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华:《困境与转型—黄宗羲哲学文本的一种解读》
2010-03-02
作者:程志华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困境与转型——黄宗羲哲学文本的一种解读》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5年5月
出版单位 人民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作为黄宗羲研究的最新成果,《困境与转型》共分七章,基本的篇章结构如下:“绪论”分析了学界关于黄宗羲研究的现状及哲学史研究的两种诠释进路。第一章“黄宗羲的学术资源与哲学论题”介绍了心学对理学的反动、黄宗羲的心学传统及其对心学未解哲学论题的承担。第二章“生成论”探讨了黄宗羲“盈天地皆气”命题的生成论结构及其理论意蕴。第三章“本体论”讨论了黄宗羲“盈天地皆心”命题的建构、内涵及其对阳明心学本体论的改易。第四章“人性论”探讨了阳明心学蕴涵的对主体性无限推拓的可能性、阳明后学对主体性的无限推拓以及黄宗羲“无欲而纯乎天理”的理论挽救。第五章“工夫论”研究的是黄宗羲“工夫所至即其本体”的理路及其意义。第六章“圣王论”讨论的是原始儒学内圣外王对列并举的理论模型、宋明儒学内顷自闭的学术倾向以及黄宗羲对儒学外王功业的开拓。第七章“关于儒学形态的转换”讨论了儒学身份自我认同的危机、儒学发展过程中连续性与中断性的纠缠及黄宗羲在儒学史上的定位。
本著作以程朱理学为自然起点,以阳明心学对程朱理学的救正为逻辑起点,透过对黄宗羲哲学体系的问题意识、逻辑推演、结构框架和主要观点的疏解,凸显了黄宗羲对阳明心学的继承、纠偏的主要线索。分支观点是:1)在生成论上,实现了由支离到圆融合一;2)在本体论上,把阳明心学“实体形上本体”拉回到“道德形上本体”;3)在人性论上,将率情任性纠正为无欲而天理纯;4)在工夫论上,由致良知到工夫所至即其本体;5)在圣王论上,实现由内圣到内圣外王并举。主要观点是:透过对黄宗羲哲学基本线索的梳理,明确了黄宗羲哲学的历史定位:黄宗羲在原始儒学之“实存道德描述形态”、宋明儒学之“形上学形态”之后,开启了一种新的儒学形态——“形上道德实践形态”。因此,现代新儒家之学术理路并不像他们自己所称的“接着”宋明儒学讲,而是“接着”黄宗羲所开创的“形上道德实践形态”讲。这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也是本书的结论。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1)作者认为,儒学始终是在“连续性”与“中断性”的交织状态中发展的。根据引发“中断”的学术因子,作者把儒学史划分为三种形态:原始儒学是“实存道德描述形态”,宋明儒学是“形上学形态”,明末清初儒学是“形上道德实践形态”。正是由于“中断性”与“连续性”的不断纠缠,儒学在明末清初的困境在哲学层面上表现在“生成论”、“本体论”、“人性论”、“工夫论”、“圣王论”五个方面。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作者从黄宗羲接受的学术资源入手,条分缕析地分析了黄宗羲为化解儒学困境所进行的理论创制。在充足资料和详细论证的基础上,作者指出,针对宋明儒学所面临的困境,黄宗羲在上述五个方面的理论见解,不仅化解了儒学形上学的困境,而且创制了一种儒学新形态——“形上道德实践形态”。这种新形态开拓了儒学后来发展的大方向,使得儒学在新时代里绵延未绝。作者进一步提出,现代新儒家并非像他们自己所说,是接着宋明儒学讲的,实际上现代新儒家是对明末清初儒学“形上道德实践形态”的丰富和展开。很明显,这一结论在众多的黄宗羲研究成果中具有不囿成说的新颖之处。
2)作者在本著作中非常重视对黄宗羲哲学的“本土化理解”。作者特别强调:“对中国哲学史作本土化理解,从而使中国哲学史成为‘中国’哲学史,而不是西方哲学史‘在中国’”;“应超越以西方哲学为蓝本‘解构’和‘重构’中国哲学的模式,而应在一般哲学学科的观念和规范下,以中国哲学的本土思维来开展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相比,其学派具有显著的地域性传统,这是一个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古代哲学自先秦诞生以来,诸子就有着不同的地域性传统。到了宋元明清,哲学的地域性传统表现得更为突出。黄宗羲不仅是哲学史大家,也是哲学大家,他的哲学亦继承了宋元明时期哲学的地域性传统。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浙东学术》曾指出顾炎武和黄宗羲的“浙西之学”和“浙东之学”的地域性特征:“浙东贵专家,浙西尚博雅,各因其习而习也”,“顾氏宗朱,而黄氏宗陆”。中国古代哲学的地域性传统之所以如此显著,是由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传递基本上是以私人讲学的师徒授受方式进行的,与手工工艺的流传极为类似。所以,关注地域性传统,是对中国古代哲学作“本土化理解”和揭示“本土思维”中最富于民族智慧的重要途径。然而,在这个方面我们以往的努力是不够的。不过,《困境与转型》一书在这方面的探索是有益的尝试。
