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海:《民族性与时代性—现代新儒学与后现代主义比较研究》
2010-03-04
作者:李翔海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民族性与时代性—现代新儒学与后现代主义比较研究》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5年4月
出版单位 人民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本书分为三篇、七章。前两篇分别用两章篇幅论述了新儒学与西方后现代主义兴起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基本理论特征,对分别作为新儒学和后现代主义思想基础的中西文化的基本特质在比较的视野中作了阐释和分析。第三篇前两章从“民族性”与“时代性”两个维度,对新儒学与后现代主义间的异同作了比较与剖析。最后一章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历程、当代价值与未来走向等问题作了探讨。基本观点主要有:
第一,在对新儒学基本理论特质的梳理中,提出了“现代新儒学发展演进的内在理论向度是寻求宗教精神、哲学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的观点。国内学界对新儒学的评价有较大分歧。将其归根结底归结为“前现代”者有之,认为它在中国现代化问题上取得了“高度的理论成就”甚至认为中国理当按照它所指引的方向进行现代化者亦有之。本书在比较视野中将现代新儒学放置在儒家传统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和当代人类基本存在境遇之交会处加以考量,提出了“现代新儒学发展演进的内在理论向度是寻求宗教精神、哲学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这一有新意的论断,在肯定现代新儒学系儒学传统面向科学理性发达的现代社会势所必至的一步历史性转进的同时,对其“现代”品格作了集中论述和甄别。一方面指出,新儒学的有关理论努力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看作是对宗教、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中国式的解答方式,与西方后现代主义一起代表了面对一个相对主义盛行的时代在处理宗教、哲学与科学之整体关系的基本取向上所可能有的两种正相反对的基本选择,因而也就以特定的方式关涉到了人类的未来。另一方面,又从“理论基础部稳固”、“价值取向具有明显的后顾性”、“科学理性精神遭到扭曲”等几方面分析了其“现代”品格的内在局限。
第二,在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中,提出了“自由与虚无的交织构成后现代主义之基本价值取向”的观点。本书不赞成只注意后现代主义对自由的追求而片面强调其积极意义或者将其归结为虚无主义而希图彻底拒斥的主张,认为:无论是“自由”还是“虚无”,都是西方文化其来有自的传统。文艺复兴开启的放逐上帝的历史进程,在体现了寻求人之解放与自由的时代精神的同时,亦打碎了在基督教主导下的西方文化传统中原有的结构平衡,从而使虚无主义开始现身。由此,自由与虚无就成为共同体现西方现代文化之基本精神的“一体之两面”。后现代主义则相承西方现代文化的基本精神,在对个体自由的绝对追求中亦把虚无主义推向了极端。由此,不是自由或者虚无中的某一个维度而是两者的交织共同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并典型地表征了西方当代文化的成就与问题。
第三,在新儒学与后现代主义的比较研究中,提出了“后现代主义代表了西方哲学在当代发展中思想主题之转向”的观点。本书从民族性和时代性两个维度对两者间的异同作了比较分析,并着重考察了后现代主义在思想主题方面与中国文化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下几点相互关联的观点:其一,与西方文化的后现代转向相联系,西方哲学在思想主题上亦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转向:从以理性的方式认知客观世界为中心转而对人之生命意义的安顿问题予以了更多的重视。这一转向是相承西方近现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在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中出现的。其二,这一转向使中西哲学在思想主题上具有了更显明的类同性,有助于从人之生命本质的层面更充分地认识中国哲学之传统主题的重要意义,可以看作中国哲学传统所内蕴的强韧生命力的一个旁证。其三,这种类同性并不能作为西方哲学向中国哲学“复归”的见证,由此不可能得出“西方文化将向中国文化复归”的结论。
第四,从哲学层面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历程作了反思,得出了“现代性: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基本思想主题”、“从外在冲击到内在转化: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即现代化始于作为外在于中国文化的存在而对中国文化产生冲击,而终于成为内在于中国文化的价值理想)、“民族文化慧命的延续与发展: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主要成就”、“从外在冲击、内在转化到综合创新:中国文化现代开展的三大阶段”等结论,对中国文化的近现代化历程作了有新意的整体把握。
