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韩跃红:《护卫生命的尊严 ——现代生物技术中的伦理问题研究》
2010-03-04 作者:韩跃红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护卫生命的尊严—现代生物技术中的伦理问题研究》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5年12月      
  出版单位  人民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章结构、基本观点

  篇章结构:
  该著作33.7万字,其9章。第一章现代生物技术及其伦理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概述了现代生物技术及其引发的伦理问题,阐述了生命伦理的基本原则,就生命伦理评价的方法论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第二至八章,分别就人类基因级研究、转基因技术、基因治疗、辅助生殖技术、生殖性克隆技术、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器官移植中的伦理问题和道理抉择做了专题研究。每个专题研究总结了该项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提出该项技术研发和应用中面临的伦理问题及其理论争论,运用以伦理学为主的理论和方法对上述伦理问题作分析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建议(包括立法建议、政策建议和管理建议)。
  第九章是对全书的理论提升,以护卫“生命的尊严”为题,厘清了人的尊严思想的历史脉络,深入辨析了人的尊严和生命尊严的内涵及相互关系,并就我国目前如何建构现代生命价值观,如何溶铸生命尊严观念,如何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益等现实问题发表了有创新意义的观点。
  基本观点:
  该著作站在生物学世纪的开端,审视现代生物技术研发中存在的诸多伦理问题。在以鲜明观点回答了如何应对这些现实难题的基础上,又突破了对生物技术进行伦理研究的视界,从对具体问题的思考中提炼出现代生命价值观的一般理念,进而把生命伦理学的核心原则提升到“保卫生命尊严”的高度,目的在于提醒人们关照我国当下存在的漠视生命、重利轻人的社会现象。因此,该著作以其理论高度、宽广的学术视野以及对社会现实深切的人文关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①选题具有开拓性和现实性。
   对若干前无古人的生物新技术进行伦理视角的探究,以得出解决伦理难题的办法,为规范生物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依据。
  ②研究视野宽阔,占有当时国际性的新材料。
  ③内容不乏独立见解和创新观点。
  第二至八章个论部分,在借鉴同行意见的基础上,就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了一些新主张,如针对器官移植强调死刑犯器官不宜作为主要的器官来源;活体供体须无压力的自愿同意;未成年人不能作为供体;须警防器官买卖和变相买卖;建议建立全国或地区性的器官移植网络中心,规范移植器官的收集、管理和使用等,这些观点有的被后来的实践所佐证,多数已经体现在2007年5月1日起实施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中。第一章和第九章总论部分,明确提出在生命伦理四原则(不伤害、有利、尊重、公正)中不伤害是首要原则;生命伦理评价的依据应侧重于后果而非动机;人的生命价值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平等性、至上性特征;“护卫生命尊严”是生命伦理学的核心原则;人的尊严是各项人权的价值来源和基础等独立见解,这些观点有的引起学界争论而成为当下的学术热点,并得到同行逐渐增多的认同。上述问题的探讨有利于从生命伦理视角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④方法上大胆尝试把生命伦理观点向法律和公共政策贯通。
   把生命伦理研究向法律和公共政策延伸,使其观点能够体现为立法建议和政策建议,同时在各章附录了相关的国际国内法律文件和部门规章,力图实现伦理与法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贯通,凸显生命伦理作为法律和政策基础之必要性。

  3. 研究方法
  方法上体现了跨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的特点,其中尤以伦理学研究和法学研究相互交融为显著特征。
  该著作作者(课题组成员)由伦理学、法学、攻学、生物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学者组成。他们发挥各自学科的优势特长,又通过合作与交流,取长补短,比较成功地实现了一次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主持,组织横跨文、理两个领域的人员,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尝试。因此,该著作(课题)以哲学伦理研究方法为主,兼用法学和社会学方法,具体而言,主要采用文献查阅和调研、理论分析与综合、必要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典型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①该著作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生物技术中的伦理问题和道德抉择”之成果。著作出版中引起我国著名伦理学学者万俊人先生的关注。在他的建议下,该著作被纳入由万俊人先生主编的《伦理学前沿丛书》之“应用伦理研究系列”。该系列丛书在我国伦理学界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②我国著名生命伦理学家邱仁宗先生和万俊人先生分别著作写了评介,印在封底。两个评介均对该著作给予了肯定和赞誉。
  ③该著作及其阶段性成果在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上引起较大反响。如《人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在由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与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联办的“政治与伦理-政治哲学的视角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后引起反响,所提观点后被列为全国第二届生命伦理学术会议的一个论坛专题“尊严是否需要引入生命伦理学”;《从克隆争论看尊重生命的原则》在北京国际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上报告后引起较大反响,相关争论延续至会后的学界论争和网上论争。该文观点有力支持了我国政府的相关政策。
  ④一年后该著作获得云南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9年4月初经查瓣得知,该著作及共组成部分的论文被其他文献引用共计17次,详见成果引用或采纳情况栏。

