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刘学智:《中国学术思想编年·隋唐五代卷》
2010-03-04 作者:刘学智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中国学术思想编年·隋唐五代卷》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6年7月      
  出版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一、篇章结构

  本书以条目形式编排,精心选择了隋唐五代思想史方面的重点学人、重要著作和影响学术发展进程的重大学术事件700余条,涉及儒中哲学史、思想史、文学史、政治思想史等方面,涵盖儒、道、释及文献学、目录学、谱谍学等诸多领域,是一部对中国学术史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在每一立目下,既有经过深入考察和研究而撰写的述评,还有原始专设“文献”引证,有不少条目还专设“考辨”,即对于学界有争议或文献记载不一致等问题,尽可能地做以比较深入地考证。本书中有考辨126条,对许多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使一些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有了结论。

  二.基本观点和学术创新
  本书对隋唐五代时期学术思想史上的诸多问题都提出了独到见解,主要表现在:1、对该时期学术思想的时代特征、思想主旨做了较深入的理论探索;2、对重要思想家、学者的学术贡献、学术思想和学术影响作了较为周全的论析;3、对此一时期代表性的学术著作的内容、观点作了全面的概括、归纳和合理的评价;4、对该时代不同学派争论的问题及其实质作了必要的分析; 5、对重要思想家、重要著作、重大事件的历史年代做了翔实的考证。 这些学术见解的提出乃是以大量而翔实的史料、文献为依据,以对学术界已有的代表性学术观点的评议为基础的。这种以丰富资料为基石、以广阔学术视野为背景的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较之一些仅靠片面史料甚至孤证而得出结论的学术论著。因篇幅所了发,这里不便列举具体的观点。故赵馥洁教授认为,“以丰富资料为基石、以广阔学术视野为背景的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远远胜过一些仅靠片面史料甚至孤证而得出结论的学术论著,更与哪些凭空立言、无征而论甚至主观臆断的所谓‘创见’不可同日而语。”

  三 研究方法和难度规模
  本书采取思想史与学术史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基本方法,同时将史与论相结合,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相结合,并将系统方法运用于思想学术史的研究中,特别是尽可能做到“有总有分、有述有论、有考有辨、有征有断的研究方法”,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辩证分析的科学精神。”(赵馥洁语)这样研究起来确有较大难度,不仅要翻阅大量的原始文献,还要考察历史上及当代学人大量的研究成果,从而对某一问题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例如:王通其人及其所著《中说》的真实性,史多有疑。对此本书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了翔实的考证。通过引证唐人陈叔达(?-635) 、通之弟王绩(585-644)及王勃(650-?)、通之五代孙王质、刘禹锡(772-842) 以及皮日休(834-883)《文中子碑》等记载相关事迹及评说,证明王通确有其人,《中说》确有其书,并对其年代提出令人信服的历史上对其存在的怀疑,根据是不足的。又如对玄  首途西行的时间,史料记载颇异,经过深入考证,确定其首途西行求法的时间是贞观三年。

  四、该书出版后有较大的反响
  多家报刊发表了评论,陕西日报还以“陕版图书在京出彩”为题,报导了该书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销售火爆的情况。

  成果社会反映 
  这是我国第一部以编年体形式撰写的中国隋唐学术思想史,该书出版后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好评,也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2007年入选首届国家新闻出版署“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工程”。《哲学动态》曾发表张波等专文评论,称该书“立体地展示出不同时代的主流学术思想文化”,“是当代中国学术思想研究中的重要力著。”《中国哲学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读书报》、《西安日报》、《海南日报》等均发表评论予以肯定和赞扬。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郭齐勇先生评价称“该书有填补空白之功。”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学者周桂钿教授评价称:“该书一定会对学术研究发生大的影响”。陕西社科联主席赵馥洁说:“以丰富资料为基石、以广阔学术视野为背景的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远远胜过一些仅靠片面史料甚至孤证而得出结论的学术论著,更与哪些凭空立言、无征而论甚至主观臆断的所谓‘创见’不可同日而语。”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罗安宪:《中国孔学史》列为《参考文献》(该书873页)并被多篇学位论文引用。
  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成果获奖情况 
  2007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工程”。
  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