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图像缤纷――视觉艺术的文化维度》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5年8月
出版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 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全书目 录
1.希腊艺术:古典文化的一种范本
引言
难以言尽的美
没有艺术家的美术史
竞赛的原则
人性化趋向
无法战胜的爱神
未来的遗产
2.“埃尔金大理石”事件:文化财产的归属问题
引言
事件的来龙去脉
归还的理由
不予归还的理由
对艺术品的审美本身的损害
值得考量的问题及其前景
附录:环球博物馆
3.艺术的偷盗:文化肌体上的伤疤
引言
战争中的艺术品偷盗与归属
和平时期的艺术品偷盗与归属
艺术品的保护问题
结语
4.艺术的捣毁:一种文化的逆境
引言
艺术品破坏的显现原因
艺术品破坏的内在动机探究
结语
5.艺术品修复:一种独特的文化事件
引言
修复的观念与理论的话语
修复的价值及其限定
修复的阐释学含义
修复作为文化事件
修复的前景
6.图像的文化阐释
引言
性别含义
名画之辩
理论与实证
走向前沿
附录:建筑有性别吗?
7.博物馆:文化表征的特殊空间
引言
一个前提的认识
缔造仪式的特殊圣地
原作的“飞地”
建树和展示自性的形象
重写艺术史的合法性?
潜隐的东方主义
视觉文化语境中的艺术博物馆
走向“新博物馆学”
7.中国美术:视觉文化的特殊形态
全球化语境与中国古典美术
当代中国画问题
中国画与媒体文化
8.艺术教育:一种文化的塑造
艺术的位置
艺术与教育的方向
艺术与人的成长
10.插图目录
11.跋
本论著的主要观点是,美术及其活动的方方面面亟需从一个更为广泛而又具有深度的文化层面进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较为真实地凸示那些重要的美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任何文化视角的研究的重心依然要再次落实在美术这一研究对象之上,才能真正落实艺术的文化维度的意义。因而,在经典艺术(古希腊艺术)的文化魅力、文化财产(埃尔金大理石)的归属、艺术的偷盗、艺术品的破坏、艺术品的修复、图像的文化阐释、博物馆与文化表征的展示、中国艺术与文化的观照,以及艺术教育的塑造力量等传统或全新的命题中,作者着力对艺术本身的复杂意蕴与独特价值进行了新的、或更为深入的阐发。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本论著针对近年来流行的运用文化研究的角度审视美术活动及其作品的做法,认为这类研究大多用美术的例证去证明文化研究中的既有命题,因而,不知不觉中离开了美术研究的本义,反而无助于相关课题的研究。作者坚持认定,任何从文化角度出发面对美术的研究,其归结点还是应该回到美术本身,这样才能真正推进美术学的研究。
本书中有关命题的讨论,其中不少属于国内外还少有涉及或深入的命题,无论是资料的详实程度,还是论证的独特性和深入程度,都体现了作者长期学术思考的努力痕迹。
著作写作期间,作者有机会在哈佛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而后又获得了希腊奥纳西斯基金会最高研究基金奖,因而,有机会汇集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同时,和不少的研究同行交换过学术意见,从而能够比较敏锐地把握研究的全貌及其前沿性,提出了一些有自己的见解的观点,譬如,有关美术作品作为文化财产的课题,作者不仅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而且对归属问题提出了自己鲜明的看法(参见第51-104页的“‘埃尔金大理石’:文化财产的归属问题”)。此文也被收入杨河主编《北大学者思想实录(人文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77-228页。再如,对梵·高的《鞋》的研究,作者对德里达的观点的反驳正是建立在对画家的同类系列作品的“苦读细品”的依据上(参见第229-268页“图像的文化阐释”一节)。全书具有强烈的学术前沿色彩和充分的说服力。
3.研究方法
首先,本书严格遵循国际上通行的学术规范和方法,所有数据、观点等都言之有据,尽可能地引用权威的资料(尤其是第一手的原文资料),并对相互矛盾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和评判,不囿于成说,而是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其次,采用实地考察和理论思考相结合的研究途径,一方面重视对国内外大量的重要博物馆以及历史遗迹中的美术原作的鉴别、细察和比较,因而,所涉及的作品大多与自己的观察、体会有关,避免了在未见原作的情况下容易出现的人云亦云的窘境。著作中所讨论到的有些作品不仅是以往学者没有涉及或者论述不深,而且,所应用的佐助材料也有所不同;另一方面,极力拓宽研究的视野,不被本学科原有的界限所束缚,在牢牢把握艺术原作的基础上,站在一种更为广义的文化研究的立场上,参照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文献,对相关论题进行一系列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的理论思索,将实证和分析一步步、实实在在地推向更为深入的程度。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台湾东吴大学邱琳婷的书评《艺术在文化界限中——评丁宁<图像缤纷——视觉艺术的文化维度>》,《美苑》(鲁迅美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45-51页,长达一万多字,充分肯定了本书的学术上的前沿意义。此外,本书也有内地同行的评价,被认为是近年来的重要美术理论研究成果之一(参见陈池瑜《近三十年中国美术理论研究略述》,《美术观察》,2008年第3期)。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学系视觉文化研究所张舒予教授在为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申报江苏省精品课程时,将《图像缤纷:视觉艺术的文化维度》列为参考书之一。(
kc.njnu.edu.cn/sjwh/TZZY_CKSM.aspx)。
《粤海风》2007年第二期(新编59期)时胜勋《文化整体性与艺术命运》一文注解9中列为重要著作之一。(
www.yuehaifeng.com.cn/YHF2007/yhf2007-02-01.htm)。
成果社会反映
邱琳婷书评《艺术在文化界限中——评丁宁<图像缤纷——视觉艺术的文化维度>》,《美苑》(鲁迅美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45-51页。 附件2 复印件
陈池瑜论文《近三十年中国美术理论研究略述》将本书作为重要成果之一列出,参见《美术观察》,2008年第3期,第21-23页。 附件3 复印件
成果获奖情况
2006年 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附件1 复印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