国雕塑家的雕塑草稿;第二章“雕塑草稿的潜在品格”研究了雕塑草稿的原创性、艺术性和模糊性;第三章“雕塑创作过程的显现”通过雕塑草稿考察了雕塑创作动机的兴起、意象的生成和形式的建构。
  基本观点:雕塑草稿丰富多彩。隐藏其中的问题、现象和规律更是错综复杂。在一定程度上说,雕塑的创作过程就是雕塑草稿的演化过程。雕塑草稿的千变万化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删除什么或增添什么并不仅仅是雕塑草稿本身的事。雕塑草稿作为雕塑生成过程中的具体显相隐隐约约地显现着雕塑的创作过程,即雕塑的动机、意象和形式是如何萌生、如何推进和如何完善的。通过雕塑草稿可以把握雕塑的创作过程,并进而探讨雕塑生成的机制。在这个过程中,雕塑草稿经过一定的删除或增补而成为未来的雕塑成品。雕塑草稿变来变去,无论它最终成了正式作品还是没有成为正式作品,也无论它最终比正式作品好还是比正式作品差,都有着成为正式作品的可能性,也都具有潜在的审美品格。正因为这样,雕塑草稿作为“创造物”可以被置于艺术的殿堂里,而被供奉为“潜在雕塑”。总体来说,雕塑草稿的潜在品格主要表现为原创性、艺术性和模糊性。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主要创新:一是把雕塑草稿作为“创造物” 或“潜在雕塑”纳入艺术的殿堂里;二是通过雕塑草稿来研究雕塑的创作过程——动机的兴起、意象的生成和形式的建构,并进而探讨雕塑生成的机制——制约创作演变的因素和规律。
  学术价值:长期以来,雕塑草稿没能得到艺术理论界应有的重视。雕塑草稿研究似是雕塑历史和理论研究中的盲区或空地。本书是国内外美术史论研究领域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对雕塑草稿进行理论研究的专著。对雕塑历史及理论研究具有开拓性意义。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完善了雕塑的历史叙述。现行的雕塑史几乎都没有跳出雕塑作品史的窠臼。本书把目光投向雕塑草稿及其演化过程,实际上就是让雕塑过程与雕塑结果一同进入雕塑历史。更何况,现行的雕塑史又几乎都是主流意识下正式完成或正式发表的雕塑作品的历史叙述。但是,在雕塑历史的主流性线索之外,一些边缘性线索和对抗性线索总是处于潜在状态之中而常常被主流意识所排斥。那些因社会拒绝接收和作者拒绝修改而未完成的雕塑作品与那时正式完成或公开发表的雕塑作品才一起构成了那个时代雕塑艺术的整体。研究雕塑草稿无疑能为雕塑历史提供潜在性线索和对抗性线索,从而丰富和完善雕塑的历史叙述。二是拓展雕塑艺术的理论研究。在哲学、科学、语言学、历史学、人类学和神学的“阳光雨露”下,二十世纪的艺术理论研究呈现出青翠满枝的壮丽景象。但细心的人不难发现,艺术理论家们无论是各执一隅还是实行系统整合,都勿视了艺术家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运用艺术语言为接受者创作出艺术作品之前的“前文本”和“前过程”。艺术理论研究对“前文本”和“前过程” 的勿视具体到雕塑理论研究上就是对雕塑草稿和雕塑草稿演变过程的勿视。毫无疑问,雕塑草稿是雕塑创作思维的物化,是雕塑生成过程中的实际存在物,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存留着雕塑创作的轨迹。雕塑草稿的演变显现着雕塑创作的主要过程(动机的兴起、意象的生成和形式的建构)。把雕塑草稿及其演变过程作为阐释路径,实际上就是要回到雕塑行为或雕塑活动的本身,去直接面对雕塑的感性经验和流动过程。研究草稿的删改与增补以及制约草稿演变的各种因素,实际上就是对雕塑作品“前文本”和雕塑创作“前过程”的研究。这样,也就改变了以往对雕塑作品的静态研究为雕塑过程的动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去开拓雕塑过程美学的新领域。

