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5年3月
出版单位 人民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该成果是在作者先后承担的国家教委资助优秀年轻教师金项目“中国现代化的内在文化阻滞力的实证性哲学研究”(xx199501,1995-1998)、全国教委“九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转型时期中国传统日常生活结构的实证性哲学研究”(96JAQ720006,1996-1999)、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4-0340;2005-2007)等项目基础上完成的,作为作者主编的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70万字的“日常生活批判丛书”(共六本)之一发表的。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本书包括引论和正文六章,分别为:引论 现代化:一个远未完结的话题、第一章历史演进的文化机制、第二章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范式、第三章中国现代化的内在文化阻滞力、第四章社会转型期传统日常生活结构的松动、第五章多元文化的冲突与传统的反弹、第六章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路向。本书主要表述了以下几方面的基本思想:
(1)引论和第1章阐述了文化哲学对于丰富社会历史理论,特别是把握现代性问题的价值和意义。作者强调,文化作为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在人类历史和社会运行中占重要地位,它构成人的生存活动和社会各领域运行的内在机理和图式,只有把文化与人的活动和经济、政治等社会领域的运行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把握,才能建立起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相结合的社会历史理论。特别是在20世纪,随着现代知识的飞速增长、理性文化危机的加深、信息化背景下的文化整合趋势的加剧,特别是现代性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日益突出,以文化模式、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为核心命题的文化哲学在把握历史演进的文化机制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2)第2章是基于作者过去十几年关于日常生活批判的研究成果,概括地表述了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范式。作者认为,要真正深刻理解历史演进的文化机制,不能仅仅停留于政治、经济等社会化活动和科学、艺术、哲学等代表的自觉的文化精神,还要深入到构成人类社会原生态的日常生活世界中,把握自在自发的日常文化模式。一般说来,传统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凭借给定的归类模式和重复性思维以及血缘、天然情感、经验常识、传统习俗等加以维系的自在的、未分化的、近乎于自然的领域。它所塑造的自发的日常主体与工业文明条件下以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为基本素质的自由自觉的和创造性的非日常活动主体格格不入。换言之,以理性文化精神为标志的现代性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对这种自在自发的日常文化模式的改造和超越。在某种意义上,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要实现文化的转型和人自身的现代化,必须经历日常生活世界的批判重建过程,使人超越传统日常生活结构和图式对人的创造活动的束缚,由自在自发的日常生存状态向自由自觉的非日常存在状态跃升。这是日常生活批判的宗旨,也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的内在机制。
(3)第3-5章以中国的日常生活世界和中国的现代化为范例,建立起日常生活批判的实践范式。作者认为,在世界各民族中,中国拥有最为成熟的农本社会和异常发达的日常生活世界,形成了以家庭本位、血缘关系、天然情感、伦理纲常等构筑的自然的或人情化的日常文化图式,和由经验、习惯、传统、风俗、礼俗、家规家法等自发调节的经验性的日常文化图式,造就了中国民众自在自发的、重复性的、缺乏创新和超越的生存模式。这种日常文化模式还渗透和同化了非日常的社会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形成了对革新和变革本能地拒斥的社会文化心理,这正是中国现代化的内在文化阻滞力。在以市场经济建构和信息化发展为背景的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理性启蒙、教育发展、个性增强、社会运行机制的法制化和理性化,中国传统自在自发的日常文化模式开始受到冲击和改造。但是,在走向全球化时代的社会转型中,自在自发的传统日常文化模式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突出表现为以经验对抗理性、以人情对抗法治和契约,即顽固不化的经验性文化模式和无所不在的人情化文化模式。这种文化阻滞力依旧阻碍着中国现代性的生成和发展。
(4)第6章在全球化的视野中提出了中国应当选择的文化发展方向,即在充分吸取西方理性文化危机的教训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以现代性为核心的文化启蒙。在微观视角上,应当努力超越传统日常文化图式对于个体行为和社会运行的深层制约,从而突破现代性的内在的文化阻滞力。日常生活批判在实践层面涉及社会和个体生存的许多方面,例如,通过“二位一体”的文化启蒙和现代教育事业,建立理性的和人本的新文化精神对民众的普遍的启蒙机制;建立民主化和理性化社会体制对民众的普遍的制约机制,遏止日常生活结构和图式对非日常活动领域的侵蚀;通过价值的重新评估和深刻的社会重组使普通民众积极地接受开放的、现代的非日常价值观念和新文化精神,建立现代化的、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对民众的普遍的教化机制,等等。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是作者过去近20年关于日常生活批判的一个总结性成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一些创新、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第一,基本建立起中国的日常生活批判的基本范式,探索建立一种独特的文化哲学理论。传统哲学的主流偏重于理性概念和范畴的推演,相对来说要远离现实生活世界。从1994年发表《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到2005年发表《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作者基本上建立起以中国的文化语境和现代化进程为背景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范式。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哲学,它尝试着使哲学视野同社会学视野融合,使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相交汇,把关于人和世界的形而上的理性反思同现实的文化批判结合起来,在现实生活世界的文化根基上揭示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机制。因此,日常生活批判是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
