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军:《周易郑氏学阐微》
2010-03-04
作者:林忠军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周易郑氏学阐微》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5年8月
出版单位 上海古籍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该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5年8月出版。全书36万余字,共461页。本书立足于当今文化背景,运用现代话语系统,在已有古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郑玄易学作了完整系统的研究,全面阐发了郑玄易学的价值,并对郑玄易学资料作了全面系统的整理与诠释。
全书分为上编和下编,上编由九章内容构成。第一章分析了郑玄易学产生的社会背景;第二章描述了郑玄的人生轨迹;第三章探析了郑玄易学的渊源与著述;第四章从本无论及其象数形成、天道法则与易之三义、阴阳之气与物之兴衰三方面论述了郑玄易学的天道观思想;第五章介绍了郑玄明天道的象数思想,着重论述了卦气说、爻辰说和易数说;第六章论述了郑玄的法天道的人道思想,指出郑玄易学是一种天人之学,以《周易》为工具来阐发人道思想;第七章围绕易之起源、三易说、《周易》成书等三个问题诠释了郑玄《易》学独具特色的易学史观;第八章用哲学诠释理论审视郑玄易学,指出郑玄的易学诠释方法是象数义理并重同时兼顾训诂的多种易学诠释方法的综合使用;第九章论述了郑玄易学的地位、影响与现代价值,指出郑玄易学是对两汉易学的总结和整合,对后世影响很大,在今天具有普世价值。下编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传统易学方法对历来辑集的郑玄注经,注《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之文进行了详尽的考证、辨析及通释,对郑氏《易》学资料作了全面系统的缉集、分梳与整理。书末附有《易赞》和《〈周易郑氏注〉序跋选录》。
本书是作者长期研究郑玄易学的概括和凝炼,也是郑玄易学最新的研究成果。该书学术上的创新和突破主要是首次运用新出土的文献资料整理和解读其文字意义,并用现代西方解释学理论审视郑玄易学方法。提出:郑玄易学是一种方法解释学、由方法进入义理;郑玄易学不仅是重象数,也重义理,纠正了自古以来郑玄易学偏重象数的说法等论断。具体表现为:第一、作者揭示了郑玄易学的实质是一种天人之学,消除了郑氏治易偏于象数而疏于人事的误解。作者指出“郑玄易学,就其实质而言,与汉代其它易学一样,是一种天人之学”。第二、以经传为本,从诠释学的角度论述了郑玄注《易》融象数义理于一体的易学方法。将郑玄注《易》的取象方法,概括为“以象生象”和“象外生象”,并在“象外生象”中,重点论述了郑玄独具特色的“爻辰法”,细致剖析分类,补前人之所无。作者在论述郑玄重象数注《易》的同时,又阐明了其义理并重、以史治易、以礼注易、兼顾训诂等多种易学诠释方法。第三、对郑易释文作了详尽的考证与精确辨析,并参照近几年新出土的易学文献,力图再现郑氏易之本来面目。本书考据扎实,论析深入,旁征博引,分析考辩,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令人信服。对于进一步研究易学史、中国哲学史乃至整个思想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此书是海内外第一部系统研究郑玄的易学哲学思想的研究专著,作者不仅把郑玄视为一个经学家,更视为一个思想家,以此出发,在解读郑玄零碎支离的易注同时,着力挖掘开显其隐藏在注易背后一整套完整的易学思想,力图按照其固有的易学思想的逻辑体系,结合当时社会文化背景探讨郑玄易学天道观和人道思想、以及与此相关的的象数思想和易学史观。进而又以哲学诠释理论审视郑玄象数、义理兼顾训诂易学方法,系统阐述其易学的意义,深刻地揭示了郑学易学地位、影响和现代价值。最后在吸收前贤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传统易学方法对郑玄《易注》作了重新的整理和解读,对于郑本周易所使用的疑难文字,参照近几年新出土易学文献也做了详尽的辨析,力图再现郑玄之本义。
此书出版后,在海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学人给予很高的评价,如:《评〈周 易 郑 氏 学 阐 微〉》(《东方论坛》2006年第4期)、《融旧铸新别开生面——读〈周 易 郑 氏 学 阐 微〉有感》(《东岳论丛》2007年第1期)。有许多期刊和网络作过介绍,如《周易研究》2005年第5期、《中国儒学年鉴》2006年都对本书内容作了介绍。本书内容有多篇论文在《哲学研究》、《周易研究》、《孔子研究》、《中国哲学史》等重要刊物发表,并有数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
成果社会反映
书评:
1、《东方论坛》2006年第4期发表曾凡朝博士书评《评〈周 易 郑 氏 学 阐 微〉》,认为本书的出版对“当前与今后中国易学史的研究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东岳论丛》2007年第1期发表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哲学博士谢金良书评《融旧铸新别开生面——读〈周 易 郑 氏 学 阐 微〉有感》对本书给予了高度评价。
转载:
1、本书第四章《郑玄易学天道观》以《试析郑玄易学天道观》为题,发表于《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4期(P48—P56),并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3年第3期(P44—P52)全文转载。
2、《从战国楚简看通行〈周易〉版本的价值》发表于《周易研究》2004年第3期(P16—P20),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4年第9期(P26—P30)全文转载。
《周易研究》2005年第5期、《中国儒学年鉴》2006年对本书内容作了详细介绍。
成果获奖情况
2007年获山东省第二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