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杨庆中:《周易经传研究》
2010-03-05 作者:杨庆中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周易经传研究》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5年11月      
  出版单位  商务印书馆     
 
  成果内容简介
  篇章结构

  《周易经传研究》由上下两编共十五章组成,上编七章集中讨论《周易》古经(本书简称为《易经》),下编八章集中讨论《易传》。在上编七章中,主要涉及了卦爻象、卦爻辞、象辞关系、卦名与卦序、《易经》的成书年代、《易经》的性质、以及《易经》中的人道教训等七个专题。下编的八章,主要讨论了孔子与《易传》、《易传》成书的时代、《易传》成书的思想文化资源、《易传》解经的合理性、《易传》解经的思路、《易传》中的天人问题、《易传》中的“道”、《易传》与中国哲学等八个专题。本书力图透过与《周易》经传相关的这十五个专题,看一看在经传研究的领域中主要存在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其中哪些问题是传统易学讲对了,哪些问题是近人(或今人)讲对了,哪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尽其可能,对中国传统哲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层次问题作出反思;并努力于知识的层面,还经传一个相对准确的说法;于学术的层面,探寻现代易学研究的新思路。

  主要观点与学术创新
  该书的写作的目的有三:一是为此前的《周易》经传研究“盘货”、“清底”;一是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该领域的前沿问题一一例举出来,为人们的进一步研究作好奠基性工作;一是介绍本人关于部分前沿问题的研究心得。主要观点,举例如下:卦爻象的起源问题,向来的研究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古人虽然都服膺于“伏羲画卦”的成说,但在此大前提下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详本书第一章)。近代以来,则更是人言人殊,千奇百怪,所谓生殖崇拜说、龟卜兆纹说、古文字说、筮数说、结绳记事说、太阳崇拜说、天文历法说……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说与原始时期的文化现象有关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涉及到了。那么,今天当我们回过头来反思先哲时贤的种种观点时,究竟能不能找到一种有史料支持的、相对合理的解释呢?本书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对此做出了回答。又如卦爻象与卦爻辞的关系问题,从《左传》《国语》中记载的筮例到《易传》,再到传统易学,都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也都以揭示并说通此种关系为其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也都透过解释并说通此种关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而近代以来,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否认象辞之间有联系,注释卦爻辞也不考虑卦爻象的价值。对此,本书利用现代学者关于卦爻辞编撰体例的研究成果,证明与近人的说法相比,《易传》和传统易学的理解更具合理性。又如《易传》的学派归属问题,自汉代尊《周易》经传为经书以来,两千年间,《易传》一直被视为儒家的经典。但上世纪八十年代始,有学者提出异说,力证《易传》是道家的作品。于是学者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本书对这一问题则从《易传》成书的思
  想文化资源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易传》一书,是在汲取先秦诸家思想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撰述而成的,其中明显地受到了巫、史传统的影响,以及道家、阴阳家、儒家等等的影响。可以说,它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系统融合诸家之说的集大成之作。但《易传》传承或汲取诸家的思想,目的往往是为了更好地彰显儒家的价值理想。所以,一般说来,我们仍视《易传》为儒家的作品。又如经传关系问题,传统易学虽然也承认经传的成书“世历三古”,但因“人更三圣”,圣圣相传,所以向来把《易传》看作是《易经》的标准解释,看作是认识《易经》的唯一路径。所以,两千年来以传解经,牵经就传,经传已经成为相即不离的一个整体。近代以来,有学者认为,《易经》与《易传》,性质不同,历史观念不同,因而不能根据《易传》来解释《易经》,相反应该是经传分观,以还其各自的本来面目。对于这两种对立的观点,本书则从“实证的层面:经有故传有”,“解析的层面:经暗有而传明之”,“诠释的层面:经无而传有”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化解。
  在上述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书还适当地运用语言分析的方法,解释学的方法等,对经传中的概念、范畴、思想进行了探讨。在上编中,本书根据孔子“学《易》可以无大过”的心得体会,透过对卦爻辞中的“断占之辞”的分析,讨论了《易经》中的“人道教训”。在下编中,本书透过《易传》解经体例的分析,从“钩沉筮法体例、揭明吉凶之理”,“借助筮法结构、演绎阴阳法则”,“超越筮法局限、贯通生命之道”等三个层面,讨论了《易传》把筮占之书《易经》引向哲理之书的解释学进路。在此前提下,进一步讨论了《易传》中的天人问题,《易传》对“道”认识。最后结穴于“《易传》与中国哲学”。
  
  理论意义
  众所周知,《周易》经传,自汉代被奉为经学之首,终整个封建时代,一直是历代学人研究、解读的经典。本课题所论及的问题,都是两千多年来《周易》经传研究中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问题。这些问题搞清楚了,对于准确理解传统易学发展的历史,将极具重要意义。
  上个世纪初,随着封建时代的终结和新文化运动的勃兴,传统经学受到很大冲击,传统易学关于《周易》经传的种种认识,如伏羲画卦,文王重卦,周公系辞,孔子作传,“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等等成说,几乎都受到了批判和怀疑。前述“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问题”, 也因着这些批判和怀疑而一时成为学术界最为热点的问题这种热,几乎绵延了差不多大半个世纪。因此,搞清楚这些问题,对于准确把握二十世纪《周易》经传研究,乃至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精神等,将极具重要意义。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地下考古发掘中有关《周易》部分的出土材料的面世及研究,人们发现,传统易学中关于《周易》经传的诸多看法,并非毫无根据,而上世纪初的种种“新见解”反倒颇有“疑古过勇”之嫌。于是,学者们利用新出土文献,对前述“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问题”作出了进一步的研究,乃至于这些问题又成为当前易学研究中最为前沿的问题。因此,搞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把握当前学术最新动态,洞察《周易》经传研究的发展方向,将极具重要意义。本项研究,把传统易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上世纪易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和当前易学研究中的前沿问题有机串联起来,加以探讨,其价值及意义不言自明。

  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方面,《周易经传研究》以专题研究为主,对于十五个专题中的每一个专题中所涉及的问题,该书均先考镜源流,再分析研究现状,后申述自己的研究心得。以这样的实证方法为基础,根据问题的不同,该书还运用了语言分析的方法,解释学的方法等。

  社会影响
  该书作为首批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书目,出版之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均有报道。

  成果社会反映 
  该书作为首批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书目,出版之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均有报道。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07年和2008年分别被引一次。

  成果获奖情况 
  2007年荣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