第二,通过日常生活批判提出一种独特的社会发展理论,一种关于现代性的新阐释。传统现代化理论往往突出发展的经济内涵或政治内涵。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依据生活世界的内在的文化机理,以及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世界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历史演化机制,提出了以文化转型为核心的人自身现代化的模式。其基本思想是:要扬弃人的自在自发的生存方式,即实现人自身的现代化,就要实现传统文化的转型;而传统文化的转型落到实处,应当是传统日常生活的批判重建。
第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转型和现代性的生成提出一种新的解说。基于中国这一古老的农本社会所具有过分强大与沉重的日常生活结构这一前提,作者以日常生活批判这一文化哲学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性问题为核心,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的前提下,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经验性和人情化特征,特别是分析了社会转型期中国日常生活世界的状况,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出了中国传统日常生活批判和文化转型的思路。
3.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一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的和实践的分析方法,特别是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研究历史机制时把人的个体的历史发生同社会历史的发生相结合的方法;二是把哲学的理性分析方法和社会学的实证分析方法相结合,不仅采用了哲学文献,而且采用了社会学和文化学的文献。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发表后形成了较大的学术影响,不仅几个学刊物对作者进行了学术专访,而且被很多学术研究成果所引用。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70多篇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和学术论文引用该专著的观点,而且还有大量在读的研究生正在引用该书的范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包括哲学领域,而且已经扩展到社会学、法学、文化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体育学等领域,甚至包括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等领域。很多领域开始把探讨微观的文化机制、内在的文化阻滞力等作为重要的研究范式或思想资源。
成果社会反映
1.中国教育报记者郭萍围绕此书对作者进行了学术专访《破解中国现代化的内在文化阻滞力——记衣俊卿和他主编的〈日常生活批判〉丛书》,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06、1、19第7版,整版。
2. 学术访谈《日常生活批判:一种真正植根于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学术月刊》,2006年第1期,“中青年专家访谈录”。
3. 作者发表的反映本专著的核心思想的学术论文《论中国现代化的文化阻滞力》(《学术月刊》,2006年第1期)被《新华文摘》2006年第7期论点摘编、《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学术论文
1.赵景来:《20世纪晚期中国学界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综述》,《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7期
2. 孙麾:《当代学术思潮的前提批判》,《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3期
3.陈红:《传统形而上学重建的合法性根基》,《学术交流》2009年第1期
4. 杨振兴:《诚信伦理在市场经济的作用及其体系建设》,《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5.王星:《东北地域文化模式的阻滞效应与转型》,《求是学刊》2007年第3期
6.吉秀国:《东北民俗文化:区域社会转型的精神动力》,《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7.周海波:《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8期
8.傅向颖:《公共意识启蒙与独立个性养成》,《南平师专学报》2007年第3期
9.郭萌、董四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道德建设新指向》,《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1期
10.周正刚、陈曙光:《化解文化矛盾与构建和谐社会》,《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1.路书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阻力的文化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3期
12.柴文华:《康有为的保皇情结及伦理维度》,《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4期
13.刘遇:《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文化阻滞力分析》,《江苏商论》2008年第6期
14.张志雄:《理性主义与理想主义张力下的公民文化建设》,《武夷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15.李胜宏:《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16.李娜:《论政治文明视域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底4期
17.韩庆祥、张艳涛:《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中国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1期
18. 赵文、朱少文:《农民现代性的内涵与价值生成》,《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9.迟成勇:《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思考》,《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20. 郭萌、武夷樵:《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市场理性与和谐文化》,《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21. 王长潇、张草:《手机新部落文化的形成、特色及反思》,《新闻界》2008年第3期
22. 王春英:《突破传统文化惰性因素的束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
23. 刘忠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汉语文教育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10期
24.胡娟:《我国民俗体育的流变》,《体育科学》2008年第4期
25.王福友:《我国侵权行为法显示命运的判断》,《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6.郭修金:《小康社会的村落体育》,《体育科学》2009年第2期
