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风:《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演变》
2010-03-04
作者:李正风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演变》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6年9月
出版单位 清华大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与基本观点
第1章“引言:论题的提出与本书的任务”。本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是认为,科学是以生产科学知识为职能的社会生产活动和生产制度。历史上科学体制的变迁,不同国家科学能力的变化,以及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都与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联系在一起。研究科学知识的生产方式及其演变,是理解科学及其发展规律、发展模式,以及国家科学能力变迁的关键。以往学术界主要从认识论角度来分析科学知识是如何生产的,但事实上科学知识的生产不但涉及到认识方法,而且关系到科学知识生产的技术手段,以及与之关联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制度。因此,对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研究在本质上意味着科学观上的重大变革,意味着坚持“实践建构论”的科学观。科学不仅是“发现”的活动,而且是“创造”和“生成”的活动。科学实践不断建构科学知识生产的能力,形成并不断创造与科学知识生产相关联的制度结构、组织形式,发明新的科学知识生产方式。
第2章“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理论分析”。在系统分析科学知识生产的特点和唯物史观“生产方式”范畴的基础上,本章重点分析了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四要素系统结构”:四要素包括(1)科学知识生产的认知方式;(2)科学知识生产的技术工具与技术程序;(3)科学知识生产的组织形式;(4)科学知识生产的制度结构。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时期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系统结构。要素之间的历时性关联沿着认知要素、技术要素、组织要素和制度要素的发展逻辑渐次引入新的要素,使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重心从基于个体的认知维度转移到基于社会的组织维度和制度维度。共时性关联体现着不同要素共时性变迁的相互联系和协同进化。不断变化的资源禀赋、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以及不断更新的思想观念,共同促进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当旧的科学知识生产方式成为释放蕴藏在新的资源禀赋中的科学知识生产潜能的障碍时,当旧的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制约着的科学知识生产能力难以满足社会对科学知识日益增长的需要时,当人们敏锐地认识到传统的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内在局限性时,便要求变革旧的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塑造新的科学知识生产方式。
第3章“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历史演变”。本章的特点是从科学知识生产与社会生产体系之间的关系出发,系统考察科学知识生产演变的历史进程。近代科学革命之前,以“哲学思辨式”、“经验试错式”的科学知识生产为主,在这一阶段,科学知识生产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劳动。科学知识生产是零散的而非系统的,是个人行为而非社会目标。科学知识生产对社会物质生产有影响,但这种影响在空间维度上被局限在非常狭窄的范围,在时间维度上难以有效地传递和扩散。近代科学革命本质上是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其核心是“实验型”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确立及其体制化。“实验方法”及其体制化不但改变了科学知识生产的认知模式,也改变了科学知识生产的技术程序、组织方式和制度结构,并使科学知识生产成为具有独特价值和目标的社会建制。科学职业化是科学体制化的关键环节,其实质是形成使科学知识生产纳入到整个社会生产体系之中的社会体系和产权制度。近代科学职业化有特殊的实现机制,这使“学院科学”成为近代科学的主要表现形态。
第4章“当代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本章把当代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作为科学知识生产方式演变的新阶段,具体分析了当代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特点。研究表明,当代科学与政府之间形成新的契约,大学与企业之间形成新的联系,科学知识生产与应用之间、科学知识生产投资者与执行者之间“二元分立”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科学知识生产成为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关键因素。当代科学知识生产过程中新的社会需求和利益格局的形成,改变了科学共同体的传统结构,推动着科学共同体的分化和重构,导致科学家行为规范和科学知识生产激励机制发生新的变化。
第5章“结语:本书的结论与待展开的研究”:概要总结本书的基本结论;指出在本书工作基础上有待进一步展开的两方面研究。
2、主要创新与学术价值
本书是目前国内系统、全面考察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历史演变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主要创新与学术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生产方式”的分析视角形成了理解科学的新进路。明确提出了“实践建构论”的科学观,为研究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演变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把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生产方式”的范畴扩展到对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分析。充分借鉴科学认识论、科学哲学、科学的社会研究等理论成果,明确提出并系统分析了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范畴,系统考察了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内涵和系统结构。
第三,探讨了影响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主要因素,分析了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变革的动力和机制。
第四,把科学的哲学研究和社会研究等视角结合起来,分析近代以来科学体制化的结构和进程,从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变革的角度解释了科学中心转移的影响因素,特别是探讨了科学职业化的实质和机制,研究了科学知识生产与社会生产体系之间交换关系的形成和机理,揭示了科学共同体与政府、社会之间的“集体契约”及其当代变化,由此对“学院科学”的成因,以及向当代“后学院科学”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解释。
第五,把科学职业化机制的分析与科学的规范结构和科学知识生产激励机制的研究结合起来,重新反思了默顿关于科学规范结构和科学奖励机制研究的意义及其局限性,探讨了当代科学规范结构的新特点和科学知识生产动力机制的新变化。
3、研究方法与社会意义
(1)把唯物史观关于“生产方式”的研究方法运用于对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分析,并从科学知识生产的特点出发,形成对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系统认识。
(2)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充分体现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演变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通过历史分析展现人类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下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主体选择性和历史复杂性,通过逻辑分析揭示人类追求更具竞争力的实践方式而不断驱动科学知识生产方式演变的内在机制。
(3)充分借鉴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在明晰不同研究视角的意义及其局限的基础上,努力消除不同研究视角之间的相互隔离,通过不同研究视域的融合形成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变革的整体图像。
本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第一,对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系统研究,有助于重新理解和丰富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认识;第二,对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系统考察,有助于重新反思传统的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研究,拓展科学哲学的研究视野,促进科学的哲学、社会学和政策研究等视角的结合,有助于形成理解科学及其发展规律、发展道路的新思路。第三,通过系统地研究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问题,可以为制定科学政策和科学发展战略提供新的理论思路。
成果社会反映
书评:
马恒通,以“实践建构论”科学观 把握科学知识的生产 ——简评《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演变》,《科学学研究》,2007年第4期,798-799
樊春良,开阔的视野 创新的尝试——读《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演变》,《民主与科学》,69-71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据中国期刊网统计,2006年9月出版以来被期刊文章引用16次。
成果获奖情况
2006年获北京市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