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唯物辩证法视域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成果类型 论文
出版时间 2005年7月
出版单位 《哲学研究》2005年第7期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本论文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全面系统地论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统一的社会。阐述了社会祥和、稳定、协调、宽容固然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矛盾的消失。认识社会矛盾,善于协调和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使社会各种利益主体和各种思想意识处于和而不同的社会,就是我们所要建设的具体的和现实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作为社会进步的理想状态,在矛盾运动状态上的表现就是社会矛盾处于同一性的阶段。但是,同一性不是脱离斗争性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而是与斗争性共存于社会的统一体中如果认为和谐社会就是各种矛盾已经消失,已经进入了无矛盾的理想境界,这样的和谐社会就是形而上学视野内的,无矛盾和无差别的绝对等同的社会,而这种社会恰恰是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的。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矛盾分析法并没有过时。它仍然是我们正确认识和谐社会的根本方法。
第二部分,则深入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矛盾的稳定性与动态性辩证统一的社会。强调是否将社会即使是和谐社会理解为一个过程,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重要区别。正如恩格斯指出:“平衡与运动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认识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来审视来指导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必须摒弃那种静止的、片面的形而上学观点,摒弃将平衡和运动相分割的错误观点和方法。正确地处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改革、发展和稳定等方面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这是因为,我们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矛盾的稳定性与动态性辩证统一的社会,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共存互动的社会。
第三部分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和谐社会,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社会。特别强调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所谓的和谐社会的否定和超越,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大飞跃。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代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它具体落实在共产党人立党为公、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执政为民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我们所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人民从五四运动到现在八十多年来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注重矛盾的特殊性,善于“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是马克思的重要哲学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特殊要求和特殊本质、是中国具体国情的充分体现。实践证明,“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唯物辩证法作为研究事物变化发展及矛盾运动的重要方法,以及作为最完整而无片面性弊端的关于发展的理论,是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方法论。本论文运用唯物辩证法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全面地论述,既解读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祥和、稳定、协调、宽容的社会。同时,又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是矛盾存在的社会,是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统一的社会,是矛盾的稳定性与动态性辩证统一的社会,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共存互动的社会,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社会。这一推论既丰富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有助于避免和纠正对我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曲解与误读。同时,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指导。
3、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逻辑推理及归纳分析法进行论述。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本论文发表后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哲学研究》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了本文。
成果社会反映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袁璐. 论现代科技与构建和谐社会[D]浙江师范大学, 2006 .
[2]刘秋菊. 矛盾梯级转化律[D]中南大学, 2006 .
[3]芮飞军. 生态文明的演进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之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 2006 .
[4]谢德永.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解读[D]苏州大学, 2007 .
[5]王茵.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 2006 .
[6]程国蓉. 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安徽师范大学, 2007 .
[7]高国平. 科学发展观之哲学解读[D]苏州大学, 2008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秦廷国. 人的和谐发展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7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方政,刘英. 多学科视角下“和谐社会”研究综述[J]法制与经济(下半月), 2007,(12) .
[2]刘华清.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述评[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06) .
[3]刘东建. 和谐社会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 2006,(02) .
[4]纪咏梅.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矛盾解读[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6) .
[5]向延仲. 论和谐视域下的矛盾同一性[J]前沿, 2007,(08) .
[6]龚天用. 关于和谐辩证法的理论综述[J]资料通讯, 2007,(09)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刘妍. 论和谐社会构建中技术的人本转向[D]武汉科技大学, 2007 .
[2]安少杰. 试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D]内蒙古大学, 2008 .
[3]梁业梅. 独立学院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