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边疆由于远离政治中心,常常出现陈赓雅先生所说“人近我远,人逸我劳”的局面,因此,为了巩固边疆、维护国家统一,历代统治者除了采取和亲、羁縻等手段外,还采取了大规模的“移民实边”(或称“移民戍边”、“垦殖屯田”等)运动。
客观地讲,“移民实边”运动的历史功绩无论如何评价都不为过。因此,直到今天,还有人提出这样的对策。比如,网名为“紫色高原”的网友在人民网上谈到青藏地区的国土安全问题时,便提出了“移民实边”的建议,为了使这个建议具有可操作性,“紫色高原”还对青藏地区的海拔与内地移民的可适应性问题进行了具体的、技术性的分析。但是,“移民实边”是以西北地区的人口扩张、环境承载压力增大为代价的。在今天看来,其“边际收益”似乎已开始变小。也就是说,相对于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来讲,以“移民实边”的办法来维护国土安全可能是得不偿失的。
于是,一种更为经济的替代性的机制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我们目前熟悉的“科教支边”的政策方略。巩固边疆、维护国家统一实质上乃是“科教支边”的初旨所在。“科教支边”对于强化西北边疆少数民族的国族 (家)认同(相对于“族群认同”或“民族主义”)意识,增强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王嘉毅等人研究发现,新疆南疆地区维吾尔族青少年在民族认同和国族(家)认同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是一个值得中央高度关注的问题。为了使“科教支边”具有长效性和可持续性,同时也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区域失衡问题,笔者建议西北地区的高校尤其是陕甘宁三省(区)的高校可开设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学实验班,鼓励汉族的学生选修维语或藏语等一至两门少数民族语言。这样的设想将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到那时,“科教支边”就不再是一种权宜之计了,因为已不再是“支边”了,而是“驻边”了,边疆就是他/她们的安身立命之所,就是他/她的建功立业之所。这可是解决内地大学生就业、维护国家统一、传播“先进”文化、实现民族融合的“一揽子”战略之举!
与这个意义上的“科教支边”紧密相关的是“司法固边”。定点高校法学院可尝试开设“双语法学实验班”,即在法学本科生中开设维语和藏语法学课程。应该说,在教育部已经确定的10个“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其中在西部地区确定的三个仅有的实验区是西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和甘肃政法学院)中,甘肃政法学院最具优势。其中的一个优势或者说特点是影响历代任何一位中央决策者的“前结构”——那就是陇(甘肃)在中国政治地缘中的特殊的“历史-地理位置”。关陇地区“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陇原宜耕宜牧,兼具农牧两种文明生成、交融的特征;陇还是维系着汉族和中国最重要的几个少数族群——回、藏、蒙、维的民族纽带和融合通道。因此,“在西戎,保西垂”,便成了陇在中国政治地缘战略中的集中体现。
如果这样的“双语法学实验班”的毕业生能够顺利地在青藏地区和新疆的基层政法机构去就业,那么,他/她将最有可能成为中国新时期的第一支强大的“司法边防兵”。他们会通过“马背上的法庭”、“骆驼上的法庭”、“摩托车上的法庭”以及“炕上法庭”来将中国法制统一的理念、国族(家)认同的意识传播到边疆,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送法下乡”了!西北地区尤其是陕甘宁地区的法学毕业生,可能会在目前就业形势极为严峻的情况下找到自己的归所。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既解决我国西部地区的“法官荒”、“检察官荒”,同时也为我国当前法学教育中存在的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应对思路。
(作者为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