  成果社会反映 
  1. 该研究项目鉴定后,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办的《成果要报》选中。
  2. 该著作首次印数5000册,面市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云南日报》记者杨燕就本书专访了主编韩跃红女士,以《让生命价值观深植我们的精神世界》为题在该报2006年5月18日的读书版发表了专家访谈,积极评介该著作。
  3. 该著作在一些高等院校被选为生命伦理学课程的指定教材。
  4. 该著作出版后,得到中国应用伦理学网站评介;中国图书网等网站也纷纷推介该书;《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2009年第2期刊发了该著作的书讯。
  5. 该著作阶段性成果《人的尊严和生命的尊严释义》在《哲学研究》(2006.3)发表后被《新化文摘》2006年第13期摘登(第157页);发表在期刊上的3篇论文(阶段性成果)均被CSSCI收录。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经查新该著作及其阶段性成果(即级成部分)的论文其计被引用17次,引用情况如下:
  1. 该著作出版后被直接引用3次,引用文献分别是:
  ① 发表在《现代法学》上的《生物安全的立法求论》,见该刊2008年第6期第147-156页;
  ② 发表在《科技导报》上的《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探讨》,见该刊2007年第22期第56-58页;
  ③ 发表在《自然辩证法研究》上的《初议工程伦理学的建设方向?来自生命伦理学的启示》,见该刊2007年第9期第51-54页。
  2. 作为阶段性成果的论文《人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释义》,发表在《哲学研究》   2006年第3期的第63-67页上,被引用4次,分别是:
  ① 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上的《论人的尊严是宪政的伦理基础》,见该刊2008年第3期第250-254页;
  ② 发表在《医学与哲学》上的《人的尊严与生命伦理》,见该刊2008年第11期第34-36.42页;
  ③ 发表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版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新论》,见该刊.2007年第2期第198-200页。
  ④ 发表在《医学与社会》上的《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的难点问题研究》,见该刊2008年第3期第4-6页。
  3. 作为阶段性成果的论文《尊重生命-生命伦理学的主旨与使命》,发表在《光明日报》2005年4月12日学术版上,被引用3次,分别是:
  ①发表在《社会科学》上的《敬畏生命与生命价值观》,见该刊2008年第2期第141-147页;
  ②发表在《中国医学伦理学》上的《以人为本:中华医学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见该刊2008年第3期第133-135页;
  ③发表在《医学与哲学》上的《艾滋病人的临终关怀》,见该刊2007年第1期第28-29页。
  4. 作为阶段性成果的论文《从克隆争论看尊重生命的原则》,发表在《中国应用伦理学2002》第69-80页和中国应用伦理学网上,被引用5次,分别是:
  ①发表在《中国安全科学学报》上的《安全伦理学的建构-关于安全伦理哲学研究及其领域的探讨》,见该刊2007年第2期22-29页;
  ②发表在《医学与哲学》是的《关于人类克隆的哲学思考》,见该刊2005年第6期第12-15,27页;
  ③发表在《卫生软科学》上的《手术戒毒被“叫停”的伦理学思考》,见该刊2007年第3期第232-234页;
  ④发表在《道德与文明》上的《基因治疗面临的认识论挑战和伦理抉择》,见该刊2005年第1期第70-74页;
  ⑤发表在《科学技术与辩证法》上的《科技伦理-从学术道德与本人道德》,见该刊2005年第1期第27-29,50页。
  5.作为阶段性成果的论文《生命伦理评价中的方法论问题探讨》,发表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1期第93-96页上,被引用1次为:发表在《科技进步与对策》上的《论生物技术伦理原则》,见该刊2006年第8期第133-135页。
  6.作为阶段性成果的论文《基因治疗面临的认识论挑战和伦理抉择》,发表在《道德与文明》2005年第1期第70-74页上,被引用1次为:发表在《科技管理研究》上的《基因治疗技术安全性的哲学与伦理审视》,见该刊2008年第10期第275-277页。

  成果获奖情况 
  1. 2006年12月获云南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由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发。
  2. 获得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专项经费资助。
  3. 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生物技术中的伦理问题和道德抉择”的成果。   该项目成果鉴定等级为良好,批准号:01BZX039,结项证书号:2004082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