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教育应该上承历史下启未来、内合国情外应世界,应该与该国所处的特定时空位置相适应。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应该充分考虑我国现有资源与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为国家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制度保障。
我国正在从“世界大国”迈向“世界强国”。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外挑战急剧增加。要成功化解各种挑战,中国不仅要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更要从国家战略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和发展。
从内部看,如何保障可持续发展,如何推动政治、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如何消除社会矛盾,是考验执政者的重大课题。而要解决这一挑战,不仅需要制定科学的政策,贯彻相关政策更需要高品质的公民基础。
从外部看,与异质群体交往不仅需要语言、知识、技巧,还涉及心理素质,譬如态度。这就需要了解异质群体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其政治文化、价值观念。这是我国现在和未来面临的重大挑战。在全民外交的时代,我国不仅需要专门人才,同时需要提升全民的对外交往能力。
目前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教育发展目标的制定主要考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两大需要。在经济方面,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全球化竞争语境下的创新能力、生产能力和营销能力,同时要努力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以减少失业率。
在社会方面,学校教育要努力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增强社会凝聚力、推进公平正义、保障人权与自治。OECD开发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首要目标是应对全球不断升级的各类挑战与冲突,进而保障繁荣、团结与和平。
法兰西大学院院士蒲吉兰教授强调,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唤醒创造精神与批判意识。因此,教育不可过度强调纯粹记忆,而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表达能力。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教育就是要增强公民的参与能力,使其能够开展更广泛、更自由、更丰富的对外交流,进而提升社会的民主化水平。学校不仅要培养专家,更要培养合格公民。
具体说,当今社会的合格公民必须首先能够运用各类工具与外界进行高效互动。这些工具包括物理的(如信息技术)和社会— 文化的(如语言)。同时,为适应全球化环境,当代公民必须掌握与(不同背景的)异质群体有效交流合作的能力。公民应当能够实行高效的自我定位、自我管理与自主行动能力。
在社会更加多元化、经济更加国际化的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应该确立一些最基本的理念,这就是学校应教育孩子们学会容忍差异、理解并欣赏异质文化、尊重他人观点。这是确保国家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保障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学校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好公民。(作者系旅欧学者)