27. 武夷樵:《以日常生活批判培育“平民化”现代人格》,《南平师范学院》2007年第1期
28.王春英:《在对传统文化的吸取与批判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启蒙的重任》,《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6期
29.李金和:《中西人性理论与现代性平民人格培育》,《齐鲁学刊》2008年第1期
30.黄红东:《转型期中国农民心理文化惯习探析》,《桂海论丛》2008年第1期
31.孟维杰:《走向日常生活批判的心理学》,《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期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32. 陈忠宁:《传统和合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8、5
33. 陈力:《创新实践论》,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7、6
34. 张兰英:《对现代性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若干反思和探索》,天津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4
35. 公秀丽:《“社会活力“刍议》,清华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36. 宋文钊:《巴马人日常生活审美研究》,广西民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
37.. 黄伟:《城市化媒介的形成》,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38. 付雅惠:《从世界历史的视角理解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2
39. 兰志金:《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重视培育现代性平民人格》,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
40. 徐建:《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5
41、魏耀武:《返乡·怀旧·绝望》,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42. 赵福生:《福柯微观权力思想研究》,黑龙江大学博士学问论文,2008、5
43. 罗儒国:《教师教学生活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6
44. 李德林:《教学理性探究》,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4
45.洪煜:《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4
46. 力永成:《经济法人本主义论》,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3
47. 刘强:《课程文化的反思及超越》,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
48. 宗永皋:《论新生代小说的日常叙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
49. 王慧姝:《论中国社会学的“文化自觉”》,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
50. 王鹤岩:《罗蒂后哲学文化思想研究》,黑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5
51. 盛美军:《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法文化意蕴》黑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6
52. 李杰:《马克思开辟的人学道路》,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7、5
53. 张艳涛:《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7、5
54. 陈方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7、5
55. 任立华:《民间法作为法官发源》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
56. 方信文:《农村中小学教师文化反思与重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
57. 马荣艾:《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58. 刘小红:《日常交往与人的发展研究》,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59. 张雪伟:《日常生活空间研究》,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3
60. 赵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5
61. 褚洪敏:《市场经济语境下的文学世俗化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4
62. 东波:《市民社会与中国现代化》,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2
63. 赖翅萍:《未竟的审美之旅》,河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7
64.王宏宇:《文化哲学:实践哲学的当代形态》,黑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10
65.王文晶:《我国多元一体价值体系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
66.张仲宁:《现代性视域中的和谐文化》,延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
67.袁君刚:《无形交换资本与人际信任消逝》,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68.崔笑声:《消费文化时代的室内设计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5
69.吴红英:《现阶段农民工问题的文化哲学审视》,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1
70. 张草:《新部落时代——手机新媒体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71. 张国富:《许茨社会世界意义结构探究》,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72. 宋吉玲:《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体系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5
73.杨梅:《中国现代化文化立场的哲学反思》,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4
74. 黄红东:《现代化语境中农民文化惯习研究》,中共中央党校硕士学位论文,2007、6
75. 陆兴忍:《走向女性主义日常生活诗学》,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10
76. 杨昌宇:《自由:法治的核心价值》, 黑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