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诗鹏:《生存论研究》
2010-03-02
作者:邹诗鹏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生存论研究》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5年8月
出版单位 上海人民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本著作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入研究哲学生存论问题的一部力作,是本人在这一领域潜心研究十余年研究的成果,目前已成为本领域以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基本文献。
全书除导言外,共分七章。第一章“存在论及‘生存’词义考辨”,结合大量研究资料,对生存论及存在论的若干基本词汇(estin,to on、Being, Ontology.exsistere,Existence)作了细致梳理和考辨。认为当代生存论哲学所强调的作为自身超越的生存,与古老的生成论传统同源,并杂陈于古希腊复杂的系动词用法中,但在拉丁语中特别呈现出来的哲学传统中,‘生存’退化为‘实存’(exsistere)并一直延续到近代哲学,当代生存论哲学所强调的作为‘outstanding’(站起来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复活了古希腊生成论传统。第二章“西方哲学的‘实存论’传统”,从生命理论层面解读对前苏格拉底自然哲学,揭示奴斯精神与逻各斯精神的相通性,并揭示西方实体主义传统对生存论的遮蔽。清理批判超验实存观与自然主义实存观两种典型的传统实存观。第三章“当代生活处境与生存观念跃迁”。从物化、总体性异化、技术几个方面,剖析现时代的生存处境,揭示生活世界观念的兴起、意义及其边界。提出从视人的生存为一般存在物的流俗生存观,向哲学人类学视野(或谓“以人为本”)中的超越意义上的生存观的转革,乃当代一切新型社会发展理念形成的实质。第四章“生存论哲学的现当代路向”。剖析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费希特的自我意识理论与谢林的直觉辩证法)的生存论自觉及其建构;剖析现代人本主义哲学传统对推进当代哲学生存论所做的重要贡献,并特别批判了存在主义的个体生存困境;分析语言哲学(重点)、后现代哲学以及环境哲学中的生存论意识及其问题。第五章“马克思实践哲学及其生存论基础”。发掘和阐发马克思哲学的实践生存论结构,阐述了马克思所发动的当代哲学存在论变革,进而发掘马克思奠基于社会存在以及唯物史观基础上的实践生存论结构,揭示实践生存论在当代生存论转向中的引导性意义,指出实践生存论是马克思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展开批判性对话的理论基础。第六章“人学与价值哲学的生存论建构”。将实践生存论引入人学与价值哲学,揭示实践生存论在人学及价值哲学中的存在论基础,深化相关研究。第七章“开放生存论”,进一步研究的提纲。提示生存论哲学建构的未竟性,生存论转向与生存论回复的内在关联,全球时代不同文化传统沟通对话的必要性及其路径,从生存论角度展开当代精神生活状况研究的必要性,等等。
主要创新及学术价值表现在:(1)清理了生存论研究中的一些基本的、同时也是前沿性的问题。学界对生存论问题的探讨,还只是在存在主义思潮中进行,而本著作则把生存论看成是当代哲学的总体性问题,即存在论革命的核心,从而首次专题化、系统性(语用学、思想史、观念变迁、思潮演进以及生活世界兴起等多重视角)地探讨当代生存论哲学的缘起、走向及其问题。(2)形成了对哲学传统的一些新理解。如从生命理论对前苏格拉底哲学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先前单一的宇宙论式的生成起源模式,也是对朴素唯物主义传统以及古代哲学智慧的新的诠释;再如,从生存超越含义对存在话语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直到德国古典哲学何以只是在“实存”(Exisistere)意义上理解“生存”(Existence),这一工作其实从语用学上初步论证了海德格尔所谓存在论差异。(3)通过深入挖掘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思想,首次把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结构把握为实践生存论,并将这一理论结构引入对人学及价值哲学的存在论分析,揭示了当代哲学人类学的存在论基础;论著还初步阐释了生存论研究在文化对话以及价值重建方面的积极意义。
研究方法:(1)遵循专题性和系统化的研究思路,即针对当代哲学生存论转向这一主题,从哲学思想史、语言及概念的语用变迁、观念变化、思潮演进以及生活世界兴起等多个层面,展开扎实而深入的研究。(2)没有满足于客观的分析与描述,而是在清理当代哲学生存论转向的过程中,自觉地贯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批判精神,通过问题意识以及学理内涵的链结,在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哲学之间建立一种互文式的解读与分析模式,这一研究模式还可望以后在阐释中国文化的当代转化方面有所作为。(3)研究方法反过来决定了本研究的艰巨程度,从目前的状况看,虽力有不逮,但的确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从而也保证了研究成果的质量,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较好基础。
