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叶汝贤: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命题
2010-03-05 作者:叶汝贤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党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命题     
  成果类型  论文      
  出版时间  2006.3      
  出版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2006年第3期     
 
  成果内容简介
  《共产党宣言》(下面简称《宣言》)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入批判后得出结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是一个结论性的命题,但自《宣言》发表160多年以来,人们并不重视这一命题,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两位作者的“误笔”、“败笔”。
  针对这些误读和曲解,本文对《共产党宣言》重新进行深入研究,澄清是非,对上述命题做出新的评价。围绕着这一新的评价,本文主要分析和论证了如下几个问题:
  ①《宣言》提出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命题,概括了未来新时代的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经典性回答;
  ②这个命题所表述的未来社会的理想,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和在实践上为之奋斗终生的主题。他们一切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主题进行论证和展开的;
  ③这是一个彻底的集体主义的命题,它正确地解决了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的“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关系及其所包含的诸多矛盾,阐明了代替资本主义旧社会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实质和特征。在这个“联合体”中,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处于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
  ④历史的发展与进步、现代科技的发展,充分展现了实现每个人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展示了《宣言》所阐发的未来社会的理想根本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所规划的乌托帮。
  ⑤“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深刻体现了《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思想。科学发展观既是解决当前诸多社会矛盾的思想武器,又是通向未来实现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桥梁。本文充分论证了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的内涵与本质,是唯物史观题中应有之义。
  根据“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即根据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著作和他们一生的实践活动;根据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根据理论与当代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本文在对《共产党宣言》重新解读的基础上得出的上述新结论,在理论上深化了对《宣言》核心思想的理解,深化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同时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这些新的结论和分析,是本文理论创新和学术价值的具体表现。
  本文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发表后,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孙正聿教授写了长篇评论,给予充分肯定,他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样需要在自己的时代提出和探索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问题”。他认为, 《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发表的四篇论文(包括本文在内)探索这些重大问题,其意义不仅在于论证这些重大问题本身,而且还在于体现了哲学研究应该尊从的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为了扩大影响,《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就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先后发表的陈先达、叶汝贤等人的论文,共同发起召开“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研讨会”。来自全国3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受邀出席了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副总编辑赵剑英在介绍研讨会的缘起和目的时说:“2006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本着加强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倡导健康深入的学术批评的办刊思路,连续刊发了四位著名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头理论论文,它们分别是陈先达教授的《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俞吾金教授的《论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遗产的解读》;叶汝贤教授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张曙光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有的现实性与超越性》以及孙正聿教授对上述论文的评论文章《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这些文章刊出后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这五篇文章提出并较为深入地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水平和方向,因此两家主办单位迅速协商、组织了本次富有创意的专题研讨会。赵剑英认为,近30年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无论在研究的论题上,还是研究的方法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不可否认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根本的缺陷是脱离实际、脱离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既要注重重大基础理论问题,更要面向时代性、全球性问题,要对全球化、信息化带给世界的深刻巨变有高度的理性自觉,在不断的“问”与“答”当中开辟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道路,舍此就必定会脱离实际,只能成为一种自我意识的游戏而孤芳自赏。 
  出席会议的学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鲜明的问题意识,不仅对上述五篇文章给予了认真的评论,还特别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回应当代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发展提出的问题和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迫切任务、马克思哲学自身的现实性与超越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论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并就一些重要的概念和深层的理论问题展开了论辩式的讨论和坦诚的对话。老中青三代学者开诚布公而又相互尊重的讨论和对话,不仅进一步厘清了当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明晰了今后的研究方向,而且体现了对社会和学术高度负责的精神和追求真理的旨趣,表现了平等对话的公共理性意识和良好的学术规范,实为学术界开展建设性的正常的学术交往和学术批评所必需。
  30多年来,专门召开一个有全国著名学者参加的会议,讨论几篇论文,好像是第一次。这表明学术界对这些论文提出的问题的重要性及其在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具有共识,表明这些论文在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上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本文作者还以这篇论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的发展的条件”为底稿,在广州、梅州、珠海以及湖南等地作讲演,受到听众的好评,认为对深入学习和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启发。

  成果社会反映
  一、被转载情况:
  《新华文摘》2006年第18期作为重点论文转载。(见“附件”四)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第8期全文转载(见“附件”五)
  网络上也有转载,如《教育学在线》2006、10、15就全文转载。
  二、被评论情况
  ①孙正聿:《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评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若干哲学论文》,《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孙正聿教授的评论文章一万六千多字,评论“叶文”的文字占四分之一篇幅。孙教授指出“叶文”对《共产党宣言》的解读所提出的“核心主题”与“核心命题”的概括,深刻揭示这一概括“对于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叶文’对于深刻理解马克思的‘核心主题’和《宣言》‘核心命题’,以及深入理解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都富于启发性和建设性的意义。”(见“附件”一)
  ②孙利天教授2008—08—18在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的网站上发表的论文《哲学观与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中,从另一角度评价到“叶文”,他指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根据马克思人的自由发展的学说,己经充分论证了‘以人为本’即以每个人、每一个体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本的思想。”指的就是本文的论证,见该文注解[13]   (见“附件”二)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一)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查到,共被来源文献引用8次
  被引文献
  叶汝贤.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命题.中国社会科学.2006,(3):4-14
  来源文献 (6篇):
  1 、孙正聿.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评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若干哲学论文.中国社会科学.2007,(02):56-67
  2 、周世兴.论马克思的“有个性的个人”.教学与研究.2007,(12):28-34
  3 、陈惠雄.文化传承、文明进步与制度创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路径解读.《社会科学战线.》2007,(05):171-179
  4 、张爱武.从社会主义本质论到社会主义和谐论: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具体化.《社会主义研究》.2007,(03):17-19
  5 、乔瑞金/李瑞艳.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探索:《.现代哲学》2007,(05):28-35
  6 、张爱武.从社会主义本质论到社会主义和谐论: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具体化《.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24(04):109-112
  被引文献:
  叶汝贤.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命题.中国社会科学.2006,(3)
  来源文献 (1篇):
  8、 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04):116-122
  (二)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到引用本文的文献共31篇。见(附件三)。
  除去与(一)(cssci)相重的6篇不算,加上剩下的两篇,引用本文的文献总共33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