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汉:《权威评价论》
2010-03-04
作者:陈新汉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权威评价论》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6年
出版单位 上海人民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一、篇章结构和基本观点
本书是我的评价论系列的第四本专著。认识活动包括认知活动和评价活动。在与认知活动相对照中研究评价活动的机制,由此形成评价论的第一本专著《评价论导论——认识论的一个新领域》(1995)。社会评价活动就是以社会群体为主体的评价活动,对其机制的研究就形成了第二本专著《社会评价论——社会群体为主体的评价活动思考》(1997)。民众评价活动和权威评价活动分别是社会评价活动的“无机”形式和“有机”形式。对它们的研究就分别形成了第三本专著《民众评价论》(2004)和第四本专著《权威评价论》(2006)。前二本专著获得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著作类),第三本专著获得了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
《权威评价论》有三编十章。第一编《权威评价活动的根据和历史形态》共三章。社会群体是个体存在的普遍形式,可分为有形群体和无形群体。有形群体内总存在着层层相叠的结构或组织,从而形成权威系统。权威机构处于群体内权威系统金字塔的顶端。权威评价活动就是以权威机构为现实主体的评价活动,是作为权威评价活动实际主体的社会群体表达意志的“有机”形式。权威评价活动有两个环节即选择评价标准和整合价值信息。宗法宗族制评价活动、宗教裁判所评价活动和科举考试制评价活动是权威评价活动中的几种历史形态。
第二编《权威评价活动的机制》四章。社会群体的需要必须通过曲折的途径被意识,从而转化为权威机构的评价标准。权威评价标准既有“软件”形式,又有“硬件”形式,体现为一个指标体系。决策活动是评价活动中选择评价标准和整合价值信息两个环节的关节点,体现了主客体因素的统一,与人的意志自由相联系,是主体意志的集中体现。与民众评价活动相比较,权威评价活动的决策活动具有两个较为显著的特点:自觉性和复杂性。决策在本质上是评价活动,优先推理是其独特的一种思维形式。一个完整的权威评价活动应该把对其评价结论的检验和修正作为其内在的环节,但检验和修正在本质上又是权威评价活动的自我评价。法律评价活动、行政评价活动和国家道德评价活动是权威评价活动的几个主要类型。
第三编《权威评价活动的权威性、基本矛盾及其解决》三章。权威评价活动的权威性主要体现在权威评价活动及其结论由观念形态转化为所属社会群体的实践行为上。为此,权威机构通过层层相叠的组织机构实施一系列的活动和措施。其一是赏罚机制。韩非子的“二柄”论就是赏罚论。其二是舆论机制。权威机构通过舆论宣传对社会舆论进行操纵或引导,由此产生“强制力量”。其三是良心机制。权威机构的前二个机制都能对良心的形成发生作用,从而对个体从内心深处发生作用。权威评价活动的基本矛盾离不开对以“经济人”思想为理论渊源的“理性最大化行为假设”的理解。处于权威机构具体职位上的“官员”具有两重性,由此决定了“官员”和权威机构在行使权力过程中的“公”与“私”的矛盾。这对基本矛盾使以权谋私成为可能。由于腐败,权威机构不一定能成为社会群体的现实主体,但总是社会群体行为的现实的责任主体,然而其所承担的责任,在实际上却总要由社会群体的全体成员来承担,由此就产生权威评价活动中的悖论。民主机制和制度反腐是当前权威评价活动科学化研究中最主要的两个问题,为解决悖论指出了方向。
二、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1.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权威评价活动的内在机制。根据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关于社会意见发表的“有机形式”和“无机形式”的观点,我认为以社会群体为主体的社会评价活动有两种现实形式,即作为其“无机”形式的民众评价活动和作为其“有机”形式的权威评价活动。《民众评价论》研究了“无机”形式的机制;本书即《权威评价论》用三编共十章的篇幅(约38万字)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权威评价活动的机制。这是我的评价论体系的第四本专著,其他三本专著分别是《评价论导论》(1995年)、《社会评价论》(1997年)、《民众评价论》(2004年),《权威评价论》正是在前三本评价论专著的基础上形成的。本书较系统地研究了权威评价活动的机制。这样的研究在国内尚属首创。
2.从评价论的角度具体地分析了法律评价、行政评价和权威道德评价的机制。本著认为,在当代社会,国家机器最能体现权威机构的特征,国家权威评价活动最能体现权威评价活动的特征。而司法机关所进行的法律评价、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所进行的评价以及国家权威机构的道德评价是权威评价活动比较典型的形式。尽管学界从法律的、行政管理的以及道德宣传的角度等对法律评价、行政管理活动中的评价以及权威道德评价都进行过研究,但从哲学评价论的角度或从权威评价论的角度来对它们的评价机制进行研究还没有。因而,本著的研究就具有创新性。
3.分析了权威评价活动中的腐败问题。本著从以“经济人”思想为理论渊源的“理性最大化行为假设”出发,对处于权威机构具体职位上的“官员”的两重性作了分析,由此提出了权威评价活动中“公”与“私”的基本矛盾。这对基本矛盾使权威机构在评价活动中以权谋私成为可能。本著具体地分析了权威评价活动中的腐败主要地并具体地体现在评价活动的两个环节的决策中;还具体地分析了由权威评价活动腐败引出的悖论,并认为悖论的出现意味着理论问题内部深蕴的矛盾被尖锐地揭示了出来,从而指出了思维的辩证方向。民主机制和制度反腐是当前权威评价活动科学化研究中最主要的两个问题,为解决悖论指出了方向。对于“官员”腐败问题的研究已经很多,但从权威评价论中的基本矛盾尤其是其中所蕴含的悖论来进行研究,这在国内尚属首创。
三、研究方法
1.比较研究法。《权威评价论》和《民众评价论》是姐妹著作。权威评价活动和民众评价活动是社会评价活动的两个现实形式,前者是社会评价活动的“有机”方式,因而是自觉的;后者是社会评价活动的“无机”方式,因而是自发的。本著是在与民众评价活动的对照中来研究权威评价活动机制的,由此就可以更为具体地理解权威评价活动的机制。