3)《困境与转型》一书还克服了黄宗羲研究中存在着的“简单化倾向”,对黄宗羲哲学进行了纯粹学术的研究。作者认为,多年来,在黄宗羲研究中存在着一种简单化的倾向。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争执上。传统的话语系统认定唯物论是进步的,而唯心论是反动的,故在黄宗羲的研究中对此问题的研究成了轴心问题,而对此问题的研究则遮蔽了对其他问题的研究。二是民主思想与民本思想的争执上。在传统的话语系统下,民主思想是进步的,而民本思想是落后的,故认定黄宗羲的政治思想属于民主思想不仅可表明黄宗羲思想的进步性,而且还可以表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先进性。这样,纯粹学术问题变成了一个事关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的政治问题。在这样一种动机的驱使下,学术研究不再是对黄宗羲本有思想理路的诠释,而是从中寻章摘句来附会外在的政治话语。因此,其结论或者仅仅是一种话语霸权,或者是政治上的“盖棺定论”,而不是学术义理的探讨。在本书中,作者强调应从内在的学术理路方面去认识黄宗羲的重要性,而不是仅仅“宣称”他是一位反封建、批儒学的英雄。黄宗羲是一位儒学学者,而不是一位官僚,所以,作者宁愿把他看作一位他那个时代领导学术的、以及为十七世纪后半叶孕育新的学术方向做出成就的人。
3、研究方法
《困境与转型》一书方法论意识明确。作者认为,治哲学史者往往有不同的诠释进路:一种是“外在诠释”方法,它侧重“探究时代背景对这些观念或义理所造成的影响,并揭示对象的意识形态功能和社会影响。”就其特征来看,这其实是一种“反向”的思维或研究方法,它不是从实际中概括出思想,不是把具体性上升为普遍性,而是把观念还原为实际,把普遍性还原为具体性。如果对这种方法作细致分析的话,“外在诠释”是“即存在以论本质”,是在“本质”之外去把握“存在”。另一种是“内在诠释”方法,它侧重于文献、文本和问题本身的细致学理分疏,重在寻求概念间的联系、义理间的递进以及格局结构的迁延关系。从特征上来讲,“内在诠释”是将诠释对象从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即利益的语境下“解放”出来,不是“即存在以论本质”,而是“即本质以论本质”,在“本质”自身的框架内诠释本质的“内在秩序”。作者认为,两种理路虽无优劣之分,但“外在诠释”应是治思想史或治社会学的方法,而非治哲学史的方法。因此,在治哲学史时应采用“内在诠释”方法。通过与“外在诠释”的对照诠解,作者强调并在《困境与转型》一书中采用了“内在诠释”的方法。方法论意识明确是《困境与转型》一书的明显特征。
4、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
1、《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哲学动态》、《东方论坛》、《社会科学论坛》、《哲学门》等报刊发表了著名学者陈卫平、宋志明、商聚德、李振纲等的书评。
2、“孔子2000”、“国学网”、“中国学术论坛”、“人民网”、“光明网”等国内近30家网站转载了陈卫平、宋志明、商聚德和李振纲等的上述书评。
3、“人民网”、“光明网”、“文化研究”、“国学网”、“中国图书网”等国内近50家网站报道了《困境与转型》一书的出版。
4、《困境与转型》一书的出版受到学界的重视。“第八届东亚实学国际研讨会”、“黄宗羲民本思想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理性、信仰与宗教”等重要国际学术研讨会郑重邀请作者参加。
5、《困境与转型》一书出版后,现作为河北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教材。
6、《困境与转型》一书目前还作为河北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和硕士招生的参考书目。
7、《困境与转型》一书被数百所高校图书馆和资料室收藏。
成果社会反映
1、本书2005年5月初次印刷,2006年4月即再次印刷。
2、书评:
(1)陈卫平:《“本土化理解”与“本土思维”》,《光明日报》2005年6月9日;
(2)商聚德:《哲学文本诠释的新理路》,《中华读书报》2005年7月20日;
(3)李翔海:《〈困境与转型——黄宗羲哲学文本的一种解读〉出版》,《哲学动态》2005年第10期;
(4)李振纲:《不囿成说,小题大做——读程志华教授的〈困境与转型〉一书》,《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12期;
(5)宋志明:《内在诠释与本土化理解》,《东方论坛》2006年第3期;
(6)孙宝山:《书评》,《哲学门》第十四辑(第七卷,2006年第二册)。
3、入选《中国儒学年鉴》2006年“儒学著作选介”。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1、经在“中国期刊网”查询,《困境与转型》一书已成为黄宗羲研究的必备参考文献,其中被复旦大学、吉林大学等著名高校博士论文的参考文献。
2、《困境与转型》中关于“诠释方法”尤其是关于“内在诠释”的内容被多篇文章引用,并被评论。
3、《困境与转型》一书出版后,现作为河北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教材。
4、《困境与转型》一书现作为河北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和硕士招生的参考书目。
5、《困境与转型》一书被数百所高校图书馆和资料室收藏。
成果获奖情况
2006年获河北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