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5年10月
出版单位 北京大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叙事理论已发展成国内的一门显学,但在本书出版之前,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首先,有关论著往往局限于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西方经典叙事理论,基本忽略了90年代以来的后经典叙事理论。正是因为这一忽略,国内的研究偏重法国,对北美很少涉足,而实际上90年代以来,北美成了国际叙事理论研究的中心。国内研究的另一个问题是:相关论著往往聚焦于20世纪60至80年代的经典叙事学,缺乏历史发展的视角,这一问题在西方学界也同样存在。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将后经典叙事理论与传统和现代叙事理论结合起来进行探讨的专著,既弥补了国内学界对叙事理论新发展的忽略,又引入了历史发展的视角。本书上篇探讨传统英美小说叙事理论;中篇关注现代英美小说叙事理论;下篇则聚焦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美小说叙事理论的新发展。书中不少探讨对象在以往的研究中被忽略,不少观点属于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填补了相关空白。本书的主要内容已以二十多篇论文的形式在国内CSSCI检索的核心期刊发表(其中有9篇约13万字发表于《外国文学评论》,有10篇约15万字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两篇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收录[附件11-24页])。作为全书重点的下篇,主要内容还以十来篇论文的形式在国际核心期刊和权威参考书中发表(见本书引用文献中Dan Shen[申丹]在西方尤其是美国权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有5篇被A&HCI收录,有的被美国叙事理论权威期刊发表在首篇的显要位置(见附件69-83页),与西方学者在国际前沿展开了直接交锋和深入对话,取得了不少重要突破,超越了多位西方权威的研究,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见本表“成果社会反映”一栏后半部分)。
本书上篇共分四章。第一章讨论18世纪小说家对小说叙事的论述,主要关注小说与传奇的区别和不同小说家在叙事手法方面的探索。传奇与小说的区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章在这方面的探索填补了国内以往研究的一个空白。第二章探讨司各特和奥斯丁关于小说叙事的论述,但是以司各特为主,而国内批评界对此却历来重视不够。第三章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三大小说叙事规范的变迁方面。第四章探讨美国19世纪中期以爱伦•坡、霍桑和梅尔维尔为代表的传奇叙事理论。表面上看,上篇的深度不及中篇和下篇,实际上此篇的写作颇见学术功力。《中华读书报》登载的书评有这么一段:“在西方,18世纪尚未形成具有体系的小说理论,许多小说评论多出自小说家具体实践经验或出于审美本能的直觉印象;呈现形式上的点评式,内容上的经验式,少有客观标准可言。加之这些批评通常是零星地见于小说家的散文、序言,甚至小说的故事中,因此,对这一时期的观点进行收集、整理、评析,难度颇大。韩加明在此篇的撰写中表现出深厚的学术功力”。
本书中篇也有四章,该篇重新审视了现代小说理论从詹姆斯、卢伯克到吴尔夫的发展过程,辨明现代小说叙事理论在成形和演变过程中的传承、断裂和拓展。第一章针对学界往往仅关注詹姆斯对小说形式的论述这一偏好,重点阐明这位现代小说理论的奠基人所提倡的从形式到内容的有机整体论。第二章集中关注詹姆斯之后一段时期叙事理论的系统化和多元化,修正了学界以往一些较为片面的看法。第三章集中探讨福斯特的理论名著《小说面面观》重点揭示了福斯特提出的以读者为中心的小说观点与19世纪传统小说批评之间的冲突。第四章探讨了缪尔、诺里斯和吴尔夫的小说观,廓清了其基本特征和历史价值。该篇的探讨揭示了现代小说叙事理论在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十分关注现代小说叙事理论与当代叙事学之间的关联。上篇和中篇所采用的把小说家叙事观点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同以往的研究相比有所创新,对英美不同小说叙事传统的对比研究也构成了一种新的途径。
本书下篇在国内率先以专著的形式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后经典叙事理论展开了探讨。该篇为全书重点,占全书一半篇幅,共有六章。第一章首先阐明必须区分实际批评与结构诗学,中外学界盛行的“进化论”仅适用于前者,不适用于后者。第二至第四章分别深入系统地评析了三个最为重要的跨学科后经典学派:修辞性叙事理论、女性主义叙事学、认知叙事学,清理了相关理论混乱,阐明了这些流派的本质特征,辨析了其纷呈不一的研究模式,廓清了其涉及的各种关系。第五章集中探讨米勒的“反叙事学”,揭示了其与叙事学之间既对立又互补的关系。最后一章聚焦于对两个重要经典概念的重新审视:“故事与话语”和“隐含作者”。该篇具有国际前沿性,在不少国际学界的热门话题上取得了重要突破,清理了不少概念和模式上的混乱,纠正了种种偏误,提出了新的分类标准和方法,对各学派的本质特征和相互关联进行了新的界定(故能在西方权威期刊上发表,有的论文首篇发表)。
本书出版后,多家刊物发表书评。《当代外国文学》上的书评题为《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下的独特声音》,重点评价了本书与同类社科成果的主要不同点:“在对国内、国际学界较全面了解基础上的独立学术判断,对存在的问题有极强的敏感性和针对性”,“以求深、求实、创新的精神,与西方学者的论点在较深层次上展开交锋与对话,填补国内外的相关空白”。《外国文学研究》上的书评详细分析了本书如何成功避免了理论著作容易产生的三大缺陷,得出结论说:“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如果给该书下一个‘体大虑周,新见迭出’的评语,应该不会被人认为是吹捧之词。”《江西社会科学》发表了以《小说叙事理论的创新之作》为题的书评,重点评介了本书如何“推陈出新,在世界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史上迈出了坚实而强劲的一步”。《外国文学》上的书评认为本书“是一本值得认真研读和领会的学术力作,因此必将成为英语及中文相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以及所有文学评论爱好者的必读参考书之一”。