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贺来:《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
2010-03-02 作者:贺来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7年4月
  出版单位   上海人民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本书通过对现代性“解放逻辑“所包含的独断性教条的深入的批判性反思,来展开对人与社会发展问题的原创性哲学思考。本书包括相互联系的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人的解放,一桩复杂的幸事”。主要揭示“解放话语”所蕴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意在唤醒这样的自觉:人们的不幸有可能正源自于那美丽而又充满危险的东西,即摆脱奴役,实现自我“解放”的渴望;第二部分:“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及其“元意识”与人的“幼稚状态”。重在反思“解放逻辑”背后所隐藏的深层理论思维方式和哲学意识,意在论证: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及其“元意识”乃是一种“幼稚”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意识,其本性是一种如德里达所称的对“跨越游戏边界的对永恒在场者”的迷恋,以之为根据来理解和引导“人的解放”,“个人”和“社会”均将面临着被“虚无化”的危险,因而这种“解放逻辑”虽然初衷是为了达到人的“成熟状态”,然而却恰恰成为了人的“幼稚状态”的最佳明证;第三部分:“‘后形而上学’与‘边界意识’的兴起”。本章检点和清理现当代哲学在对“解放逻辑”所包含的独断论进行反思批判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尤其对“边界意识”这一区别于“元意识”的、“和而不同”的崭新的哲学智慧做了专门的阐发;第四部分:“‘诗性’的自我创造:个体生活的游戏规则”。“边界意识”意味着那种认为“个人之私”与“社会之公”遵循着同样“游戏规则”的大全式的“元意识”被瓦解,“人的存在”的各个扇面有着其相对独立的“游戏规则”,本章着重论证:“个体我在”有着不能被“普遍性”所穿透的、不能被还原为公共生活的独立的私人空间,“诗性”的自我创造构成了其区别于公共生活的独立游戏规则,并从此出发,集中阐明了“‘崇高的私人化’;形而上学的合理位置”这一命题;第五部分:“‘后主体性’的‘相互承认’:公共生活的‘游戏规则’”。本章的主要任务是阐发区别于个人生活的公共生活的规范性基础,消解把公共生活的“公共性”奠定于形而上学“粘合剂”基础上并因此导致公共生活“殖民化”的思想传统,并着重论证了在“后主体性”的视野里,“相互承认”与“人类团结”作为公共生活“游戏规则”的内涵。
  在这五部分中,第一部分重在以现代性的“解放逻辑”作为典型“个案”提出问题;第二部分重在从根源处对“解放逻辑”进行深层理论反思;第三、四、五部分则是从不同层面出发,为克服“解放逻辑”的悖论寻求新的思想视野和途径。本书用“边界意识”代替“元意识”,把个体生活与社会公共生活划界为两种相对独立、有着内在差异的“生活游戏”,并认为二者有着不尽同一的“游戏规则”,并非要完全割裂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联,它力图说明的是:个人与他人、与社会当然是有关联的,但这主要体现在公共生活领域,在此领域,个人必须接受“社会性规范”的范导,除此之外,我们必须充分肯定不能还原为公共生活的个人私人生活的独立空间。只有在“边界意识”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慧的引导下,才能既推动“个性发展”,又促进“社会和谐”。

  2、主要创新与学术价值
  (1)对长期以来支配着着理解人与社会及其发展的哲学基础,即形而上学及其元意识进行了深入的前提性的检讨与反思,从一个新的视野为从哲学角度理解人与社会发展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路。
  (2)为克服形而上学及其元意识,克服现代性逻辑及其困境建设性地提出了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方式与理论意识,即“边界意识”。用“边界意识”取代“元意识”,并以此为指导,重新思考和寻求“人的解放”的内涵与现实途径,这一观点在国内属于首次提出并进行系统论证,具有较大的理论创新性与学术价值。
  (3)对“边界意识”这一建设性的哲学意识进行了系统地哲学阐明与规定。本书深入哲学史,考虑了“边界意识”的哲学史背景和根据,并立足于当代哲学视野,对它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理论论证和阐释,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具有较大的理论创新性和学术价值。
  (4)运用“边界意识”,深入系统地探讨在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各自的规范性基础,为人们重新理解个人生命、社会发展以及二者关系提供了一个建设性的新的思想坐标与理论框架。本书讨论了“个人生活”的“游戏规则”,认为“诗意的自我创造”构成了这一“游戏规则”的核心内涵,讨论了“公共生活”的“游戏规则”,认为“后主体性的相互承认”构成了“公共生活”的游戏规则。在此基础上,本书提出并论证了二者相对独立同时又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这种对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价值规范及二者关系的理解具有较大的创新性。

  3、研究方法
  围绕着上述观点与思路,本书的研究与写作采取了如下方法:1、史论结合方法,把哲学史的清理与理论的反思内在地结合起来;2、文本研究和解释学方法,把对文本的梳理和对文本的创造性的阐释内在地结合起来;3、专题研究方法,对与本书研究所涉及到的专门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力求体现世界性的眼光;4、原创性的理论探索。在充分吸收各方面学术资源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之上,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创新性的理论探索。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本书被收入“当代中国哲学丛书”。该丛书的作者都是国内哲学知名的学者。该书出版之后,《哲学研究》发表《解放叙事的前提批判与当代阐释》的专评,认为该书是国内近年来少有的具有“高度的理论关切和人关情怀”的著作,《天津社会科学》发表《继续推进哲学观念的转变》的专评,认为本书是国内近代年不可多得的“推动哲学观念变革的力作”。 《社会科学战线》发表专评,认为该书所提出的形而上学的“私人化”的观点是对形而上学研究与反思的重大成果。《学术研究》发表《从元意识到边界意识》的专评,认为该书对边界意识的阐释与对元意识的批判性反思是国内哲学观念变革的重要成果。其它,《长白学刊》、《高校理论动态》、《中国哲学年鉴》也发表评论或介绍,对该书予以高度的肯定性评价。
  本书出版至今一年多时间,已被同行多次引用,已被国内学者的论文和著作多次引述,并被作为博士和硕士论文写作的重要参考文献。
  本书的部分成果曾经以论文的形式在国内有影响的学术杂志,例如在《中国社会科学》和《哲学研究》发表,论文发表之后,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十多次全文转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在学术界的良好影响。该书入选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全国哲学、宗教类入选者一共9部,本书是其中之一。

  成果社会反映 
  该书出版之后,《哲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天津社会科学》、《学术研究》、《长白学刊》、,《2008年中国哲学年鉴》、《高校社科动态》等七家国内有影响的学术期刊或年鉴发表专门评论,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国内哲学界“观念变革的一部重要力作”。书中部分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后,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本书的部分成果曾用论文形式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国内权威杂志发表,论文发表之后,有两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三大独断论的摒弃》,《新华文摘》2007年第1期,《马克思哲学、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价值信念层面的对话》,《新华文摘》2009年第3期),多篇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在网上搜索,发现论文多次被人引用
例如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4030c30100bz8t. htmlhttp://www.chinaxwcb.com/xwcbpaper/html/2008-10/27/content_41484.htm http://www.ebookcn.com/tag/%E5%93%B2%E5%AD%A6%E5%9F%BA%E6%9C%AC%E9%97%AE%E9%A2%98


  成果获奖情况 
  该书获“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全国哲学、宗教类入选者一共9部,本书是其中之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