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刘怀玉:《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学解读》
2010-03-04 作者:刘怀玉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学解读》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6年3月      
  出版单位  中央编译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全书共分十章,约34万字。第一章对国内外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回顾与反省,介绍了列斐伏尔思想的发展过程,特别是提出了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概念的前后期转变问题,这也是作者讨论列斐伏尔思想的框架。
  第二至第四章,作者主要分析了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形成过程,以及在这一理论形成过程中列斐伏尔所受到的理论影响。作者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列斐伏尔如何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怎样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入到日常生活批判的过程。早年的列斐伏尔虽然也在采用当时的一些正统马克思主义术语,但由于深受法国本土关于黑格尔与马克思关系研究的影响,其理论起点就反思传统解释,并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推进到日常生活批判领域。在这一部分,作者揭示了超现实主义、法国的黑格尔主义(科耶夫与伊波利特的解释)、尼采、存在主义等思潮对列斐伏尔的影响,这也是列斐伏尔早期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思想来源。
  第五到八章,《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主要分析了后期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列斐伏尔以消费社会与现代性为理论背景,特别揭示了资本主义当下发展阶段的特征:即“消费被控制社会”中日常生活的平庸化与神奇化。在消费社会,日常生活被符号化,在科层制的作用下,日常生活领域被划分为许多次体系,使人们在这些次体系中既感到日常消费的快意,同时在深层上更加依赖于这个社会。这是现代性的恐怖主义,它会使一切价值与意义消解。这部分构成了全书讨论的重要主题。
  第九章讨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解放理论。这一章讨论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列斐伏尔提出的“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的解放思想,二是如何定位列斐伏尔这一时期的思想。作者认为,列斐伏尔走向了“后马克思哲学”。
  第十章,作者主要讨论了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空间转向问题。列斐伏尔开启了新的主题:即空间的政治与解放问题,这构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本书的基本观点是,在列斐伏尔那里,“每天生活”同“日常生活”以及“日常性”之间是有质的区别的。他的早期思想集中研究了那种从来就存在着的,但充满着价值与神秘,即具有风格的“每天生活”;而他的中后期思想则侧重批判了作为现代社会异化现象的“日常生活”及作为现代性的机械重复节奏的“日常性”问题。他早期对日常生活主要采取了一种相对比较哲学化的与乐观的立场,认为被异化的日常生活世界既包括着被压迫的因素,也包括着解放的因素;而他的后期则对日常生活理解得更加微观与社会学化一些,也相对悲观了一些。他认为现代社会成了一个“消费引导型科层制社会”,而不是一个可供人们自由选择的休闲社会、丰裕社会。拯救现代性的命运只能通过一场以日常生活为平台的文化革命。列斐伏尔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谓“后马克思哲学思潮”的不自觉推动者,在其晚年他把社会历史辩证法改造成所谓“空间化本体论”,这实际上是把历史辩证法“空间化”的“后现代转向”。但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坚守着马克思的政治信仰与哲学理论基本底线。

  2.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本书系国内学者研究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第一本专著。本书以文本学的解读方法,研究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 1901-1991)这位现代法国哲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日常生活批判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
  第一,作者以详实的资料和精心的文本解读为基础,对列斐伏尔早期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梳理与讨论,令人信服地揭示了列斐伏尔思想的转变过程,丰富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成果。第二,作者对列斐伏尔的讨论,对消费社会与日常生活关系的剖析,虽然是在学理的层面展开的,但有着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学术关怀,对于我们面对当下历史生活,有着借鉴意义。第三,作者对列斐伏尔后期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作出了具有当代普遍思想史意义的重要定位,即认为他开启了“后马克思哲学”的研究道路。作者所提出的列斐伏尔不仅在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上存在着前后期的转变,而且也存在着从日常生活批判向空间理论批判的后马克思哲学转变,这一学术观点是值得重视的。

  3.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本书出版之前已经获得国内学者一定的关注,其中有些部分发表在国内重要刊物上,引起相关专家的好评。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孔明安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杨学功博士等学者均在文章中给予重要评价。此书在出版之前曾经先后入选2005年度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06年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以及2006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本书出版之后同样获得了学术界的关注与很好评价,中国人民大学梁树发教授等撰文称该书“以文本学的解读方法,研究了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中南财经大学吴宁高度评价说:“该书是目前国内学术界第一部较系统研究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的学术著作”。

  成果社会反映
  此书出版后,收到学术界的重视与好评。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仰海峰博士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发表书评,称赞此书为“一部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研究力作”:是国内第一本研究列斐伏尔思想的专著,通过讨论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作者提出了一些关乎当下现实的问题。
  中南财经大学吴宁在其研究列斐伏尔的专著《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2007)一书中高度评价说:该书“是目前国内学术界第一部较系统研究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的学术著作,在思想观点介绍、评价及引申方面,还有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前瞻性把握方面均有创新,对于推动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意义的讨论有重要参考价值,特别是对于认识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实践、新问题,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日常生活,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1、梁树发、彭冰冰:《近三年来我国学者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综述》,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 年6期
  2、孙亮:《生活世界理论旨趣的比较与对话——论马克思生活世界观与“生活世界”理论》,载《社科纵横》2007年第3期
  3、艾秀梅:《艺术何以源于生活,如何高于生活——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角度的重新解读》,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成果获奖情况 
  1、本书根据作者的博士论文《现代日常生活批判道路的开拓与探索——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修改而成。此论文先后入选2005年度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06年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2006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2、本书于2007年获得第十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