《国外文学》上发表的书评还特别还提到“申丹、韩加明、王丽亚是理想的学术团队”。《文艺报》在《佳作推介》专栏中推介了本书,认为是一本富有新意、水平很高的“填补空白”之作。《中华读书报》上的书评认为本书为国际叙事学研究步入不惑之年“献上了一份厚礼”,“展示了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才华”。在教育部的重大项目鉴定中,本成果被五位匿名专家全部鉴定为“优秀”(见附件9-10页)。专家认为:“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成果的《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以创新的精神,科学的态度,严密的分析手法对英美小说叙事学进行了全面的爬梳和分析,填补了国内理论研究在这方面的空白……该成果也弥补了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比较缺乏原创性思维的不足,将英美小说叙事理论与后现代理论的多个层面交叉起来,廓清了该理论的发展脉络,从纵深的方面探讨叙事学对小说创作、小说解读、小说鉴赏的重要作用……本项成果的完成和出版必将对推动国内外小说叙事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对促进高校理论教学的深入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专家指出:“近年来,对西方叙事学理论的研究属于一个热门话题,但是尚未见到有比本项目成果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的研究,尤其是本成果比较集中地研究了上一世纪90年代以来北美叙事理论的新发展,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和创新意义。由于该成果在梳理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当代叙事理论的独立见解,对于推动我国的叙事理论研究和叙事学批评有重大学术价值。”专家还提到:“本书也可用作英美语言文学硕士生的选修课教材,从而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本书2005年10月面世,印数为4000册,不到半年就已告罄,现已两次重印。本书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学术期刊上被103篇论文他引(包括37篇CSSCI源刊上的论文),并被22篇博士论文和134篇优秀硕士论文引用,还被很多高校用作了研究生教学参考书。本书对于推动国内叙事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学术影响。
成果社会反映
1.本书2005年10月面世,印4000册,很快告罄,2006年7月第2次印刷,也已告罄,现已第3次印刷,这对于外国文学的理论研究著作而言极为难得。
2.本书的阶段性成果在CSSCI源刊上发表后(其中有9篇约13万字载《外国文学评论》),有10篇约15万字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两篇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收录(见附件11-24页)。
3.在教育部社政司组织的重大项目鉴定中,五位匿名专家均将本成果鉴定为“优秀”,并高度评价了本成果的前沿性、创新性、重大学术价值和在学科建设上的重要作用(见附件9-10页)。
4.《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国外文学》、《江西社会科学》、《文艺报》(佳作推荐专栏)、《中华读书报》等多家报刊发表了高度评价本书的书评,重点介绍了本研究的前沿性、主要创新点和研究深度,以及在学科建设上的重大意义和作用(见附件25-47页)。
5.国际叙事文学研究协会常务理事Brian Richardson在美国权威期刊《叙事》(NARRATIVE)上对申丹的叙事理论研究表示“非常钦佩”(见附件48页)。国际叙事理论界权威、杰出教授James Phelan指出“在北美和欧洲,申丹都无疑是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非西方的叙事理论家。她对叙事理论的不同分支——经典叙事学[本书第9章的内容],修辞理论[本书第10章的内容],女性主义叙事学[本书第11章的内容],以及最新的以认知科学的方法对叙事的研究[本书第12章的内容]——都有着宽广而深入的理解。此外,她把这样的理解和她敏锐的才智结合起来,以此为基础,在研究领域做出了三项重要贡献。(1)申丹教授通过缜密研究现有的理论,对理论作出了修正,令其更为有效……(2)申教授观察到不同理论流派、分支之间的关系,帮助我们所有的人更清楚地看到研究领域的发展和争论……(3)申教授把理论的不同分支结合起来,以便对作品进行富有成效的阐释”。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1.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统计,本书被106篇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引用,其中103篇为他引(见附件第52-57页)。
2.本书被CSSCI源刊上的41篇论文引用,其中37篇论文为他引(2007年底以前CSSCI的引用情况,见附件58-59页;2008年以来CSSCI的引用,见附件52-54页)。
3.根据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本书被22篇博士学位论文引用(见附件60-61页)。
4.根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统计,本书被134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引用(见附件62-68页)。
5.本书被很多高校用作了研究生教学参考书,这是本书已被超过150篇博士和优秀硕士论文引用的原因之一。
成果获奖情况
2006年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007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
2006年入选《中国学术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外国文学学科优秀著作。
本书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成果,在教育部社政司的重大项目匿名专家鉴定中,被鉴定为“优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