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马雷:《冲突与协调——科学合理性新论》
2010-03-02 作者:马雷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冲突与协调——科学合理性新论》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6.2
  出版单位   商务印书馆
  
  成果内容简介
  一、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本书由七部分组成。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经验冲突与经验协调。第三章:概念冲突与概念协调。第四章:背景冲突与背景协调。第五章:理论:理解科学的钥匙。第六章:进步与革命。附录:读《爱因斯坦传》的部分札记。
  科学的内在指标探讨科学理论在静态结构和动态发展中应当遵循的认识规范。西方科学哲学家,如卡尔纳普、波普尔、蒯因、库恩、拉卡托斯、劳丹、沃金斯、邦格等充分探讨了科学理论的内在评价指标问题。但是,这些内在科学指标,有的是逻辑主义的,仅仅根据理论与证据的逻辑关系确定理论的好坏,走极端,不全面,难贯彻;有的是整体论的和历史主义的,比较全面,但把这些指标看成无客观性的价值标准。
  科学的外在指标是在历史和社会学的范围内探讨科学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在资金、人力、设备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衡量标准。这些指标主要由科学社会学家,如马克思、曼海姆、默顿、克兰、巴恩斯、布鲁尔、柯林斯等提出并加以研究。他们有的对知识进行“二分”,使得自然科学免受社会学检讨;有的虽然主张对自然科学进行社会学探讨,却“悬置”了科学的内容,对其进行“黑箱化”处理;有的虽然对科学的内容进行社会学说明,却缺乏可操作性。
  总之,西方学者的科学指标研究在理论上很有深度,但是,显得零散,没有用一条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主线将科学的诸指标串联起来,形成科学指标的新的建构。关键的问题是,量化难题尚未攻破,科学指标的统计模型不健全,不能在应用的层面上形成可操作的指标体系。
  科学的内在指标有两类,即经验标准和概念标准。其中,经验指标包括10个子指标:经验新奇性,经验一致性,经验精确性,经验过硬性,经验确定性,经验简洁性,经验多样性,经验明晰性,经验统一性,经验和谐性。概念指标也包括10个子指标:概念一致性,概念过硬性,概念确定性,概念简洁性,概念多样性,概念明晰性,概念统一性,概念和谐性,概念深刻性,概念贯通性。科学的外在指标有五种,即实验、技术、思维、心理和行为。所有这些子指标都相互关联,并可以在一种统一的意义上得到精确定义,从而建立起统计模型。
  科学理论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科学指标的不确定性牵涉到时间因素,因为科学在发展中,其内在特性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要统计出确定的结果,必须给出一定的时间段,上述每项子指标都包含时间的因子,可以根据其模型计算出确定的结果;如果把上述科学的每项子指标都看成同等重要的,那么,对于科学的总指标,也可以给出确定的结果。
  科学指标研究基于下述基本原理:科学的直接目标是增强理论的协调力,间接目标是真理。直接目标是逼近间接目标的手段。科学是进步的,其进步是合理的。科学是在理论与理论之间的冲突与协调运动中发展的。冲突是科学进步的动力,进步在于理论协调力的不断增强。一个理论被称为真理,是因为它具有较大的协调力。因此,合理性标准,理论进步标准,真理标准三者实际上是一个标准,即协调力标准。
  
  二、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本书在总结了二十世纪不同的科学合理性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的系统的科学合理性理论——协调论。以“协调”为核心,以“指标”为归宿,从一个新的侧面透视科学的内在本性,科学的发现,科学的判据,科学的进步,科学的目标等重大理论问题。
  1.协调论是科学哲学的新的理论形态。它将以往科学哲学的理论设计中处于防御性的边缘地带的那些合理性特征(亨普尔称之为“渴望之物)置于理论设计的核心地带,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论证。这种研究重心的转向将导致我们对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史的看法发生根本的转变。
  2.协调论将理论评价标准与科学目标模型合一,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科学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或多元目标体系。它还包含一个大胆的设计,就是消除“渴望之物”的歧义或模糊,给出统一定义诸“渴望之物”(“单一协调力”或“单一指标”)的定义项概念。这就使得科学哲学有可能发展成为内在自恰的严密体系。
  3.科学哲学研究与统计分析相结合。各协调力指标模型都建立在有关统计基础之上,并体现历史与逻辑的结合,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描述与规范的结合。科学哲学的统计学研究将为从科学社会学、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方面对科学指标(单一协调力)的研究提供全新的范式,从而很可能导致形成一门新的学科——数理科学哲学或科学指标学。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思路是吸收前述科学指标的合理之处,以一条主线把科学的诸内在指标串联起来,形成科学指标的新的多元形式化体系,重点解决量化问题。历史与逻辑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结合,描述与规范相结合,哲学分析与统计分析相结合是本研究的基本方法。科学指标只有在理论比较中才能建立起来。但是,理论比较不是纯逻辑的比较,不是理论具体内容的比较,也不单纯是理论的解决问题的数量和权值的比较,而是协调力的比较,即理论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力度的比较。而理论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力度,如简洁性、统一性、精确性等可以在一种统一的意义上精确地定义,即通过“问子”和“解子”的概念来统一定义。这里的难题是问子数和解子数的统计问题。可以确定一些基本统计原则,如以史为据原则,问题限定原则,时间限定原则,内容消去原则,分层分类原则等。