2.抽象—具体法。权威评价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凡有社会群体存在的地方一般都存在着权威评价活动。本著从社会现象中概括出抽象的规定,运用到对权威评价活动具体形式的分析,揭示权威评价活动的内在机制,再对较为典型的权威评价活动例如法律评价、行政评价、权威道德评价等进行剖析,达到在思想中对其机制的具体理解。尤其是对社会上的腐败问题进行研究,从权威评价活动的基本矛盾及其引发的悖论进行分析,就具有相当的深度。
3.历史与逻辑统一法。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和部落中已经存在着权威评价活动,现代社会的权威评价活动更加复杂,尤其是当今社会尚在漫延的“官员”腐败问题。本著研究了较为典型的历史权威评价活动形式如中国宗法宗族制评价活动、中世纪西方的宗教裁判所评价活动和中国封建社会长达2千年的科举制度的选士评价。由此作为历史起点,进行逻辑的展开,分析权威评价活动的机制,联系现实对权威评价活动中的基本矛盾及其引的悖论进行较为具体的思考,体现了对于权威评价活动的逻辑性。从而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角度来理解权威评价活动的机制。
四、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本著是教育部“十五”规划第一批立项课题(01JA720001)的成果,由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资助评审委员会对资助著作的质量要求很高。在本著申请资助出版时,共有99本书稿申请资助,但通过评审同意资助的却只有包括本书在内的28本。我的其他三本评价论著作《评价论导论》、《社会评价论》、《民众评价论》的出版都获得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
以本著作内容为基础发表的主要论文有:
1.《论权威评价活动的机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4)。
2.《论评价活动的两种现实形式》,《天津社会科学》(2003.1),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3.4)。
3.《论社会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学术月刊》(1997.7),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1997.9)。
4.《哲学的问题意识》,《光明日报》(2005.8.2),全文转载于《新华文摘》(2005.19)
5.《论权威评价活动中的腐败》,《山东社会科学》(2005.12)。
6.《论群体自我评价活动的机制》《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2)。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价值哲学的角度看》,《哲学研究》(2007.11)。获上海市第七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二等奖。
8.《论社会的自我批判》,(学术交流2008.3),长篇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7)。
9.《马克思社会自我批判视阈中的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获上海市社联“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征文优秀论文奖。
10.《论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0)。
成果社会反映
1.由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书?页标明)。
2.为200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第一批立项课题(01JA720001)结题报告。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由《权威评价论》内容引出的主要论文及其引用有:
《论权威评价活动的机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4);《论评价活动的两种现实形式》,《天津社会科学》(2003.1),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3.4);《论社会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学术月刊》(1997.7),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1997.9);《哲学的问题意识》,《光明日报》(2005.8.2),全文转载于《新华文摘》(2005.19);《论权威评价活动中的腐败》,《山东社会科学》(2005.12);《论群体自我评价活动的机制》(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价值哲学的角度看》,《哲学研究》(2007.11)(获上海市第七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二等奖);《论社会的自我批判》,(学术交流2008.3),长篇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7);《马克思社会自我批判视阈中的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获上海市社联“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征文优秀论文奖。《论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