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富兴:《分化与突围:中国美学1949-2000》
2010-03-04
作者:薛富兴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分化与突围:中国美学1949-2000》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6年6月
出版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本著包括以下五章
总把新桃换旧符:“美学大讨论”
荣耀与孤独:蔡仪美学日新之谓盛德:朱光潜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李泽厚美学
大乐与天地同和:周来祥美学
尾声:往事与梦想
本著集中反思20世纪下半叶50年的中国大陆美学,深入分析了美学大讨论以及蔡仪、朱光潜、李泽厚和周来祥四位美学家的美学理论成果,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各家的学术特征、思想成果与理论局限,并宏观地总结了20世纪后期中国大陆美学的历史发展阶段、审美理想、学术特征和既有局限,并对新世纪中国美学的未来走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本著之基本观点有
(1)这次美学大讨论是新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它对整个20世纪后期的中国美学有学术定型作用。它不只为当代中国美学提供了基本性的话题(比如美本质),基本性理论格局(比如美学四大家),还规定了它最基本的学术形态。20世纪后期中国大陆美学的三大形态——马克思主义美学、哲学美学与认识论美学,均奠基于此。
政治批判的非学术性因素,也许是这场大讨论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启示。非此即彼的对立型思维,是这场美学大讨论留下的又一笔“遗产”。
(2)蔡仪先生建立的是从唯物主义到认识论再到典型说的美学理论框架,是一个唯物主义认识论美学体系。这在当代中国,是一个很有理论个性与逻辑力量的美学体系。蔡仪所提出的这个美学体系又是当代中国哲学美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反映论文艺理论体系曾长期以来是人们理解文学是最基本理论框架。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对唯物主义哲学之误解,美学学科意识尚不自觉,是蔡仪美学的三项学术局限。蔡仪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美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来自于异域文化的东西,是近代西方哲学之产物,是一种西化很重的美学理论。由于它不符合中国文化所固有的哲学美学传统,因而学术界接受起来就存在着潜意识层面的种种障碍,一旦失去国家意识形态方面的特殊优势,它的处境就更难。这便是蔡仪美学的另类性质。蔡仪美学当有新的学术前景: 化观念为方法, 以深入细致的审美对象的实证研究, 走从哲学认识论美学到科学美学的学术路线。
(3)新中国初期,朱光潜先生身处逆境而仍能在美学上大有作为。他积极参与了以批判自己的学术观点为开端的美学大讨论。在此过程中,他却能反客为主,提出了一系列带有普遍性的重大理论问题,最后卓然成一家言,既自我树立,又推动了当时整个美学理论界的思考,创造了当时美学界的奇迹。世纪后期, 朱光潜先生美学学术道路的变迁不只是美学观念层次的变迁, 更重要的是美学研究方法与学术形态的变迁: 从心理美学转变为哲学美学, 走上了与其前期美学正相反的自上而下的道路。这既是朱先生个人的学术误区, 也是整个20 世纪中国美学的遗憾!朱光潜后期美学同时具有认识论美学与实践美学特征,典型地体现了20 世纪后期中国美学从认识论美学向实践美学过渡的历史轨迹,是这一演变的中介形态,它具有哲学美学、认识论美学、实践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等20 世纪后期中国美学之共性,同时又在美学学科意识和审美主体论两个方面显示出强烈的学术个性。由于时代的制约,朱光潜先生未能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备的美学理论体系,但是,这一理论在认识论美学与实践美学两个方面均有广阔的学术前景。
(4)李泽厚先生的实践美学是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的重要理论收获,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学术影响。哲学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和人类学本体论美学是其主要的学术特征。李泽厚后期实践美学内部存在着群体理性与个体感性、工具本体与心理本体、哲学与美学、论与史四对矛盾,人类学视野是群体理性立场与工具本体论之根源,它根本上制约了心理本体论这一主体性实践哲学本旨。后期实践美学是主体性实践哲学之附庸,而非独立深入的美学理论。李泽厚意欲在美学的史论结合中会通中西,然实际是以西释中。诸种矛盾结合在一起,极大地制约了实践美学的学术成就。李泽厚实践美学在人类学美学、审美文化研究和审美的当代文化功能三个方面尚有极好的学术前景, 可作进一步深化与拓展。实践美学既可作为一个学派继续发展, 亦可以更自由的形式融入当代中国美学, 为各家广泛吸收。
(5)周来祥的和谐美学从提出美是和谐这一核心命题开始,然后将这一命题分别地贯彻到美学、文艺美学、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和中西比较美学各个领域,将和谐这一静态、抽象的核心范畴演化为古代素朴的和谐美、近代的崇高美和现代的辩证和谐三大人类审美历史形态,建构出一个史论结合、横跨中西、纵贯古今、宏大细密、个性卓然的美学理论体系,划出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体系创构与历史把握相结合的精致圆圈。和谐美学从其思维形式与学术研究方法上,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古典形态的美学,它根本地依附于西方古典美学传统。其胜人处正在宏观研究,其缺憾也在宏观研究。和谐美学在后黑格尔时代追求集大成式的美学体系,本身就有一种悲剧色彩。
(6)“新古典主义”是对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审美观念上的描述。本时期中国美学经历过初创、复兴和转型三个历史阶段。哲学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西化美学是本时期中国美学最显著的学术特征。从审美观念和学术研究方法两个层面认真总结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的理论成果与历史经验是新世纪中国美学有所建树的学术前提。
(7)“后实践美学”是20世纪末新一代学人在学科意识和审美观念进一步自觉基础上努力超越原有理论局限,谋求理论创新的表现。它在追求美学观念的多元化和对于美学的精神现象学立场两方面取得了实在的进步;但是,它仍然具有哲学美学和审美本体论的情结,这是其学术局限。
(8)深入反思20 世纪后期中国美学学术局限的基础上, 新世纪中国美学至少可从以下三个方向谋求深化与自我拓展: 走出哲学美学的观念研究之路, 以具体深入的实证专题研究完成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回归本民族传统审美文化资源, 挖掘对人类审美意识史有普遍意义的因子, 将中华传统审美智慧融入人类美学知识谱系; 走出艺术中心论, 深入发掘自然审美、工艺审美和生活审美的当代人文价值, 丰富大众审美生活, 拓展审美形态研究新局面。
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上述所列之诸基本观点即是本著之学术创新之处,因为它们均是本著作者独立思考之后所得出的独到见解。这些学术观点在作为单篇论文发表时,已产生了较广泛的学术影响,多为同行学者所称引。这些学术观点对于新世纪中国大陆美学在全面、深入地反思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既有学术成果和学术经验教训基础上,实现美学学科意识、审美观念和学术研究方法三方面的自觉,实现当代中国美学的切实深化方面,应当具有较好的学术启示意义。
研究方法
本著在研究方法上的特色大概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每一家美学理论成果的分析上,都自觉地同时关注其学术成就与学术局限这两方面。如此,则既对所研究对象公允,另一方面也对继续研究者有切实的启示、指导作用;其二,个案研究与整体总结、历史回顾与现实考察相结合。前四章是对各个美学家思想成果的个案总结;最后一章则在会通考察诸家学术成就基础上,对20世纪后期中国大陆美学整体的历史发展阶段、学术特征、学术局限做了全局性的总结,得出了全局性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又对新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战略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
学术影响
本著绝大部分前提成果以单篇论文发表后,产生了较广泛的学术影响,为同行们多所称引。
成果社会反映
本著所属于之《20世纪中国美学史研究丛书》2004年入选新闻出版总署第一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本著前期成果以单篇论文发表后,有7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学术观点摘录2次。被学术同行称引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