  四、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一)商务印书馆于2006年2月第一次出版印刷该书,于2008年6月第二次印刷该书。
  (二)该书主要观点写入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教研参考丛书《“自然辩证法”研究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226页)。
  (三)《自然辩证法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南开大学学报》、《光明日报》、《科学时报》、《中华读书报》、《江海学刊》、《社会科学论坛》、《淮阴师范学院学报》等报刊、杂志纷纷对该书发表评论文章,给予充分的肯定。评论者的核心观点有:
  1.协调力模式“提供了关于科学合理性的一家之言,提供了中国特色的科学哲学的一个样本”。(武汉大学陶德麟语)
  2.协调论“从更开阔的视角提出科学哲学的统计学问题,其理论评价标准的符号化表达和量化处理方式别具特色,为以后进入计算机应用领域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中国人民大学刘大椿语)
  3.“在劳丹之后,科学哲学似乎沉闷了一段时间,但现在终于出现了一种新的尝试,一种新型的科学哲学。从次协调逻辑的视角来解读,……提供了科学哲学超越逻辑模式和历史模式的一种新的更为开放的理论形态。”(武汉大学教授桂起权语)
  4.“作为整体论科学观和逻辑观的新的理论形态,协调论预示着科学逻辑的一种新的研究进路。这种研究可以说是计算主义在科学哲学中的渗透,或可以说是计算的科学哲学。这种研究是值得肯定的。”(南京大学教授潘天群语)
  从实际应用上看,协调论所着力研究的科学指标模型便于对国内外的科学理论的前沿研究进行限时段的强弱比较,精确把握国内外在科学理论研究上的差距,为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提供依据。由于科学指标模型既是理论评估模型,也是理论创新的目标模型,它将为科学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具体目标。着眼于未来,运用数学方法对科技哲学的研究,很有可能形成一门新的学科——数理科学哲学或科学指标学。这门科学将有助于精确把握国家科技事业的状况,促进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效益,有助于在国家科技政策上形成共识,优化国家科技资源的分配和管理,从而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成果社会反映
  该成果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项成果(05BZX025)。该著由商务印书馆于2006年2月出版,2008年6月第二次印刷。该书主要观点写入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教材参考书。该成果的评论文章有:
  1.陶德麟:科学合理性研究的一部创新之作.《武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2.刘大椿:在冲突与协调间寻找合理性.《光明日报》2006年7月26日,第10版,学术版。
  3.李蒙、桂起权:次协调型科学哲学解读.《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9期。
  4.潘天群:《冲突与协调——科学合理新论》阅评.《江海学刊》2007年第3期。
  5.桂起权、李蒙:次协调型科学哲学的兴起及其意义.《南开学报》2007年第4期。
  6.王德伟:协调论科学观与传统思维.《科学时报》2006年8月17日,“读书周刊” 第339期。
  7.桂起权:我国科学逻辑研究面面观——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概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8.潘天群:科学哲学是否已走向终结?《中华读书报》2007年2月14日。
  9.李平原:论中华文化的辩正思维.《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0.张高荣:科学合理性的协调论进路.《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6月上半月期·学术评论卷(总第143期)。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目前教育部信息检索中心只能检索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尚无法检索论著的被引用或被采纳情况。不过,根据百度搜索结果,“《冲突与协调——科学合理性新论》”出现的条目数为99,出现的频率为99/3=33(次/年)。根据谷歌搜索结果,“《冲突与协调——科学合理性新论》”出现的条目数为66,出现的频率为66/3=22(次/年)。附件23张。

  成果获奖情况 
  2007年12月获江苏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