  3.研究方法
  众所周知,所谓方法,就是掌握世界的手段、程序、途径和规则。它实际上包含着“方法原则”和“具体方法”两个相互交融的层面。谈方法也就是讲方法的操作原则和具体途径。此项研究的操作原则和具体途径是这样的:一是坚持历史叙述与逻辑分析的统一。具体说来,就是要把握雕塑家所在的实际的历史时空位置,同时,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形态、不同样式、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雕塑家的雕塑草稿作出重点考察,从而找出它们的内在关联。实际上就是以史论结合的方法对雕塑草稿作出历史的叙述和逻辑的分析。当然,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也适当用到过程哲学方法、符号学方法、材料学方法、文化学方法、社会学方法、现象学方法、心理学方法、比较方法,而这些方法只不过是在史论结合的方法原则下的一些具体手段和途径。二是坚持个案考察与综合论述的结合。本书的研究是从具体实在的雕塑草稿个案开始的。在查阅20世纪中国420名雕塑家的创作资料后,确定刘开渠、潘鹤、郑于鹤、刘骥林等在20世纪中国雕塑史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雕塑家作为重点考察对象。他们分别代表法国留学归来的雕塑家、自学成才的雕塑家、民间雕塑薰陶出来的雕塑家、前苏联雕塑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雕塑家和新中国自已培养出来的雕塑家。雕塑草稿的个案考察其实只是这项研究的基础。对雕塑草稿进行综合论述才是研究的重点所在。本书对“雕塑草稿的潜在品格”和“雕塑创作过程的显现”所作出的综合论述具有理性认识的高度,甚至上升到了规律性的层面。不过,这种综合论述也并不排斥具体生动的个案考察。在这里,个案考察与综合论述是结合在一起的。

  4.学术影响(社会效益)
  2008年7月12日的《美术报》刊登《读〈潜在与显现——雕塑草稿研究〉有感》书评,介绍了这部专著独特的研究视角,引起学术界关注。2008年8月5日的《文艺报》刊登《艺术实践与理论探讨的结合》专稿,高度评价了本书对雕塑草稿的研究,对当前的雕塑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

  成果社会反映 
  ①2008年,《文艺报》(08年8月5日)刊登《艺术实践与理论探讨的结合》专稿高度评价了滕小松对雕塑草稿的研究;
  ②2008年,《美术报》(08年7月12日)刊登《读〈潜在与显现——雕塑草稿研究〉有感》介绍了这部专著。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①2008年,《未完成的完成——米开朗基罗未完成雕塑的当代意义》被收入《共铸辉煌——2008年中国长春国际雕塑大会论文集》(长春出版社),引用了第14—26页第一章的“未完成的完成”;
  ②2008年,《罗丹雕塑草稿的重构与升华》刊登在《美术观察》08年三期,引用了第26—37页第一章的“罗丹的雕塑草稿”;
  ③2006年,《雕塑草稿的潜在品格》刊登在《中国美术馆》杂志06年四期;引用了第78—134页第二章的“雕塑草稿的潜在品格”;
  ④2006年,《隐匿的边缘探索》刊登在《中国艺术学》06年第一期),引用了第68—77页第一章的“隐匿的边缘探索”;
  ⑤2005年,《雕塑形式中的符号建构》刊登在《雕塑》05年六期,引用了第184—192页第三章的“创建符号”;
  ⑥2005年,《自由表达的可能——关于潘鹤的两组雕塑草稿》刊登在《雕塑》05年五期,引用了第55—63页第一章的“潘鹤的雕塑草稿”。

  成果获奖情况 
  ①2008年, 获第二届中国“‘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入选书目奖(2008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②2005年,获中华两岸文化艺术基金会·庄汉生奖(2005年6月,中国艺术研究院)。
  ③2005年,绪论中的《雕塑草稿研究的意义》获“第十一届中国雕塑论坛”论文优秀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