学术影响:在近些年在国内兴起的生存论哲学研究中,应当说,本部著作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并已得到学界公认和公允的评价,相应文献研究检索情况也确认了这一点,目前已成为本领域研究的最基本的文献。有关生存论转向问题的揭示及清理,不仅引起了国内学界的高度重视,也引起国外著名存在论研究专家(如麦克林先生)的肯定,基于本著作而撰写的文章“The Existenctial Turn and Practice-Existentialism”(“生存论转向与实践—生存论”),收入由本人主编的Rethinking Marx(《反思马克思》)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出版,在国际学界产生一定影响。实践生存论理论结构的提出、阐释及其探索,连同同内相关同仁的努力,已被学界看成是国内自上一个世纪8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物质本体论以及实践本体论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开拓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并展开同西方当代哲学批判性对话的重要努力;研究也深化了人学、价值哲学以及文化哲学等研究。本著作同时已在诸如教育学、美学、文艺学、环境法、生态学等学科产生跨学科的理论运用价值,如一些学者将生存论转向问题引入对教育改革问题的探讨,美学与文艺学方面则有诸如“实践生存论美学范式”,等等。
作为研究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即本研究近些年也引来不少争议,这些争议积极地促进了研究的反思与深化。事实上,本著作出版前后,本人也最大限度地吸收了相关批评意见,进而深化生存论问题的研究:反思生存论研究的合法性、论阈与限度问题,从生存论层面对Ontology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剖析探讨,进一步区分马克思生存论与海德格尔生存论的区别,区分马克思的哲学直观与现象学本质直观;把生存论研究引入对当代人精神生活的物化处境以及虚无主义问题展开研究批判;阐释中国多样性的文化传统的生存论结构,并揭示与西方文化传统的存在论差异,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当代转化问题。2005至2007年间,本人承担了两项课题,即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生存论研究的反思与深化”以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时代精神文化的虚无主义倾向及其批判”。期间形成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如与美国哲学家麦克林先生合作出版《全球化与存在论差异》(在这部著作中,本人揭示,西式一元化的存在论论证方式所显现的正是普遍主义及其自我认同,而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多样性天然地依赖于生存论阐释模式),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复旦学报》、《天津社会科学》、《光明日报》以及《新华文摘》等发表或转载了一批重要文章,如“现时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处境及其批判”、“生存论研究何以可能”、“生存论研究的论域及界限问题”、“何谓马克思‘高级的哲学直观’”、“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存在论差异及其沟通”、“当代虚无主义批判”、“Ontology格义”等,文章发表之后获得很好评价。这些成果均在2005—2007年间发表,都是《生存论研究》的丰富或进一步深化,也理应视为本研究成果。目前,本人在生存论领域的研究仍在继续推进和深化,个人也希望利用良好的研究条件,潜心于斯,争取形成更为厚重并更加深刻反映时代本质的研究成果。
成果社会反映
1、基于本著撰写的专文“The Existenctial Turn and Practice-Existentialism”(“生存论转向与实践—生存论”)被译为英文载于本人主编的《重思马克思》(RETHINK MARX)在华盛顿特区公开出版。
2、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将此著列为研究生必读书目或重要参考书。
3、较显著的跨学科理论运用价值,美学与文艺学在此基础上提出“实践生存论美学”范式,教育学引入生存论转向讨论教育变革问题等等。
4、《中国哲学年鉴2005》对本书作新书选介。
5、本著出版以后并在此期间还有一批后续研究成果,计有一部合著,7篇文章在此期间分别发表或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复旦学报》、《天津社会科学》、《光明日报》以及《新华文载》。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检索“中国知网”,本成果的他引次数为68次,这种引用次数是哲学学术成果中较高的。
成果获奖情况
此著作本身没有获得奖纪录。此前“人学与生存论哲学研究”(系列论文)
获湖北省政府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