第五,对“如何面对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文化被挤压在同一个平面上的基本存在境遇而谋求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这一中国文化的时代课题,本书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观点:其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在使中国文化由于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间的张力而陷入两难困境的同时,亦为中国文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为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重新思考人类文化的现代历程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契机;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标志着西方文化中心论已走到了历史的尽头,从而为非西方文化的发展预留了更为广阔的可能空间;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为进一步推进中国文化的世界化提供了更为现实的机缘。其二,面对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文化被挤压在同一个平面上的基本存在境遇,中国文化既不应当轻言丢弃和颠覆现代化,又必须充分注意后现代主义的警策性意义。只有切实完成“真正实现价值系统从前现代向现代的转换”和“成就更为合理的现代性”双重历史任务,才能真正摆脱在现代与后现代间左冲右突的两难境地,并最终完成将自己独异的智慧精神贡献于人类新的轴心时代这一中国文化面向21世纪的历史使命。第三,为此,必须切实挺立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性;必须立足于新的综合与新的创造;必须摒弃因为机械地持守时代性之一维而坚持非此即彼之僵硬思考的思维模式,在古今中西的多种文化资源之间构成整体性的“诠释圆环”,形成高度辩证的联结。其四,在走向新的轴心时代的过程中,以注重和谐性、平衡性与稳态性为基本特质的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应当可以为改变现代性范式下形成的以绝对化地、直线式地追求“永恒增长”为基本目标的文化生态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2、主要创新与学术价值
第一,在世纪之交的文化反思中,自西方传入的后现代主义与现代新儒学一起被学界看作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思想文化界“迅速兴起”并“特别引人注目”的两股思潮。本书是学界第一部队现代新儒学与西方后现代主义展开系统的比较研究的专著,选题深入到了当代中国哲学的前沿领域并关涉到中国文化当代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在比较视野中对现代新儒学与后现代主义作了对比研究,在对于现代新儒学的内在向度、后现代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等方面均得出了有一定新意的结论。
第二,尝试把后现代主义思潮纳入思考的参照系,以重新反省中国文化。长期以来,人们反思中国文化的基本理论立足点就是现代化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人类在现代化经过长期的发展、其成就与问题均得到较为充分体现的历史时刻,对现代化及现代性的重新反省。如何把后现代主义思潮纳入思考的参照系,以重新反省中国文化,是我们理当面对的理论课题。本书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比照之下,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理论特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历程等重要问题做出了有一定新意的分析研究,对理论界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作出了有一定理论针对性与理论说服力的甄别与回应。
第三,面对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文化被挤压在同一个平面上的基本存在境遇,面向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以“现代性”为聚焦点,通过对现代新儒学与后现代主义的比较研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向作出了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思考。
3、研究方法
本书研究方法的特色有二:
第一,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的方法论构成了本书的基本理论立场。
第二,力图克服或以西论中火以中论西的理论偏颇,以开放而平正的理论态度,从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双重维度对现代新儒学与后现代主义展开比较研究。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本书及本项成果的前期成果已获得省部级奖三项,本书及本项成果的前期成果已被引用、转载、复印100余次。
成果社会反映
1、本书系199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于2003年底完成。结项鉴定为优秀。国家社科规划办在其网上发布的《2004年2月成果验收情况》的“当月红榜”中,对本成果提出了表扬。
2、国家社科规划办网站在“成果选介”栏目中介绍了本成果。
3、国家社科规划办组织编辑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选介汇编》(第一辑)介绍了该成果。
4、《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5期介绍了该成果。5、《中华读书报》2006年6月28日发表了对本书的书评。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经查阅学术期刊网和优秀博硕士论文库,本书及其前期阶段性成果共计被他引、转载和复印148次。其中本书被他人引用35次,前期阶段性成果先后被他引、复印和转载113次。
成果获奖情况
1、阶段性成果《中国文化现代化历程的哲学省思》一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2004年获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获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本书2006年获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3、本书被 “中国学术年鉴”编委会评选为2005年度哲学学科优秀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